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以2001-2011年建筑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增长,技术进步率为负增长,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其建筑业区域之间、省际之间存在差异,东部略优于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差异较大,部分省份存在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同时下降的问题.提出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5年面板数据,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物流业能源消耗形成的外在成本变量,运用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约束下我国30个省份和八大区域物流业发展绩效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化特征,进而研判各省份和区域物流业低碳发展的优劣势。研究表明:中国各省份物流业效率普遍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低碳约束下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管理水平提升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所起的作用较小。通过构建静态-动态绩效的分析矩阵发现,低碳约束下改进物流业绩效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提升物流业发展效率,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1990—2006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对福州、厦门、泉州经济增长的效率演变进行分析,估算出福州、厦门、泉州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结果表明:这三个中心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主要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增长趋势,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对三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2000至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5%,技术进步年均增长8.4%,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西部年均增长最大,中部次之,东部增长最小,这可能表明纺织服装业可以通过向中西部转移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以2000至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5%,技术进步年均增长8.4%,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西部年均增长最大,中部次之,东部增长最小,这表明纺织服装业可以通过向中西部转移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6年到2015年间湖北省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异较大,湖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效率变化,其次是技术进步,再次是规模效率变化。国有企业产值占区域生产总值之比下降是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科教投入占比、降低财政支出占比、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对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00 至2012 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5%,技术进步年均增长8.4%,是全要素生 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西部年均增长最大,中部 次之,东部增长最小,这表明纺织服装业可以通过向中西部转移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1978~2008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并按时间趋势和区域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江苏省整体上虽然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但是1978~2000年在技术进步带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态势,2001~2008年由于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出现了负值;从区域层次上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2%、-0.04%,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能源约束和知识资本作用下的我国经济总量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研究只是将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夸大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1987—200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负值,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完全来自于科技进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提升城市物流业发展效率势在必行。运用非参数HMB指数法对2008—2016年河南省18个城市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解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6年间河南省城市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其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混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城市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的重点在于提升技术进步指数;河南省城市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非集约度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河南省城市物流业投入要素的集约度比较高。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城镇化和物流区位熵对城市物流业技术效率起阻碍作用,信息化和开放度则表现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业作为N2O重要的排放源,厘清农业系统N2O排放对"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种植业、养殖业数据,估算了农业系统N2O排放量,并利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探求了中国大陆4大板块和8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性,对主粮低碳化生产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系统N2O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2000—2015年是上升阶段,从69.98万t增加到86.01万t,2016—2019年为下降阶段,2019年农业系统N2O排放量为76.43万t.2)分省农业系统N2O排放量差异显著,2019年农业系统N2O排放量最少的是北京(0.056万t),最多的是河南(5.69万t);集中趋势更为凸显,广西、河南、江苏等排放量较多.3)省域之间、区域之间农业系统N2O排放量差异呈现多样性变化,如省域差异前期先扩大后缩小,2009年以来表现平稳,8大区域中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大西北区域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其他区域皆呈上升趋势.为实现N2O减排,需要针对不同板块和经济区针对性开展主粮低碳化生产,需要重点针对中部板块、西部板块以及东北区域和大西南区域针对性开展低碳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企业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域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1)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污染减排效果,能够抑制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的金融科技较低时,其工业二氧化硫减排作用较强,但更一般的情况是,在企业的金融科技水平较高时企业的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大多呈现好转的态势.2)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对企业非CO2温室气体的减排强度显著强于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和金融数字化程度.3)金融科技对非CO2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整体来看,中部地区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实行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将构建新的电力能源体系。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燃煤火电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清洁低碳是发展方向,烟气重金属排放控制是其关键研究领域。光催化、双金属硫化物脱除等重金属净化技术方兴未艾,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环境根本好转双目标的背景下,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实现减污降碳,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CO2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过程复杂,涉及要素众多,因而有必要明确影响两者排放的关键因素,为重庆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对数均值除法指数模型(LMDI)为基础构建出扩展的LMDI-CO2模型和LMDI-AP模型,并以2011-2020年重庆市CO2排放和工业SO2排放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定量评估各因素对重庆市CO2和工业SO2排放变化的影响效果。同时,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历史发展情况挖掘各因素的影响机制,归纳协同减排的关键因子,探究出重庆市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机制。结果显示,2011-2020年,经济发展效应是推动重庆市CO2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贡献率达245.59%;能源强度效应对CO2减排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10.51%;此外,产业结构优化也为CO2减排做出贡献。工业经济发展是推动重庆工业SO2排放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64.47%;其他因素均为SO2减排做出贡献,其中能源强度和结构效应贡献率分别为-42.65%和-6.31%。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市CO2和污染物减排的压力将会增大,“高碳化”能源结构制约着两者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实现“双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未来重庆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性伴随着持续加剧的能源危机、战争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抵达其终结阶段,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具备超越西方现代性的诸多优势。中国方案揭示出一条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之外的崭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新文明类型立足人民生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强调绿色生态、多元一体,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煤炭主导的较单一能源结构导致河南省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此,详细梳理了河南省当前的能源供需...  相似文献   

17.
温室气体(GHGs)过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农业活动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生物炭由生物质在高温限氧条件下热解炭化获得,其性质稳定、孔径丰富、富含芳香碳,因而减排增汇效果优异,具有参与农业自愿减排碳交易的显著潜力.然而生物炭固碳减排效果异质性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有必要对其减排效应、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与生物炭固碳减排相关的室内、大田研究和整合分析研究,同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基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与程度以及相应配套政策总结了生物炭参与碳交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手段,为生物炭固碳减排研究的开展和生物炭农田应用项目参与碳交易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具有中国能源价格特征的一般均衡(CGE)模型。首先将工业行业依据能源消耗密度分类为高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两大类;然后模拟设计了在两种不同技术水平条件下的两种能源价格市场化方案;最后测算4种情境下能源价格波动可能对中国高、低能耗工业行业出口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中国能源价格波动对高能耗工业行业出口的影响幅度大于对低能耗工业行业的影响;高技术进步水平下,中国能源价格市场化对高、低能耗工业行业出口的影响比现有技术水平下的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区域对我国二三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分析, 并通过DEA-Malmquist 指数法, 测算不同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后聚焦二三产业集聚对我国不同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 现: 在全国整体范围内, 第二产业集聚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产业集聚将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分区域看, 南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集聚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而华中区域、大西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对绿 色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抑制作用; 东北地区及西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而南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集聚却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技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专利的发展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但技术创新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必须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研究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与运用的有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专利成果转化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主要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