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 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2.5、PM10、SO2、NO2、CO和O3)和气象要素数据、HYSPLIT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潜在来源和影响区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平均值为4 660.3 cm-3,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 nm以下,占总数浓度的99.95%; 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差异较大,核模态、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91.9、4 218.0、50.1和0.4 cm-3; 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但是峰值时间存在差异,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12:00和19:00,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08:00和20:00; 气溶胶数浓度谱和表面积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50 nm和170 nm,峰值浓度分别为7 361.9 cm-3·nm-1和215.5 μm2·cm-3·nm-1。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来源高值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东北部的局地污染区和西南部的境外远距离传输区。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影响区域的高值区相对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近地层大气环境中的PM_(2.5)的浓度分布和影响因素,于2018年7月13日至16日期间,利用Dylos air quality monitor DC1700和BLATN smart-126s型空气质量检测仪获得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其质量浓度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宁波市内PM_(2.5)浓度水平与距城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越靠近城市中心,PM_(2.5)浓度变化幅度越明显;近地层(h40m)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总体分布与高度呈负相关趋势;分时段PM_(2.5)浓度呈现"三峰趋势",分别在8:00、12:00、17:00三个时间段出现峰值,不同峰值之间差值不同。  相似文献   

3.
以2015—2021年9月安徽省空气质量指数为样本,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安徽省全域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5年以来安徽省PM2.5质量浓度在时间变化上呈现逐渐递减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具有春冬高、夏秋低的特点,在年际变化中2015—2018年PM2.5质量浓度在皖中地区减少幅度最为明显,其中,以合肥市减幅最大;2018—2021年PM2.5质量浓度在皖北地区减少幅度最为显著,以亳州市减幅最大。2)安徽省PM2.5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北向南的递减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皖北,最低值出现在皖南,且存在东西部之间的差异。3)自然因素(地形地势、降雨量和风速)和人类活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政策和思想理念)对安徽省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使得安徽省全域PM2.5质量浓度逐渐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徐州地区四种土壤在不同组合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LAS对土壤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放线菌则无明显影响.(2)LAS对转氨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所抑制.(3)LAS对微生物数量变化影响最大、最小的条件分别为:荒土,30℃,LAS浓度为50mg/kg土,8d;荒土,15℃,LAS浓度为20mg/kg土,2d;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是LAS浓度.(4)LAS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最大的条件分别为:麦田土,25℃,LAS浓度为30mg/kg土,8d;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另外,土壤对LAS污染的环境效应与土壤类型和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弄清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真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规律,对不同发酵时间糟醅样品的微生物18S rDNA进行了PCR克隆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研究发现糟醅中心样品以Issatchenkia、Talaromyces、Aspergillus和Eurotium等4属的真菌为主要优势菌,分别占全部真菌DNA克隆数的28.6%、16.9%、14.3%、26.0%;Issatchenkia属酵母菌主要出现在发酵前中期,Talaromyces属霉菌主要出现在发酵前期且在发酵过程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存在,Aspergillus属霉菌则从发酵中期开始数量逐渐增多,Eurotium属霉菌在发酵中后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主要优势真菌的菌群变化及生物学特征说明其代谢活动与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中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及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建筑室内表面常见含不同微生物的液滴.已有研究往往将微生物液滴过度简化为纯水或盐溶液液滴,以体现环境湿度和组分中吸湿性盐离子等化学组分对蒸发速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通过测量浓度为10~7 CFU/ml的3种室内环境中的常见细菌所在液滴在室内常见表面上蒸发时的质量及接触角的变化,系统研究了细菌属种对液滴蒸发率、接触角等参数的量化影响.