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恶意URL作为Web攻击的媒介渐渐威胁着用户的信息安全。传统的恶意URL检测手段如黑名单检测、签名匹配方法正逐步暴露缺陷,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代价敏感学习策略的恶意URL检测模型。为提高卷积神经网络在恶意网页检测领域的性能,本文提出将URL数据结合HTTP请求信息作为原始数据样本进行特征提取,解决了单纯URL数据过于简单而造成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通过实验对比了三种编码处理方式,根据实验结果选取了最佳字符编码的处理方式,保证了后续检测模型的效果。同时本文针对URL字符输入的特点,设计了适合URL检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为了提取数据深层特征,使用了两层卷积层进行特征提取,其次本文在池化层选择使用BiLSTM算法提取数据的时序特征,同时将该网络的最后一个单元输出达到池化效果,避免了大量的模型计算,保证了模型的检测效率。同时为解决数据样本不均衡问题,在迭代过程中为其分配不同惩罚因子,改进了数据样本初始化权重的分配规则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增加恶意样本在整体误差函数中的比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以及检测效率上较优于其他主流检测模型,并对于不均衡数据集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中恶意HTTP请求攻击泛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检测方法。首先从单词级和字符级两个尺度对HTTP请求进行建模,然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其高阶语义特征;再借助多尺度特征融合技术,学习HTTP请求的多尺度公共向量表示;最后使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在HTTP CSIC 2010数据集和WAF真实数据集上优于现有方法。  相似文献   

3.
现有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剪枝方法仅依靠自身参数信息难以准确评估参数重要性,容易造成参数误剪且影响网络模型整体性能。提出一种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剪枝方法,通过对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稀疏正则化训练,得到参数较稀疏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卷积层和BN层的稀疏性进行结构化剪枝去除冗余滤波器。在CIFAR-10、CIFAR-100和SVHN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压缩网络模型规模并降低计算复杂度,尤其在SVHN数据集上,压缩后的VGG-16网络模型在参数量和浮点运算量分别减少97.3%和91.2%的情况下,图像分类准确率仅损失了0.5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域名检测方法计算开销大,难以有效应用于真实网络场景域名检测实际,设计了一种基于可分离卷积的轻量级恶意域名检测算法。该模型使用可分离卷积结构,能够对卷积过程中的每一个输入通道进行深度卷积,然后对所有输出通道进行逐点卷积,在不减少卷积特征提取效果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卷积过程的参数量,实现更加快速的卷积过程并不降低模型的准确性。同时,为了减轻模型训练过程中正负样本数量不平衡与样本难易程度不平衡的情况对模型分类准确率的影响,引入了一种聚焦损失函数。所提算法在公开数据集上与 3 种典型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检测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达到与目前最优模型接近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在CPU上的模型推理速度。  相似文献   

5.
李颖之  李曼  董平  周华春 《计算机应用》2022,42(12):3775-3784
针对应用层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类型多、难以同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多类型的应用层DDoS攻击。首先,数据集生成模块模拟正常和攻击流量,筛选并提取对应的特征信息,并生成表征挑战黑洞(CC)、HTTP Flood、HTTP Post及HTTP Get攻击的47维特征信息;其次,离线训练模块将处理后的有效特征信息输入集成后的Stacking检测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得到可检测多类型应用层DDoS攻击的检测模型;最后,在线检测模块通过在线部署检测模型来判断待检测流量的具体流量类型。实验结果显示,与Bagging、Adaboost和XGBoost构建的分类模型相比,Stacking集成模型在准确率方面分别提高了0.18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和0.19个百分点,且在最优时间窗口下的恶意流量检测率达到了98%。验证了所提方法对多类型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软件》2019,(1):63-68
恶意URL现如今对网络安全影响巨大,能否高效的检测恶意URL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传统基于文本特征的检测方法没有考虑到URL中词的位置和上下文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信息的恶意URL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预处理方法解决了URL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字符组成单词的问题,使用特殊符号作为分隔符对URL分词,对得到的分词结果使用Word2vec生成词向量空间,然后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文本特征并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大量真实数据上能够达到97.30%的准确率、90.15%的召回率和92.33%的F1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网络入侵检测模型特征提取算法复杂、训练参数过多、检测结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GCNN-LSTM)。首先,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流量数据做特征选择,并选择全局池化层代替其中的全连接层;其次,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强大的时间序列学习能力对改进卷积神经网络选择后的特征进行学习分类,以期在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方面获得更好的效率和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在UNSW-NB15数据集上有着较好的检测效果。在同等条件下,使用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准确率为84.97%,训练时间为76.3 s;本模型准确率达到了88.96%,训练时间为61.1 s。  相似文献   

