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目的地停车位不足,出行者如何选择出发时刻的问题,在有限理性视野下综合考虑道路拥堵状况、出行者个人感知差异、目的地车位供给状况以及无法停入合法停车位后将受到惩罚等因素对出行者出发时刻选择的影响.依据前景理论设计实验,通过调查获取出行者出发时刻选择意向数据,构建出行者出发时刻选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停车位剩余状况影响出行者对出行结果的满意程度以及下一次出行决策.出行者出行结果满意度随着目的地剩余车位的减少而降低,当出行者的出行结果为满意时,出行者下一次出行由倾向于早到逐渐变为倾向于晚到.在车位不足,不能合法停车的情况下,不同的惩罚措施会影响到出行者下一次出发时刻的决策结果,惩罚越严重,出行者越倾向于早出发.  相似文献   

2.
针对共享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普及率低、接受程度低、使用率低等问题,以交通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卢因行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从个体特征、出行特征、信息感知多维角度分析了共享汽车出行行为,并通过构建非集计模型分析了交通出行者是否选择共享汽车、共享汽车出行者出行强度、非共享汽车出行者未来是否选择共享汽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共享汽车男性出行者比女性出行者更多,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共享汽车的意愿越大;学生、公司职员2类人群共享汽车出行次数较少,每月5次以下;已使用共享汽车1~6个月的人群和感知共享汽车信息量较大的人群出行稳定,强度较高,每月20次以下;出行者获得共享汽车信息准确性偏低时,若提高信息准确性,共享汽车使用强度也会增大;出行者获取共享汽车信息越早,共享汽车出行强度越大;非共享汽车出行者所获取的信息量越大、时间越早,未来选择共享汽车的意愿越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勤交通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以往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个体属性对于方式选择的影响,而针对各类出行者特性与出行方式特征的关联性分析较少的情况,以拥有小汽车的中长距离通勤者为研究对象,提取相关的个体属性参数和交通方式特性参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个体属性与公交和小汽车出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经济水平会对方式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短的停车后步行时间、低廉的停车费用或充足的停车设施泊位供给会鼓励出行者选择自驾出行,而减少公交等车换乘时间,提高公交运行时速则会增强公交的吸引力,这对于城市中心区制定引导居民公交出行对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雾霾天气下,较多出行者会对出行行为进行调整,为系统分析雾霾天气对于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将计划行为理论拓展后建立关于出行者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识、身体状况等潜变量的结构方程分析模型,并对分析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改进.结果表明,雾霾天气会对采用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出行者的态度、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对此有较大的解释力,对应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65、0.268、0.164;出行者过去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自己雾霾天气下出行能力的认识会对其出行态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线网服务范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对于进行客流需求预测、合理规划轨道线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出行者个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出行者个人属性、出行特性以及交通服务水平对于轨道站点选择的影响确定轨道站点选择效用,根据出行者综合出行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建立轨道站点选择行为非集计模型.根据站点效用计算结果,结合雷厉公式,给出站点的吸引力以及距离站点一定距离的地点的吸引力强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识别不同出行者对公交出行信息使用选择偏好的差异,对基于态度的公交出行信息使用市场进行了细分。根据在南京市调查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确定态度潜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态度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公交出行信息使用的市场进行细分。以出行意愿、可靠性、方便性和主观感知等4个变量作为聚类变量,将公交出行信息使用市场细分为5个子市场,同一子市场内出行者公交出行意愿选择近似,不同子市场间出行者选择意愿明显不同。分析了每个子市场态度的差异和公交出行方式选择特征,针对不同子市场的出行者提出了相应的公交出行信息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描述弹性需求下降级路网中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为出行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采用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可靠性及货币费用的加权和定义动态广义出行费用. 假定在路网随机变化的情况下,出行者以估计广义出行费用最小为路径选择标准,建立基于动态广义出行费用的随机用户平衡模型,并给出求解模型的MSA算法. 通过在一个算例路网上测试,结果表明:出行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降级系数和货币费用均对道路流量分配影响显著,并与经验相吻合,说明所提出的基于动态广义出行费用的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出行者在随机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描述弹性需求下降级路网中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为出行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采用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可靠性及货币费用的加权和定义动态广义出行费用.假定在路网随机变化的情况下,出行者以估计广义出行费用最小为路径选择标准,建立基于动态广义出行费用的随机用户平衡模型,并给出求解模型的MSA算法.通过在一个算例路网上测试,结果表明:出行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降级系数和货币费用均对道路流量分配影响显著,并与经验相吻合,说明所提出的基于动态广义出行费用的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出行者在随机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燃油经济性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将燃油消耗、行程时间及其可靠性的线性加权和定义为广义出行费用,以饱和度为参数建立了路网单元燃油消耗模型并量化燃油消耗出行费用.分别以BPR函数及HCM2000延误公式量化路段行程时间及交叉口延误,以二者可靠性量化行程时间及延误波动的相应费用建立了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模型.通过在小型测试路网上进行计算分析表明: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交通分配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考虑燃油经济性的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出行费用权系数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影响显著,考虑燃油经济性的路径选择行为可有效减少路网燃油消耗,可达9%左右.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发生后,出行者行为发生改变,所在路网通行能力受到影响,出行时间发生变化。论文在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后出行者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出行者特定出行路径下的出行时间特征,研究出行时间均值及方差,以及两者与路网通行能力的关系。