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王爱  付伟  张强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2,30(2):46-51,57
基层医疗设施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建设 韧性城市的重要保障。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 GIS 核密度、欧式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析基层医疗设 施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其优化布局的规划路径。研究显示:①基层医疗设施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一环 内集聚、外围梯度递减的“中心—边缘”特征;② 5 分钟生活圈范围内有药店、诊所的小区比例为 44.46%、 34.59%,15 分钟生活圈范围内有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的小区比例为 55.6%;③可达性较高的地区多分布于老城区, 这些地区交通可达性较好,人口分布密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④基于设施生活圈的覆盖标准,新增相应 的医疗设施可有效提升其服务范围,进一步夯实城市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医疗设施可达性研究是实现城市医疗设施合理布局的重要基础,可为城市医疗设施的合理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文章针对设施空间布局中统计单元过粗、不能真实反映居住区可达性状况的问题,以深圳市福田区三甲医院、普通医院和卫生院3种综合医院为例,结合GIS和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不同服务距离下建筑物尺度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结果表明:福田区综合医院尚未形成立体完整的资源配套分布模式,空间上未形成完整的资源设施配置;福田区综合医院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性,未实现研究区范围内的完全覆盖;不同服务半径下,医疗设施供给能力对可达性的贡献程度不同,在2、3 km的服务半径下,医疗设施的供给能力对可达性的贡献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是评价城市影响力和衡量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空间可达性是公园绿地服务效率指标的核心内容。以往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只是考虑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没有涉及市民到公园的实际路线,或没有考虑到公园绿地周围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济南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绿地建设方案。结果表明:基于相对阻力的可达性分析,公园绿地可达性较为合理;基于综合阻力值的可达性分析,公园绿地可达性不合理,可达性不合理的区域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4.
以镇江市最新一轮行政区划与医疗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和SPSS软件,通过构建医疗机构的优势度模型,对镇江市中心城区医疗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镇江市医疗机构空间分布以老城区(润州区)为中心,优势度向外围区域递减,且优势度高分值区呈现南北延伸的分布形态;七里甸街道和和平路街道优势度指数偏低,表明镇江市基本医疗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边缘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化的人口格网数据及网络地图路径规划 API 获取的不同交通模式出行成本数据,运用累积机会法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合肥市建成区医疗可达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医疗可达性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圈层式衰减;2)驾车至最近医院的出行时间最短且稳定性较强,中长距离出行时,公交相对骑行和步行有较大优势,短距离出行时,优势微弱;3)不同交通模式下的等时区分异明显,空间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 90% 以上时驾车、公交和骑行所需的时间分别为 20 min、60 min 和 40 min;4)驾车模式下,合肥市老城区在不同时间阈值都具有较高的医疗可达性,新城区不同时间阈值的医疗可达性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道作为徽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梳理、古籍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采用β指数、γ指数、可达性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徽州古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古道形成时间较长、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其空间上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地带,但密度分布不均匀;古道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度较好、可达性呈现分层特征;徽州古道对沿线聚落的分布、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徽州古道的空间网络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古代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徽州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利用2006~2018年中国县城市政建设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县城市政工程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以测度结果为基础,分别从时间、空间以及增长模式三个角度,对市政工程基础设施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县城市政工程TFP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整体水平不高,正、负增长间断出现的特征比较明显;TFP下降主要受来自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效率在样本期内有小幅度增长,规模效率下降是技术效率在增长过程中的主要负面因素;TFP水平空间差异性比较明显,各区域内部差异各有不同,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内部差异要高于其他地区;TFP增长主要模式为"实践型"和"落后型",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拖累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是评价其公平布局与否的重要指标,对于基础教育设施的均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GIS技术,阐述了基础教育设施的内涵,选取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的测度方法;通过对淄博市小学学区和居民点统计分析,总结出淄博市基础教育设施的基本特征;利用基于时空阻隔和供需比例的计算方法分别从交通距离、交通时间、供需关系、有效供需4个方面对淄博市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并制作专题地图。