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传热学理论分析了合成套ZnO限压器的热传导,采用有限元方法(FEM)来求解限压器的温度场,分析计算其整体热性能;编写了限压器整体热性能分析计算软件;分析计算了合成套ZnO限压器的散热性能,合成套限压器的散热时间常数明显低于瓷套限压器的散热时间常数。散热试验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工频电压作用下氧化锌阀片的功率损耗是温度与荷电率的复杂函数。本文从试验数据中得出了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合成套氧化锌限压器的热平衡图;分析讨论了限压器的稳定工作温度、极限工作温度和极限吸收能量;110kV、220kV合成套氧化锌限压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讨论了阳光辐射对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工频电压作用下氧化锌阀片的功率损耗是温度与荷电率的复杂函数。本文从试验数据中得出了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合成套氧化锌限压器的热平衡图;分析讨论了限压器和稳定工作温度、极限工作温度和极限吸收能量;110kV、220kV合成套氧化锌限压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讨论了阳光辐射对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冯500 kV可控串补装置中限压器工作方式的实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利用实时仿真装置对东北伊冯500KV系统可控串补中限压器(MOV)工作方式的试验研究。试验包括故障和系统的暂态稳定控制,通过试验检验了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设计参数,对控制保护方式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表明,当采用晶闸管旁路方法的保护限压器时,从实际控制器发出旁路命令到限压器能量停止上升需时5ms,长于数字计算得出的1-1.5ms。在暂态稳定试验中发现,即使在暂稳极限范围内,故障切除后,目前设计  相似文献   

5.
金属氧化物限压器冷却结构设计及其三维温度场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巨大的短路能量注入到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etal oxide voltage limiter,MOV)上,导致其温度快速升高。为保证MOV的可靠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尽快散热降温。因此,MOV冷却结构的设计和了解MOV的温度分布非常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MOV冷却结构,并基于传热学的理论建立了MOV三维温度场有限元法计算模型。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系统地计算分析了MOV冷却通道的直径、条数和分布等几何量对于通风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冷却结构的MOV要比传统MOV的散热能力更好,MOV散热能力随冷却通道直径不同而变化,通道直径存在约10 mm的最优值,此时冷却结构散热效果较好,4条冷却通道比2条冷却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相似文献   

6.
氧化锌线路限压器雷电放电电流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大量的分析计算中,得出了各电压等级下不同类型杆塔所装设线路限压器在雷击杆塔时经限压器的放电电流的影响因素和不同电压等级下放电电流波形的波头和波长时间,同时用雷绕击几何击距模型分析了绕击时流经限压器的放电电流。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本体结构的散热能力,利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用于MOV本体冷却结构流场、温度场直接耦合计算的3维分析模型。建立了简化的验证实验模型,计算了其流场、温度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MOV温度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t<300s时段内,对MOV冷却结构起主导作用的是金属导电环的传导散热,加大入口风速对MOV散热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增大冷却通道半径反而消弱了导电环的传导散热能力;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增加导电环的厚度,选用热导率大的金属材质,可以得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在t>300s时段内,对MOV冷却结构起主导作用的是对流换热,加大入口风速和增大冷却通道半径可明显增强MOV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雷击110kV线路时,安装在线路上的ZnO限压器所承受的雷电放电电流进行了数值计算,考虑了雷电流幅值,杆塔冲击接地电阻,限压器残压等对放电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解决配电网架空线路的雷电防护问题,针对10kV架空绝缘线路的运行特点,提出应安装内置柱式限压器和外置柱式限压器进行防雷保护。介绍了柱式限压器的设计结构与原理,并对于柱式限压器间隙距离的选择进行了相关试验,得出了在10kV架空绝缘线路中内置及外置柱式限压器的最佳间隙距离。通过分析实际运行数据,认为装设柱式限压器后线路耐雷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防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攻克某热电池高体积比能量、散热严重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选用不同锂含量的LiB负极、电解质类型、调节硫化物正极的配比,并改变热电池壳体外形设计来减少热散失等方法装配热电池进行性能实验研究,同时进行了稳态和瞬态热学仿真计算分析及热电池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选择锂含量为55%的LiB合金作为负极,使用低熔点电解质,选择FeS2和CoS2比例为1∶1的MS2复合正极以及减小壳体散热面积可以有效提升热电池工作时间,为小体积自带外结构体的热电池设计提供了一种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1.
110kV线路ZnO限压器雷电放电电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雷击110kV 线路时,安装在线路上的 ZnO 限压器所承受的雷电放电电流进行了数值计算,考虑了雷电流幅值、杆塔冲击接地电阻、限压器残压等对放电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安全型合成绝缘套限压器用合成绝缘套代替瓷绝缘套,不仅大大减轻 ZnO 限压器的重量,而且当限压器发生内部故障时不会爆炸、产生碎片而伤害运行人员,成为安全型限压器。美国 Pennsyvania 电力电灯公司(PP andL)70年代后期大量用瓷绝缘套Zno限压器,代替碳化硅限压器以后,屡次发生瓷爆炸而伤  相似文献   

