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远引掉头点的选址较为模糊,多以实际整改的感性经验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规划方法的情况,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远引掉头的各种常见的掉头位置进行了交通仿真.采用车辆的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各组织方式下交通流量与车辆平均延误的关系曲线,选出在不同的交通状况下的最佳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2.
对T型无信号交叉口直接左转和下游中央分隔带远引掉头两种交通流组织下的车辆运行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分别建立了两种情况的车辆行程时间和停车延误计算模型。与以往研究相比,该模型不仅反映了主路交通状态,而且涵盖了道路的几何条件参数,因此模型计算结果为判断远引掉头是否适用提供了定量依据。根据计算示例绘制了车辆行程时间和停车延误曲线,对比结果与以往同类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车辆驾驶安全的前提下,以车速最大为目标研究了车路协同系统(CVIS)环境下掉头区域车辆的协同控制优化方法。分别设置单车连续掉头及车队掉头两种场景进行控制策略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掉头区域车辆的协同控制。最后,以总延误时间、驾驶舒适性为指标评估控制效率,并得到两种控制策略相适用的车头间距的阈值。  相似文献   

4.
合理组织禁左车流能够减少左转车辆的绕行延误.考虑城市道路双向机动车间为隔离栏的情况,采用排队论和概率论方法研究了"右转—掉头—直行"和"直行—掉头—右转"两种间接左转模式下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得到"右转—掉头—直行"模式下右转车辆与相交道路直行车辆协调控制与不协调控制时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模型;得到"直行—掉头—右转"模式下路段设置信号灯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以及路段不设置信号灯时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协调控制时路段信号的"早断早启"技术及"早断早启"时间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间接左转交通组织方案可行,对于改善交叉口运行状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针对干道出入口汇入车流路段掉头需求导致的交织区车流冲突问题,建立考虑交织路段掉头的邻近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汇入车流的路段掉头以及干道直行车流连续通行的需求,以干道直行绿波带宽最大为优化目标;基于车辆轨迹特征分析,建立出入口上游路段排队清空约束,以保证干道协调控制效果;构建出入口下游交织路段清空约束,防止车辆堵塞路段掉头通道,保证入口汇入车辆在下游路段的通行权;建立入口汇入车辆的掉头约束,减少掉头车辆与主路车流的冲突,同时保证掉头车辆的连续通行;基于出入口与上下游交叉口之间的协调关联特性,给出包含出入口的干道绿波协调约束关系.以珠海市湖心路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信号协调控制模型不仅能同时满足主路车流和出入口汇入车流的通行需求,通过消除两者冲突降低协调车流的延误与停车,还能有效改善入口汇入车辆离散性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于T形交叉口早晚高峰期间公交车左转并线造成对直行车辆延误导致机动车通行效率降低的问题进行研究.采用设置公交专用间接左转车道的方法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VISSIM微观仿真模型对北京现况某T型路口仿真.选取平均延误时间与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不同交通量下车辆延误、排队长度的曲线,得出优化设计的使用条件以及应用优化方案后的优化结果,为公交专用间接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交叉口交通流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经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算法。该算法采用模糊逻辑控制和具有寻优能力的遗传算法,并结合马尔科夫链理论对交通流分布概率进行分析,通过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器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调整。为检验方法的性能,以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作为性能指标,在相同交通条件下进行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交叉口车辆的平均延误,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各类城市交叉口特性基础上,对传统的信号配时方法进行了理论改进,针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建立了公交优先交叉口配时的双层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定量求解.VISSIM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配时方法相比,该模型不仅降低了乘客在交叉口的人均延误和车辆在车道上的平均运行延误,而且在保障交叉口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实现了公交优先,同时未过多损害社会车辆的通行效益.  相似文献   