该研究对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疏散及救援路径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验心理学的驾驶员驾驶特性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价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应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驾驶员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采用深度知觉仪、速度知觉仪、注意分配实验仪等心理学测试设备,对不同年龄、性别一定数量驾驶员的驾驶特性指标进行测试,确定了驾驶特性单项指标阈值;采用模糊理论对各测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驾驶特性综合评价等级.分析表明:综合评价结果与驾驶员实际发生交通事故情况的符合率为77.2%,说明所确定的综合评价等级在分析驾驶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地评价驾驶员的驾驶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驾驶员的选拔与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驾驶模拟实验研究疲劳驾驶时的车速变化特征.模拟实验场景设计为单调的高速公路环境,有15名被试者参加实验,得到14组有效数据.实验实时采集了车速、加速度、车辆位置坐标及时间信息,采集频率为8Hz,并截取了3个不同线形路段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疲劳驾驶时车速偏高,容易超速,但车速高低没有明显变化规律;车速标准差随疲劳程度上升有显著差异(α=0.05),疲劳时的车速标准差较小;疲劳驾驶时加速度频谱由低频成分为主逐渐转变为高频成分为主,或者加速度幅度和能量值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较低,并且弯道半径、纵坡坡度、路面情况、道路线形综合协调等很难满足车辆快速、安全和舒适的运行要求.因此需要利用交通标志,尤其是线形诱导标志,为在山区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驾驶员指示前方线形的变化,提醒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行车安全.运用公路测量学上的切线支距法对线形诱导标在山区高速公路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对圆曲线路段的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进行了推导,得出了线形诱导标志的位置.含缓和曲线路段的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思路与圆曲线路段相同,只是应将缓和曲线单独用方程表达.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顺直路段上驾驶员行车紧张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动态心电仪、动态GPS及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试验2名驾驶员在正常运营的高速公路一段20km长的顺直路段上行车10个来回时,其心理紧张量与车速、超车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最终获得了被试验驾驶员的心理紧张量与车速、超车等要素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名被试验驾驶员在无超车影响下,行车速度分别在127.4km/h和123.1km/h处,心理紧张量发生明显变化。有超车影响下行车则无这种明显规律。但与无超车影响相比,在相同车速下,有超车影响时行车的平均心理紧张量显著地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分析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效能,为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和设置更加合理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交通法规与标准制定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定量论证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传递信息量、互信息量、信息熵等概念,并根据交通工程设施基本构成要素,从八类信息(中文、英文、阿拉伯数字、几何形状、颜色、指向、图及特征符号及线形设施等)的角度构建了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基本信息量(未区分不同类信息的权重)计算模型,为分析单位公路空间驾驶人所获得的理论信息量,提出了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传递信息密度概念,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提高公路交通系统服务能力、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驾驶疲劳影响驾驶员的警觉度和注意能力,同时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该文在实验室驾驶平台中模拟疲劳驾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估驾驶过程中大脑工作负荷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大脑工作负荷较小时,在theta频段左前额高电势微状态出现的频率升高;当大脑工作负荷较大时频率降低。以此为指标,可以对驾驶员的放松和警觉状态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7.
视觉疲劳是驾驶人在高速行车过程中致命的交通安全隐患,对驾驶人行驶视觉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数量化分析,是研究驾驶视觉和行车安全的重要途径.针对城市快速路高架桥比例高和视觉环境单一等特点,用车载等距变距自动成像技术对高架桥段驾驶人行驶视觉空间进行还原模拟实验,采用数值计算对普通高架桥段和特殊零界面高架桥段行驶视觉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对,确定两种典型空间的视觉要素构成与变化频率.实验结果表明,除天际背景外城市高架路行驶视觉空间内的视觉要素均低于普通城市道路;普通高架桥段的主要视觉要素为空旷天际背景的桥面,其次为右侧沿街建筑,且分布均衡单一,易导致驾驶人视觉疲劳;零界面高架桥段的视觉要素较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易引发驾驶人焦虑、恐慌和不稳定感等负面驾驶心理.通过交通安全设施的合理设计引导驾驶员视线适时收放可有效缓解驾驶人的视觉疲劳,增加视觉对象作为高程参照是消除零界面桥段负面驾驶心理的最直接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气质类型驾驶者的行为差异分析,建立了跟驰模型参数与驾驶人气质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气质激进度变量,将跟驰模型参数表达为气质激进度的函数,并在改进FV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驾驶人行为差异的各异性跟驰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规范模型无法描述驾驶者个体行为差异的缺点。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稠密交通流中小扰动传播演化结果的随机性现象。该模型结构简单,且参数易于确定,一方面为驾驶行为各异性的建模建立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微观交通流动态随机特性模拟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跟驰模型能够描述驾驶人行为差异,基于不同气质类型驾驶人的行为差异分析,建立了跟驰模型参数与驾驶人气质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气质激进度变量,将跟驰模型参数表达为气质激进度的函数,并在改进FV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驾驶人行为差异的各异性FVD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规范模型无法描述驾驶人个体行为差异的缺点.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稠密交通流中小扰动传播演化结果的随机性现象.该模型结构简单,且参数易于确定,一方面为驾驶行为各异性的建模建立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微观交通流动态随机特性模拟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驾驶行为的生理机制,建立了驾驶行为运动系统,并依据人的行为差错理论分析了驾驶行为过程中驾驶员的各种生理状态,以及生理状态导致的各种驾驶行为差错。通过分组调查470名驾驶员的生理状态导致的驾驶行为差错,应用主成份分析原理,得出驾驶员的生理状态对驾驶行为差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