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电流分析法对玻璃电极在酸性室温融盐三氯三甲基苯氨铝中的 电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铝离子的还原、沉积过程是可逆的,沉积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和增长过程.电流分析法表明,以半球扩散增长方式瞬间形成的晶核导致了铝在玻璃电极上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电流分析法对玻璃电极在酸性室温融盐三氯三甲基苯氨铝中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铝离子的还原、沉积过程是可逆的,沉积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和增长过程.电流分析法表明,以半球扩散增长方式瞬间形成的晶核导致了铝在玻璃电极上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La-W、Ce-w、Y-W电极材料热发射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稀土元素La.Ce.Y对钨极材料热电子发射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粉末冶金和压力加工方法,制备了系列稀土钨电极材料,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引弧、静特性等焊接性能研究,借助于扫描电镜和X-ray能谱仪对镧钨、钇钨、铈钨等燃弧后的4种电极(含用于参照的钍钨电极)进行显微观察,分析了稀土元素在钨电极热发射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中小电流时w(La2O3)=2.2%的La2O3-W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子发射能力和稳定性,钇钨和铈钨次之,在大电流工作时,钇钨电极热电子发射能力和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求替代钍钨电极的节能环保、焊接性能优异的电极,针对多元稀土钨、钍钨、铈钨3种电极进行了烧损性能测试,并进行了钨极惰性气体(tungsten inert gas,TIG)保护焊实验,结果表明:钍钨电极的抗烧损性能最差,多元电极略优于铈钨电极;焊缝接头的熔深和熔宽与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等焊接参数有关;采用多元稀土钨电极焊接后,在100~180 A的焊接电流下熔宽均小于铈钨电极和钍钨电极的熔宽;通过比较分析铈钨电极和多元电极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硬度曲线分布、扫描断口和力学拉伸实验结果,发现多元稀土钨电极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和焊缝成型优于钍钨和铈钨电极,从而可替代钍钨和铈钨电极进行铝合金焊接.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化学沉积镍、钨、磷合金的原理,研究了沉积层的时效强化及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认为化学沉积镍、钨、磷合金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化学沉积镍、钨、磷合金的原理,研究了沉积层的时效强化及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认为化学沉积镍、钨、磷合金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加工工件中铁原子为基组构成基本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了铁元素在分别外加面电极和体电极情况下,整个系统的电子传输过程与电子态密度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外加体电极时,相比于加面电极时的情况,其电子穿过体系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电子传输,对电火花加工更有利.另外还得出了两个传输系统的能级和能隙,能量对比显示,在外加体电极时,分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比加面电极强,且更加容易发生跃迁,整个体系的加工性更好.考虑实际加工过程,对电极和工件间距离变化时系统的电子传输和态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钨面电极在距离为0.48 nm时,电火花加工处于截止状态,而钨体电极则是在距离为0.58 nm时,电火花加工截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铬、钨、稀土及钛元素对特种铸铁的抗生长性,抗氧化性和抗铝液熔蚀性的影响,认为铬能细化,稳定珠光体且与铝液作用生成复杂的,不易溶于铝液的金属间化合物;钨可细化晶粒和石墨;稀土有细化石墨,改善石墨形态及脱氧净化铁水的作用,钛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液相置换沉积制备电器触头用银钨包复粉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硝酸银氨性溶液中,采用钨粉置换沉积法对电器触头用银钨包复粉末的制备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工艺条件对银包复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液相置换沉积是一种制得成分均匀,包复完整的银钨复合粉末十分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不锈钢基PbO2/PbO2-CeO2复合电极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报道了在不锈钢基体上电沉积制备PbO2/PbO2-CeO2复合电极材料.研究了电沉积工艺参数对不锈钢表面沉积二氧化铅的影响.采用XRD、SEM对得到的电极进行了相结构和形貌分析,把该新型电极材料应用于电积锌过程并与传统的铅电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锈钢基PbO2/PbO2-CeO2复合电极材料,锌电积过程的槽电压降低,电流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在SPS过程中碳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放电等离子烧结(SPS)过程中采用石墨模具对烧结材料的污染情况,以金属W为原料,用石墨模具,压力为30 MPa,分别在1 500℃和1 900℃下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对烧结体的表层和表层下0.5 mm处进行了X衍射物相分析,用扫描电镜对1 900℃下烧结体的横截面进行了形貌观察和线扫描,并对化学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石墨模具与物料金属W会直接发生化学反应;污染产物碳化物存在于W烧结体表层300nm以内区域,表层下0.5 mm处仅有单质W存在;1 500℃表层有W2C和WC生成,1 900℃仅有WC生成.  相似文献   

