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测算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0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中部六省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作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分别研究这3个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考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支持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正规金融支持对东、中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缺乏效率,而对西部地区富有效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非正规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作用效应高于西部地区.其政策含义在于,要积极规范、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真正形成富有竞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充裕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有利于发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差异性.碳排放的特征模型被用于识别某一工业行业是否是高碳行业.云南(经济落后地区的代表)和广东(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的实证研究发现:前者的高碳行业为7个,而后者为14个.碳排放、碳强度收敛模型和相关性模型也被用于二者变化趋势的差异性的研究.实证研究发现:2006-2015年,两省碳排放的收敛性显著,而碳强度收敛呈阶段性.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高碳行业的集中度明显低于经济落后地区;(2)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经济落后地区的碳强度仅仅呈阶段性绝对β收敛,且不存在条件β收敛;(3)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地区,其工业高碳行业碳强度的绝对β收敛与碳排放绝对β收敛系数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运用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与序列Malmquist模型构成的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东、中、西部和整体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比较,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共同促进了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并且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效率变化的作用;东部区域的各省市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SM L引领着整个中国的进步,中部区域和整个中国发展水平几乎一致,而西部明显落后于整体.  相似文献   

6.
将水、能源和粮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投入产出强度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从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这些省份的水-能源-粮食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30个省份中,共有2个省份的水-能源-粮食投入产出效率为有效,低水平的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提高规模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也高于中部地区.是否考虑将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作为环境污染产出的指标将会影响水-能源-粮食的投入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以2001-2011年建筑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增长,技术进步率为负增长,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其建筑业区域之间、省际之间存在差异,东部略优于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差异较大,部分省份存在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同时下降的问题.提出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MATLAB工具,选择我国高新区1991—2000年10年间的出口额、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收入和企业数量4个指标进行数学模拟,利用模拟函数的数值积分研究东、中、西部地区高新区发展的规模差异.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差异最大的是出口创汇的规模与水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工业产值、技工贸收入、企业数量指标与出口额相比,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相对要小,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的差距仍然突出.工业产值西部与东部的比例平均为1:4.3,与中部的比例为1:1.5;技工贸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不过中部地区技工贸收入的增长比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要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0—2008年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浙江、湖南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横截面数据以及东中西部的时间序列数据用计量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都有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的经济弹性最大,表明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更加敏感。而东部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弹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灰色系统理论适用于数据样本小的预测,而马尔可夫原理对于变化波动大的系统有很好的处理过程,将灰色系统理论与马尔可夫原理结合使用并运用GM(1,1)模型,建立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理论的建筑业碳排放量预测研究模型。用这种模型对2000年-2014年建筑业的碳排放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2013年和2014年建筑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且检验其精度。结果表明,运用灰色马尔可夫理论预测的建筑业碳排放量精度可以达到95%以上,研究结论为今后的建筑业碳排放量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SE-USBM模型,在使用Malquist动态指数的情况下,测算了新疆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对影响这一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从市场作用和政府规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研究显示:新疆北疆地区TFP要优于东疆和南疆地区,其中,北疆得分最高者为乌鲁木齐,而南疆地州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新疆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均对新疆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双重目标下,充分发挥农村数字化作用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对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村数字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全国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明显,农业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下降幅度高于农业碳排放强度低的地区;2)农村数字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也会促进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不同区域的门槛特征不一,全国和非粮食主产区存在单门槛,中部、西部和粮食主产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的来说,农村数字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增强.由此,提出加强建设区域间农业低碳发展合作协调机制及全面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水专学报》2019,(3):105-111
分析了对外开放对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1990年以来我国30个省域层面数据,运用Sys-GMM法实证检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人力资本存量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人力资本存量均是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作用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最后分别利用泰尔系数和标准差公式测算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和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利用OLS法估计,结果发现三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使得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0 ~2011年的统计数据,依据DEA数据包络评价分析方法,以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建筑业总产值以及竣工房屋面积为评价指标,对河南省下属的17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市(县)的投入产出整体效率及各投入要素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对各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投入、产出不足之处予以了说明,同时对这些地区的竞争力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力资本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基于1993—2011年的经济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力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作用,但人力资本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出弹性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上二叠统煤层群具有特殊的煤层气含气系统.基于实测资料分析,根据煤层群垂向层位含气量波动性强弱和含气量梯度大小作为划分研究区煤层群含气系统类型的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煤层气系统.研究表明:中部区域波动性最为复杂,含气量梯度中等;东部区域波动性较简单,含气量梯度最大;西部区域含气量梯度最小,波动亦简单,3类系统总体上显示为随层位降低煤层含气量增加.控制含气量波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含煤地层的层序结构,东、西区域灰岩和细砂岩发育,封闭性较弱,含气系统较为简单;中部地区泥质岩发育,封闭性好,存在多套含气系统.钻孔抽水资料佐证了中部地区存在多套含气系统,各系统内部视储层压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这是煤层群含气量总体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间接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借助David N.Weil的两部门配置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引起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机理.采用1993-2007年中国的省区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了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在全国层面或是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层面都显著地促进了TFP的增长,但外贸依存度的贡献率在区域层面有所差异.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明显大于西部.为了消除这种区域差异性,需要更进一步地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并引导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合理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各省建筑业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以建筑业从业人数、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技术装备率、建筑业总产值作为投入指标,以建筑业的CO2排放量、建筑业总能耗2个指标作为低碳行为的产出指标,构建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计算我国建筑业低碳行为下的静态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建筑业低碳行为下的动态效率,并进行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比较.结果表明,在2005-2012年期间我国建筑业低碳行为下的整体效率偏低,大部分区域的建筑业低碳效率与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上的决策单元差距大,在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上都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通过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建筑业低碳行为模式的差异,并提出了提高建筑业低碳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索洛余值法与C-D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对各地区建筑业增长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十一五以来的建筑业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建筑业整体上仍处于依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技术进步对行业增长的贡献较为有限;此外,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较大,建议在后续发展中应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影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创新活动的因素,在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的框架下,选取了199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知识存量对当地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证实了我国存在"站在巨人的肩上"效应。科技活动人员的弹性系数介于0到1之间,这也说明"踩在脚趾上前进"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对东、西部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对中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显著。FDI对东部、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西部地区的创新活动则表现为微弱的负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