测量发现,同等条件下,在0.9%(w/v)氯化钠溶液液滴中加入不同微生物后,类干酪乳杆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可以降低蒸发率,延长蒸发时间约50%~60%;枯草芽孢杆菌提高蒸发率,缩短蒸发时间约20%.实验结果表明芽孢能够显著提高液滴的液面张力;微生物的存在使液滴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变长,预示着更大的空气扩散危险及室内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子,但空气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其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尘埃、飞沫传播,影响人体健康。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多少与居室环境.清洁卫生状况、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空气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可将室内微生物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从而减少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的察汗淖尔湖为研究对象,在2017—2018年每年进行4次(4,6,8及10月)采样调查,同时对19项水环境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季节中湖水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了湖水环境变化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察汗淖尔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1属,其中蓝藻门的螺旋藻属(Spirulina)、颤藻属(Oscillatoria)和色球藻属(Chroococcoid);绿藻门的衣藻属(Chlamydomonass)、栅藻属(Scenedesmus)、鼓藻属(Cosmarium)和小球藻属(Chlorella);硅藻门的针杆藻属(Synedra)和舟形藻属(Navicula);裸藻门的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和双鞭藻属(Eutreptia);4月浮游植物种类及生物量最多,10月最少;4~10月,湖水中浮游植物的物种数逐渐增多,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优势种为衣藻(Chlamydomonass)和螺旋藻(Spirulina);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30~8.357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波动范围为0.061~1.132,Piei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为4月的0.040,最高值为10月的1.00;湖水离子浓度在4~10月逐渐上升,但总磷(TP)、总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季节性差异不显著;Na+,Cl-,SO2-4和CO2-3离子浓度在10月份显著升高;根据RAD分析结果,对察汗淖尔湖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为DO,Cl-,WT,pH,Na+,K+、氮源(NO3-N、NH4-N及TN)及CO2-3+HCO3-,其中DO,Cl-和WT为显著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海南省三亚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状况,于2011年12月—2013年4月的冬春季节在三亚鹿回头村(监测点位于三亚市郊,三面临海,周围没有工业污染源)开展了大气主要污染物(NOx、O_3、PM2.5)的连续监测,利用观测数据对三亚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的浓度值,NO、NO_2、NOx、O_3、PM_(2.5)质量浓度的日平均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1±2.2)、(5.2±3.4)、(7.3±3.8)、(59.8±28.4)和(17.5±14.3)μg·m-3.在污染物的日变化方面,NOx、PM2.5呈现典型的双峰型,其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17:00,峰谷在13:00;O_3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通过后向轨迹分析发现,三亚地区大气污染物受局地源排放和外源输送的共同影响,来自陆地的气流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而来自海上的气流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元素组成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焦作市城区与郊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进行了研究,城区和郊区空气中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31±68)μg/m3和(320±106)μg/m3,PM10质量浓度表现出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城区空气中PM10质量浓度高于郊区,冬季PM10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季节.采用ICP-MS对PM10中的Fe,Zn,Pb,As,Mn,Cu,Cd,Se,Ni,Cr和Co质量浓度进行分析,也表现出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元素组成以地壳元素为主(如Fe和Mn).采用相关矩阵和富集因子法对PM10中元素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Mn,Ni,Co和Cr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如土壤;As,Cd,Pb,Se,Cu和Zn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如燃煤和交通尾气排放等.  相似文献   

11.
