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基本路径,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应用特色,但在转型试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价值取向、利益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在校企协同,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协同理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围绕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和资源协同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在该体系指导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够为同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即引导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接协同育人资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3.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求,优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以及提升办学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地方区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文中基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素质要求,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提出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积极引进企业人才,健全评价激励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的转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苏州市职业大学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的契机和存在问题,在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精神指导下,紧跟地方产业特点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积极探索校地协同合作,学校积极联系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从制度建设、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等方面总结了苏州职大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适应"新商科"特征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针对新时代应用型商科人才定位与客观要求,深入分析传统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创融合,即"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效果良好,可供同类地方高校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文中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主动联合学科专家、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对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面向行业职场的课程改革,争取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强化双师双能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等多项措施,推动了高校和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深度产教融合和优质资源的有效集成,实现了校地企协同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从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3个角度阐述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从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及优化高校顶层设计3个方面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部对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油气地质勘查领域对现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深入分析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形成“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两基两联、双联双导、共建共享”思路引领下,通过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外聘兼职教师、共建实验室和学生顶岗顶班实习等途径,开展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研究和改革,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逐步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品牌.  相似文献   

10.
<正>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通过试点布局打造产教融合新行业、培育产教融合新企业。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近年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技能安徽共同行动为总抓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旨在通过教育与产业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高校优势互补的作用,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当前,由于在人才交流、信息共享和政府协调等方面存在机制障碍,产教融合亟需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推动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以实施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等项目为建设载体,着力优化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文件精神,2015年黑龙江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成立"黑工程-中兴信息通信技术学院"。根据共建协议书进行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缺少独立、稳定的实习实验环境,较难搭建完备的团队开发实验环境,学生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文章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面对当前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和改革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在分析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机制,提出了校企院区共建、师资共组、科研共进、人才共培、国际共行的“五共携进”产业学院建设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本文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协同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阐明了转型发展的任务,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探索实践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9月7日下午,学校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共建华中数控学院,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签约仪式前,学校党委书记刘建湘,校长向罗生及副校长董建国、邱丽芳等与陈吉红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与企业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西安邮电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寻求突破,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在目前条件下信息类本科院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建立以学科基础、专业技术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办学,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有助于企业选拔、培养、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8.
校企共建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基础课程"数据库原理"为例,在总结以往校企课程共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实际情况,从校企合作方式选择、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施教水平、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校企共建课程建设模式和实施思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课程共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梳理国内学者对产教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实质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与产教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其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特色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对未来挑战、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学校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很难达到深度融合的目标。文章基于大数据分析,找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校企合作达到深度融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