13.
《高压电器》2015,(7):57-62
串联应用的大功率晶闸管器件目前均采用并联阻容吸收回路作为串联均压保护措施,但在某些应用领域,阻容吸收回路存在不适用性。文中提出了一种晶闸管器件串联均压保护的新方法,在每个串联晶闸管器件两端并联设置具有良好非线性特性的金属氧化物限压器,来限制晶闸管开通、关断过冲电压。经过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试验验证,初步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电弧炉变压器的电气特点,对常用的限制电弧炉变压器分闸过压的措施作了综合评价,并介绍了大幅度限压器限制分闸过压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对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浇注绕组的热时间常数计算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热时间常数进行了试验和计算,取得了不同部位的热时间常数,并对结果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保护电器-三相限压器的由来,特点及设计要点,并对同类保护器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厉伟  杨永峰 《电器工业》2013,(12):68-70
过载保护是电动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本文简单论述了异步电动机的发热和散热机理.针对电动机过载时转速降低致使散热效果变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单时间常数电动机热过载保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保护模型及其相应算法,与传统单时间常数保护模型相对比,改进后的模型更接近电动机实际运行发热情况。可以作为电动机保护器的热过载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多柱芯体并联结构避雷器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和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暂态热特性的优劣直接影响运行可靠性,应通过合理设计确保其暂态热稳定性。对多柱芯体并联结构避雷器暂态热特性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暂态温升的计算方法,计算了避雷器散热过程的初始条件。根据避雷器散热过程的温度场方程,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多柱芯体并联结构避雷器散热特性三维计算模型。设计了避雷器比例单元,进行了暂态温升计算分析和试验,采用2ms方波电流试验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给芯体注入较大的能量以模拟系统中避雷器芯体的暂态温升过程,测量了每次试验芯体产生的温升。设计了4柱芯体并联结构的避雷器试品,进行了避雷器散热特性计算和试验。试验中,采用工频电流法对避雷器试品进行加热,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避雷器散热过程中的电阻片温度变化。计算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暂态温升的计算结果较实测温升高,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均<5%,暂态温升计算方法是有效的。散热特性的计算结果较试验结果偏严,误差<5%,验证了采用多柱芯体并联结构避雷器散热特性计算方法计算避雷器的自然散热特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半导体功率器件的使用环境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器件散热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器件散热问题导致的失效占了总失效的一半以上,而双面散热封装是提高器件散热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针对大功率模块的双面散热封装,利用有限元计算的仿真手段进行了模块整体的热设计与特性研究。首先,分析了热对流系数对模块最高温度的影响;其次,对比分析了单双面散热以及不同形状散热片对散热的影响;另外,对比分析不同焊料及金属厚度对散热的影响;最后,对优化模型进行了热应力分析,从而完成模块的热设计与热管理。研究结果对双面封装的热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主电路损耗计算、热流路径分析、散热通道设计、热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MW级大功率变流器的热设计,给出了功率元件损耗计算公式,介绍了热传导路径、散热系统参数计算方法和热设计思路,通过Icepak软件进行了热仿真,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述热设计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