8.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NN)平等地对待输入图像中潜在的对象信息和背景信息,而遥感图像场景又存在许多小对象和背景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和多尺度特征变换的尺度注意力网络模型。首先,开发一个快速有效的注意力模块,基于最优特征选择生成注意力图;然后,在ResNet50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嵌入注意力图,增加多尺度特征融合层,并重新设计全连接层,构成尺度注意力网络;其次,利用预训练模型初始化尺度注意力网络,并使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微调;最后,利用微调后的尺度注意力网络对测试集进行分类预测。该方法在实验数据集AID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5.72%,与ArcNet方法相比分类准确率提高了2.62个百分点;在实验数据集NWPU-RESISC上分类准确率达到92.25%,与IORN方法相比分类准确率提高了0.95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遥感图像场景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恶意安卓应用程序检测中存在的特征维度大、检测效率低的问题,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良好的特征提取和降维能力以及catboost算法无需广泛数据训练即可产生较好分类结果的优点,构建一个CNN-catboost混合恶意安卓应用检测模型。通过逆向工程获取安卓应用的权限、API包、组件、intent、硬件特性和OpCode特征等静态特征并映射为特征向量,再在特征处理层使用卷积核对特征进行局部感知处理以增强信号。使用最大池化对处理后的特征进行下采样,降低维数并保持特征性质不变。将处理后的特征作为catboost分类层的输入向量,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对catboost模型进行调参,进一步提升分类准确率。对训练完成的模型,分别使用已知和未知类型的安卓应用程序数据集作实际应用测试。实验结果表明CNN-catboost模型调参用时较少,在预测精度和检测效率上也展示出较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汪鹏  张奥帆  王利琴  董永峰 《计算机应用》2018,38(11):3199-3203
针对图像标注数据集标签分布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基于标签平滑策略的多标签平滑单元(MLSU)。MLSU在网络模型训练过程中自动平滑数据集中的高频标签,使网络适当提升了低频标签的输出值,从而提升了低频标注词的标注性能。为解决图像标注数据集样本数量不足造成网络过拟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首先利用互联网上的大型公共图像数据集对深度网络进行预训练,然后利用目标数据集对网络参数进行微调,构建了一个多标签平滑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NN-MLSU)。分别在Corel5K和IAPR TC-12图像标注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在Corel5K数据集上,CNN-MLSU较卷积神经网络回归方法(CNN-R)的平均准确率与平均召回率分别提升了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在IAPR TC-12数据集上,CNN-MLSU较两场K最邻近模型(2PKNN_ML)的平均召回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迁移学习的CNN-MLSU方法能有效地预防网络过拟合,同时提升了低频词的标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 Internet 的发展,恶意用户利用 Web 应用程序存在的漏洞,对 Web 站点实施攻击,从而完成获取信息资料、植入病毒木马、伪装钓鱼网站、恶意插入广告等恶意操作,危害用户的利益,降低网站的可信度。随着 Web 攻击的日益增长,网站的安全风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 Web 站点安全问题,在 HTTP 协议模型的基础上,结合 URL 解析技术及 Web 服务器核心扩展技术,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 ISAPI 过滤器的 Web 防火墙系统。该系统可抵御常见网络攻击行为,为基于 HTTP 协议的 IIS 网站提供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配置模块、过滤模块及日志模块。文章对系统过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过滤 HTTP 请求类型、限制头部长度、禁止 SQL 注入、禁止 Cookie 注入、禁止跨站攻击、防止敏感目录扫描、过滤请求文件类型以及 IP 黑名单。系统通过上述功能可以有效检测 Web 攻击行为并能做出正确处理,为 Web 网站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文章最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测试表明,系统可以对常见的 Web 攻击行为进行过滤处理并做出预期响应。系统符合设计目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Web应用异常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的异常检测系统以Web日志文件作为输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两种异常检测模型,分别对待测的Web请求记录输出五个异常概率,对各概率进行加权处理后得到一个最终的异常概率。  相似文献   

13.
浏览器挖矿通过向网页内嵌入挖矿代码,使得用户访问该网站的同时,非法占用他人系统资源和网络资源开采货币,达到自己获益的挖矿攻击。通过对网页挖矿特征进行融合,选取八个特征用以恶意挖矿攻击检测,同时使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四种算法进行模型训练,最终得到了平均识别率高达98.7%的检测模型。同时经实验得出随机森林算法模型在恶意挖矿检测中性能最高;有无Websocket连接、Web Worker的个数和Postmessage及onmessage事件总数这三个特征的组合对恶意挖矿检测具有高标识性。  相似文献   