9.
车路协同技术能全方位获取道路网络上车辆个体的运行状态信息,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针对现有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引入预测时间窗概念,提出了车路协同环境下单点信号控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分析了交叉口区域单个车辆的运行状态,提出了单个车辆的延误和停车次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整个交叉口延误和停车次数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单点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优于常用的单点感应控制方法,在交通流量较低时平均停车次数减少约16.9%,在交通流量较大时平均延误和平均排队长度分别减少约29.4%和28.9%。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车流加减速延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车辆在平面交叉口附近的行为,导出了平均加减速延误对排队车辆数的依赖,进而建立了在不同饱和度情况下适用的平均加减速延误与车流流量、饱和流量和信号长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单位进出口停驶左转车对直行车通行效率的影响,利用概率论及交通流理论建立不同信号控制方案下的路段车均延误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对比改进前后两方案路段车道车均延误,得到不同机动车流量下的最优控制方案。最后,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仿真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证明了提出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单位进出口路段的信号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对交通系统进行控制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可以充分发挥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优势,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根据两相位的关键车流信息来决定绿灯延长时间,形成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定时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方面都有较大改进,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采用饱和度判定交叉路口交通拥堵存在滞后性问题,本文采用临界饱和排队长度和排队拥堵率判定路口交通拥堵状态,提出了单向拥堵与双向拥堵情况下的公交优先策略,并采用Vissim软件仿真公交优先策略的可行性。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实施公交优先后,优先相位的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显著降低,而非优先相位的车均与人均延误略有增加,但整个相位周期的车均延误变化不大,而人均延误降低较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排队拥堵率判定交通拥堵,并在拥堵情况下实施公交优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交叉口,利用分隔带实现左转,可以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其他相位上车流的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但也相应地增加左转车流的延误.本文基于对利用中央分隔带的渠化设置的各车流延误计算,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计算得到具体的交叉口设置形式.并比较设置前后的交叉口总延误,得到渠化设置的交叉口流量条件,为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实现左转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口应用,得到了该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左转设置的具体指标和方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交叉口渠化设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一般模糊控制器控制规则依赖于专家经验,量化因子固定,不能随交通流的变化而动态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的优化控制,对模糊控制器所作出的决策进行动态调整,介绍了控制过程、染色体的编码及遗传算子的实现方法.以车辆平均延误为目标函数,在模糊控制器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对控制规则的调整量进行了全局寻优,加快了收敛速度.通过对一个四相位交叉口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路段自动驾驶汽车的通行权决策问题,提高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基于可接受间隙模型和谈判理论构建路段自动驾驶汽车通行权决策模型.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基于可接受间隙模型对行人风险进行建模,将行人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综合考虑风险、性格(激进和保守)和等待时间等对行人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组合下行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可能采取的行为策略,基于该行为策略,利用谈判理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通行权决策过程进行建模. 利用Python联合SUMO开源交通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仿真持续10 h. 3个模型的(保守模型、Gupta模型和本文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当行人产生频率为15 s时,自动驾驶汽车的平均行驶时间分别为661.5、399.5和327.6 s,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618 s、336 s和260.7 s,总流量分别为6 699辆、10 583辆和11 568辆. 当行人产生频率为30 s时,自动驾驶汽车的平均行驶时间分别为643.5、311.7和81.9 s,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599.9、244.4和6.5 s,总流量分别为6 879辆、11 741辆和11 971辆. 通行权决策方法的加入有助于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时间和延误,提升流量.  相似文献   

17.
以某市一孤立单交叉路口为例,在双模糊控制器协调控制获得相序和各相位的绿灯时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有效结合的GASA混合算法,设计了城市单交叉路口的多相位信号配时控制方案.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可以达到避免局部最优、更快实现全局收敛的目的,与单纯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相比,可以实现更小的平均车辆延误,保证车队更顺畅地通过交叉路口.  相似文献   

18.
以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器件,设计了多功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软件仿真和硬件实现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红绿灯显示功能、时间倒计时显示功能、左转提示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手动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路口上游停靠站影响下的公交延误分析问题,考虑路口上游停靠站位置、信号配时、停靠时间、输入流量等因素,将建模场景按照是否设置公交专用道以及停靠站位置是否大于路口最远排队点分成3类,基于交通波理论对各场景分别建立停靠站影响下的公交延误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测算. 结果表明,BL场景下的期望公交延误仅与周期和绿信比有关;NBL1场景下的延误随着流量、周期、红灯时长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公交停靠时长无关,NBL2场景下的延误随着站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增加,NBL1下的期望公交延误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