空气负离子主要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而细颗粒物的粒径大小会对负离子的净化效果产生影响。为了研究负离子对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以广州市某个典型居民房间为例,通过添加人工污染源并加装负离子净化器,采用相应仪器测试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近似为线性,而且负离子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更加明显,而负离子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存活时间极短,浓度很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测空气颗粒物数据和颗粒物体源扩散模式推导扬尘实际排放强度,根据扬尘实际排放强度突变比例确定不同地区矸石山风蚀扬尘起尘风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精确测量旋流燃烧器出口的固相质量分数和颗粒细度,介绍了光学波动法测量固相质量分数的基本原理,并在气固两相流实验台上采用基于光学波动法的激光探针测量固相质量分数,对不同的一、二次配风条件下的回流区大小、扩散特性以及质量分数分布变化进行了测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燃烧器出口流场中,固相质量分数最高点和气相速度的最高点均处于二次风口附近,在离燃烧器出口0~200 mm范围内,气相速度衰减迅速,而固相质量分数的衰减缓慢;各次风对固相质量分数分布的作用各不相同:一次风大小的改变对中心回流区内固相质量分数影响微弱,主要影响周边区域;增强内二次风对增强回流区内的固相质量分数的差异最为明显;增加外二次风限制了颗粒对外扩散,固相质量分数的分布在周向上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由下落微粒羽流的运动特征,对微粒羽流自由下落过程中卷吸空气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应用Tomom i给出的混合微粒模型及Ogata给出的单微粒模型与环境空气卷吸量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微粒模型对环境空气卷吸量的模拟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吻合性,而Ogata给出的单微粒模型预测值低于实测值.实验结果表明,环境空气卷吸量随着微粒羽流下降高度的延伸而增加,随着微粒流中微粒的密度及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W火焰锅炉具有独特的炉膛和烟气流动结构,适用于低挥发份劣质煤发电,炉膛配风和煤粉颗粒对W火焰锅炉形成良好的炉内燃烧和保证安全高效洁净燃烧影响显著.针对300 MW W火焰锅炉,采用RNGk~ε和DPM模型数值研究了不同工况下W火焰锅炉炉内三维流场和煤粉颗粒运动轨迹,分析了炉膛配风和煤粉粒径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配风对流场对称性影响很大,不合理的配风可导致火焰"短路"和气流冲刷冷灰斗.炉膛折焰角结构决定了对称的配风形成非对称流场,但增加前墙配风速度可有效平衡折焰角效应.当前后墙配风比为1.05时流场对称性最佳.下炉膛冷灰斗区双旋涡流动结构可增强煤粉气流热质交换,增加煤粉停留时间,有利于煤粉燃尽.随粒径增大,煤粉深入下炉膛平均深度越大,煤粉在燃烧炉膛内停留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煤粉粒径.研究结果对大容量W火焰锅炉设计和燃烧调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颗粒物各粒径段浓度数据处理以及耦合通风空调系统,得到了新风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率和客室内贡献率公式.进而分析了动车组车厢内的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及新风、客室内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客室内颗粒物主要由PM1.0组成;颗粒物粒径越小,新风贡献率越大,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加大,新风贡献率逐渐减小,客室内贡献率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对解决动车组车厢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问题、提高车厢环境空气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调房间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人体持续说话散发气溶胶颗粒污染物的运动分布规律,探求空调房间合理的气流组织形式.方法运用CFD-fluent6.2模拟软件对空调房间上送下回、顶送下回及下送顶回3种送风方式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送风方式下人体散发气溶胶颗粒的质量浓度分布及传播距离,房间换气次数对气溶胶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影响.结果顶送下回送风方式5次/h换气时气溶胶颗粒运动距离为1.5m,而10次/h换气时气溶胶颗粒运动距离为1.0m.结论相同换气次数下,顶送下回送风方式室内空气质量较佳.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室内同一位置污染质量浓度降低,颗粒物传播范围减小.对于顶送下回送风方式增大换气次数不能降低人体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稀固相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流动,在平均场的意义和在固粒不影响边界层特性与忽略固粒相互作用的假定下,分析了穿层团粒所受作用力及其它因素对固粒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固粒穿越边界层后碰撞壁面时的不同现象,提出了湍流边界层内固粒运动特性分类准则,并且从磨损的角度探讨了气固两相边界展流动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相干信源波达方向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在解决优化问题的优势和广义极大似然测向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估计相干信源波达方向的新方法.对于所提出的测向算法,人射的信源可以是独立信源,也可以是多相干信源的混合,对阵列的几何结构也没有任何约束,而且它分辨的信源数还可以大于阵元数.为了有效地对所提出的测向代价函数进行拟合,把高斯异策略引进粒子群算法中,提出了一种可快速多维搜索的随机变异粒子群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遗传算法的相干信源波达方向估计方法相比,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波达方向估计在收敛速度和估计精度上都有优势,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以硅溶胶、硝酸铁和硫酸铝为原料,四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甲基纤维素(MC)为微反应器模板,采用水凝胶制约法合成亚微米FeAlMFI沸石。考察了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和甲基纤维素浓度等因素对合成沸石粒度的影响。利用XRD,ICP,LPSA等手段对样品结构和粒度尺度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沸石为粒径100~200nm的FeAlMFI亚微米沸石。采用催化甲醇制低碳烯烃(MTO)的反应考察了ZSM-5和FeAlMFI沸石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亚微米FeAlMFI沸石具有较高的活性稳定性,其低碳烯烃选择性可达8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