14.
鉴于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等诸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一种将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网络入侵检测领域的方法。该方法将IDS中的网络数据转化成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输入的数据,利用不同尺度卷积核对大量高维无标签原始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特征提取,再采用BN方法优化网络结构学习率,从而获得原始数据的最优特征表示。实验采用 KDDcup99数据集进行实验测试,与经典的模型相比,结果表明MSCNN模型不仅收敛速度快,而且误检率平均降低4.02%,准确率平均提高4.38%。因此MSCNN方法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方法,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领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模仿正常访问行为的HTTP泛洪攻击较为隐蔽,在消耗网站服务器资源的同时还带来信息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主动防御方法。用URL重写的方法使Web日志记录HTTP请求的CookieId和SessionId;定时分析Web日志,利用CookieId和SessionID识别用户,根据请求时间特征来识别傀儡主机;对HTTP请求进行预处理,拦截傀儡主机的请求。该方法成本低、便于实施,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Web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带来了更多便捷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开发Web应用的过程中,大量不规范的新技术应用引入了很多的网站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Web应用开发过程中的漏洞发起攻击,当Web应用受到攻击时会造成严重的数据泄露和财产损失等安全问题,因此Web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在Web应用中广泛使用的应用层协议。随着HTTP协议的大量使用,在HTTP请求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入侵,针对HTTP请求数据进行Web攻击检测的研究也开始逐渐被研究人员所重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融合模型的Web攻击检测方法,针对每一条文本格式的HTTP请求数据,首先进行格式化处理得到既定的格式,结合使用Word2Vec方法和TextCNN模型将其转换成向量化表示形式;然后利用Stacking模型融合方法,将不同的子模型(使用配置不同尺寸过滤器的Text-CNN模型搭配不同的检测算法)进行融合搭建出Web攻击检测模型,与融合之前单独的子模型相比在准确率、召回率、F1值上都有所提升。本文所提出的Web攻击检测模型在公开数据集和真实环境数据上都取得了更加稳定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7.
李小剑  谢晓尧  徐洋  张思聪 《计算机工程》2022,48(4):148-157+164
传统浅层机器学习方法在识别恶意TLS流量时依赖专家经验且流量表征不足,而现有的深度神经网络检测模型因层次结构复杂导致训练时间过长。提出一种基于CNN-SIndRNN端到端的轻量级恶意加密流量识别方法,使用多层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流量字节序列局部模式特征,并利用全局最大池化降维以减少计算参数。为增强流量表征,设计一种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用于捕获流量字节长距离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独立循环神经网络IndRNN单元代替传统RNN循环单元,使用切片并行计算结构代替传统RNN的串行计算结构,并将两种类型深度神经网络所提取的特征拼接作为恶意TLS流量表征。在CTU-Maluware-Capure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二分类实验上F1值高达0.965 7,在多分类实验上整体准确率为0.848 9,相比BotCatcher模型训练时间与检测时间分别节省了98.47%和98.28%。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通用的Web服务器上未实现有效的QoS控制的现状以及Web QoS控制灵活性不够、通用性不强、可扩展性不好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请求目标分类的Web QoS动态控制模型,采用以控制响应时间为中心的动态控制策略,对HTTP请求进行基于目标分类的动态接纳控制以及动态的重配置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减少系统响应时间,并保证在高负载下的吞吐量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rotocols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Web transactions are HTTP/1.0 and HTTP/1.1. HTTP/1.0 is typically used with multiple concur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client and ser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Web page retrieval. This approach is inefficient because of the overhead of setting up and tearing down many TCP connections and because of the load imposed on servers and routers. HTTP/1.1 attemp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the use of persistent connections and pipelined requests, but there is inconsistent support for persistent connections, particularly with pipelining, from Web servers, user agents, and intermediaries. In addition, the use of persistent connections in HTTP/1.1 creates the problem of non-deterministic connection duration. Web browsers continue to open multiple concurrent TCP connections to the same serve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dea of packaging the set of objects embedded on a Web page into a single bundle object for retrieval by clients. Based on measurements from popular Web sites and 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ndle mechanism, we show that if embedded objects on a Web page are delivered to clients as a single bundle, the response time experienced by cli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provided by currently deployed mechanism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bundles provides shorter overall download times and reduced average object delays as compared to HTTP/1.0 and HTTP/1.1. This approach also reduces the load on the network and serv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chanism requires no changes to the HTTP protoc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