12.
铝—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铝—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果表明,铝合金中添加一定量的元素钛后,可以通过向铝液中直接加入不经镀覆的颗粒石墨而制得铝—石墨复合材料.并且铝合金的含钛量和石墨粒度对于铝—石墨复合材料中的最大石墨含量有很大的影响.文中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制石墨三维电化学反应器,考察了在粒子大小、主极板电压及粒子数量变化的情况下其粒子电流以及主极板电流,对石墨三维电化学反应器的工作效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二维反应器和石墨三维电化学反应器处理甲硝唑废水和亚甲基蓝废水,考察废水中总有机碳降解率及脱色效果.结果表明:粒子电流与主极板电压、粒子大小成正相关,石墨粒子和钛粒子两者电化学行为相同,但石墨粒子的粒子电流更大,说明在三维电极反应体系中,用石墨做粒子电极是可行的,可通过调整充填粒子大小和粒子数量改变粒子电流,从而提高三维电极反应器降解速率;当石墨三维反应器主极板外电压为t2V、电解质浓度为0.1 mol/L、石墨粒子数量为8时,反应前15 min比二维反应器反应速度快,对甲硝唑有机废水总有机碳去除率比二维电极反应器高14%,对亚甲基蓝废水脱色率比二维反应器高10%,说明设计的石墨三维电化学反应器对甲硝唑和亚甲基蓝废水中总有机碳和色度有很好的降解效果,且优于二维反应器.  相似文献   

14.
以石墨毡为电极材料,以甲基磺酸和甲基磺酸铅溶液为电解液,组成新型的全沉积型铅酸液流电池体系.研究了石墨毡正负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征和电极表面改性处理、电解液浓度、添加剂等对电极循环伏安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测得石墨毡正极上氧化峰电位为1.39 V(vs.SCE),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负极还原峰电位与理论值间的过电位仅为0.17 V;在强酸与热处理表面改性方法中,热处理方法对提高石墨毡负极电化学活性效果最好;当电解液中的铅离子和氢离子浓度均为0.01 mol/L时,具有最佳循环伏安特性.  相似文献   

15.
NaCl-CaCl_2-Na_2WO_4体系电解制备钨粉过程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Cl-CaCl2-Na2WO4体系熔盐电解制备金属钨粉,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及能谱分析(EDS)表征电极产物并采用差热法(DTA)分析体系中发生的前置化学反应.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残余电动势法分析阳极过程和过电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0℃、槽电压2.5 V条件下以石墨为电极可以电解制得钨粉,活性物质为电解前置反应产物CaWO4;阳极总反应不可逆,阳极过程为化学反应极化控制.  相似文献   

16.
石墨电极接头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低成本冶炼金属的石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石墨电极接头在生产加工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难以厘清。为了探明石墨电极接头锥面的加工性能,本文进行石墨电极接头锥面正交车削实验。实验选取不同刀具角度的硬质合金刀具进行不同车削参数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工石墨电极接头锥面时,切削力呈现波动状态,并且切削力大小随走刀速度 和切削厚度 的增大而增大,随切削速度 、刀具前角 和后角 增大而减小。此外,由于石墨电极接头是脆性材料, 增大时刀具并不会产生积削瘤。基于最小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目标,本文得到的最佳切削参数及刀具角度为 =0.5mm、 =160mm/min、 =100mm/min、 =12°、 =16°。本文得出的最优工艺参数及相关结论可为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石墨电极的使用寿命,避免电极燃烧部位掉进炼钢炉增加钢的含碳量,从而降低钢的质量,本文研究开发了电极表面的热喷涂扩散渗铝工艺,利用该工艺制备的涂层电极,在间隙式电炉中炼钢时,降低电极单耗20%~30%,吨钢节约电极费用5~10元.  相似文献   

18.
绝缘老化试验用钨针尖电极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套采用检测电流变化率对制作绝缘老化试验用钨针尖电极进行控制的试验装置,使切断电流的时间控制在ms级以下,制作出半径在μm级的分散性较小的钨针尖电极,并进一步对试验参数(如:钨丝直径,阴极孔径大小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和实验表明,本方法制备时间短,脱离速度快,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