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2.
T.S.艾略特研究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自2005年以来艾略特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结合最新的艾略特一手研究资料的出版,从专著和科研论文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最近7年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我国艾略特研究的薄弱点以及今后可能的新方向,以期深化研究,在国际艾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人性本质探索"和"爱"是乔治·艾略特宗教道德观的核心。本文在对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探讨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藉此期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米德尔马契》作品中所渗透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不仅聚焦在语言层面探讨,更重在时代主题的彰显。艾略特倡导以"个人职业""社会职能"和"潜能挖掘与天赋发挥"为核心的三项教育宗旨为标准,以古典文学和宗教关怀为路径的教育观。这一思想有助于另辟蹊径探讨艾略特诗歌教学,结合艾略特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情歌》《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以其教育观为视角剖析其诗歌具有以谋生职业为旨趣、以社会服务为指向和社会职能服务于"人之为人"的教育宗旨的主题思想,并指出了教育宗旨达成的路径。主题教学进一步映射出艾略特诗歌的文学价值。艾略特教育观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教学,尤其是英美诗歌教学在深勘主题和凸显价值中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说《织工马南》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小说对人物结局的安排,认为塞拉斯.马南在宗教信仰上的变化,反映了小说作者乔治.艾略特的宗教观的发展历程。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对传统的"神性"宗教产生了质疑,逐步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以爱为核心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诗坛的风云人物,也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领袖。《序曲》作为他创作生涯中的早期作品,不仅刻画出西方社会的凋敝景象,而且融入诸多实验性技巧。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出发,试析《序曲》中的非个性化特征以及客观对应物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普鲁弗洛克”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先驱人物艾略特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具有异质性、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新诗开拓者,穆旦深受艾略特的荒原意识的影响。在对自身的怀疑、否定和绝望之中,拥有可贵的自审和反思精神,并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深刻把握,塑造了一个分裂、挣扎、残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破碎和变幻的自我,正是一个“普鲁弗洛克”似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艾略特早期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认为作者采取了现代主义时空观,突破了时空旧有模式的限制,并围绕主题使时空实现了最大可能地抽象与延伸。  相似文献   

9.
作为乔治·艾略特的一部重要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本文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作者和读者等方面入手,探析了小说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崛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影响下,接纳了西方后期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的艺术技巧,呈现出思想知觉化、诗歌戏剧化、意象的现代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象征主义特征,大大拓展了新诗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1.
美人鱼意象是《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凸显了整首诗歌的意象群的内在联系。它对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对诗歌主题意义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首诗歌的灵魂。艾略特通过人鱼意象来展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凸显了其早期诗歌中的荒原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诗中,艾略特采用“陌生化”处理方式,以一首无“情”的情歌和戏剧独白的形式,佐以“奇喻”和“反讽”的写作技巧,用新鲜陌生的语言再现了现代人精神虚空、情感枯竭的画面,颠覆了读者的常规审美感受,丰富并加深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四首四重奏》是诗人对时间和记忆的反思,他用基督教的观念去探索人类如何生活在时间之内和时间之外,通过了解时间里永恒的存在去领悟茫茫宇宙里的永恒。全诗反映了艾略特的宗教救赎思想,从基督再生的角度探讨拯救时间的主题。拯救时间就是要拯救人,而人的拯救只有依靠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4.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笔下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无限性特征,采取现代主义时空观,紧紧围绕主题实现了最大可能的抽象与延伸,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情歌,代之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戏剧性的独白与叙事,凸显了他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反映了他作为陷入情感危机和精神空虚的现代西方人的彷徨与无奈.诗歌中弥散着现代主义气息,也折射出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流派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受欧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兼具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叶公超,以文学本体论为出发点,建设"纯文学",传承艾略特的经典诗学理论,提出新诗的发展必须借助旧诗的传统,建立新诗格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拼贴和色彩运动是立体主义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它体现了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对人类零碎生活经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诗人艾略特的美学追求,在《荒原》中得到了完美再现.《荒原》的拼贴手法主要通过剪辑和内嵌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荒原》的象征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治.艾略特以反叛传统的生活方式挑战和质疑男权社会,发表小说也用男性化的笔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与男性作家作品相似标准的评判。她避免一味强调女性优势,认为与其为了求得与男性的平等而让女性修炼男性气质、从事男性职业,还不如让她们保持女性的自然特征。她努力在作品中探寻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特质",虽然未给女主人公们指明摆脱困境的出路,但她以自身的实践证实了女性能摆脱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在"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求索--艾略特《荒原》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思辨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展示了深沉的意蕴。这其中,形而下意蕴层,是诗作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形而上的意蕴层则超越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客,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永恒的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体现了审美意蕴的聚光点,它的光辉穿透了艺术形象的每一个细胞。这正是读者心之向往的审美情思与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0.
《荒原》运用众多繁杂典故,制造纷繁细碎意象,来回穿梭于古今时空,再加上全诗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氛,无疑给读者留下一座望而生畏的可怖迷宫。《荒原》反映的是一战后欧洲衰败的客观景象和人们行尸走肉的生活状态,故诗歌中充斥着消极灰暗的死亡意象,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比比皆是,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同时,诗中也不乏色调明亮的积极意象。相比前者,这一部分少有人问津。而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意象看似矛盾却又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理解和分析这些积极意象不仅能消解对《荒原》中死亡意象的过分解读,也可体会出艾略特在"荒原"背后寄予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