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交通可达性优于村、镇地区;道路交通条件差异使得交通可达性优劣势地域差异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供需可达性低,村、镇地域两极分化;优质基础教育设施的非均衡分布是中心城区供需可达性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城市综合潜能,改良区域面积内通达效率,研究对比5种常用可达性模型的优劣性,以改进相互作用模型为优化思路,引入交通阻抗、环境承载力、区位效应3个关键参数,分析了北京市天安门周边划分的8个区域(136个居住小区)的可达性权重指标,结果表明:通过边界分析和效应参数求解,区域四的交通环境网络系数及空间阻隔程度稳定,交通可达性(2.276 23)最优,与ArcGis对短期租赁房屋分布及租赁比例结论验证一致,验证了交通可达性与短期租赁成功率及房源密集度耦合性较高,可作为有效提高租赁者出行效率和房屋短期租赁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凹陷带"的交通通达性,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交通路网,以青海省交通路网为研究对象,在诠释定义交通可达性概念的基础上,将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转换并结合,运用成本距离等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对青海省交通路网可达性和覆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目前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路网;干线公路对州、县、重要资源产业基地等节点的衔接覆盖不足;市(州)及县级行政区道路技术状态差、高等级覆盖率低,农村公路等级差、整体覆盖率低;东部城市群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程度低,主要城市站点和路线设置不合理;交通网络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东西向以柳格高速为分界线,柳格高速以西,通达性的时间长度从1.2h增加至4.85h,部分省内区域通达时间超过10h,南北向以G109为分界线,呈现出"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和"局部分布不均匀"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交通运输对于区域发展系统具有深刻影响,而且这两个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种种不协调现象。可达性是衡量交通运输网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可达性的提高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网的修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提高可达性、从而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作者运用灰色关联分析,通过研究历年湖北省公路网可达性的相关演化情况,进一步得出可达性对于区域发展的关联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类对比,从而最终提出促进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技术,从步行、骑行、机动车驾驶3类交通方式的角度,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南京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和公平性进行了评价. 南京市公园绿地服务效果不理想,主城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好于郊区,可达性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逐渐减弱的趋势. 出行速度的提高使得主城区在越少的可达时间内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越大,越多的可达时间内服务范围越小,而郊区的可达区域面积比随着出行速度的提升,各类可达时间服务面积比均增大,但幅度较不明显. 公平性较好的街道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公平性较差的街道主要分布于郊区,少量位于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城市中心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研究苏北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淮安市建成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区位优势仍低于徐州市;淮安市的区域可达性高于苏北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优势与劣势并存,淮安市要真正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树立地理中心意识,尽快构建苏北交通中心平台、苏北文化中心平台、苏北物流中心平台。  相似文献   

14.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化测度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片区、"贵州-广西-湖南-重庆"区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区域及"河北-山西-河南"区域四大聚集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区域及省级行政区尺度均存在数量差异性和空间不均衡性,且其聚集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跨界现象"。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省际差异较大,少数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数量在各批次和全部五批次总体样本中占比较高。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局空间上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高度聚集特征,而在局部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高高聚集、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及冷热分区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从“三生空间”视角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炎陵县85%的村镇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但策源乡和垄溪乡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其中策源乡生活适宜性较低,垄溪乡生态适宜性较低;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生活、生产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西北部,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东北部;影响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中心城区可达性(B1)和交通干线可达性(B2)是影响生活适宜性评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耕作收益率(B7)是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是生态不适宜面积(B10)和坡度大于25°的用地比例(B11)。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运用空间句法及GIS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和GIS空间插值原理,分析赣州章江新区规划交通空间实施情况.研究首先分析章江新区现状设施空间集聚分布,发现目前整个章江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和南部各方面发展明显处于弱势.其次,通过建立赣州市章江新区现状与规划的空间轴线模型,对比现状与规划各空间的整合度,发现章江新区空间整合度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核心区的空间聚集度和空间活力明显更高,但部分功能布局并未发挥规划结构的潜力.同时运用GIS分析工具建立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并与现状空间整合度进行比较,发现空间结构与交通可达性出现一定的失调,即高活跃度空间交通可达性却不高,且部分地区交通可达性过低,规划空间潜力并未发挥出来.通过从交通空间视角分析现状与规划交通可达性与空间活力性的协调程度,发现未来需改善和发展的潜力区,目的是探索规划分析和实施评估的新思路,弥补传统规划评价手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昆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正在向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8年昆明市中心城区36 891条餐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局域Getis-OrdG~*_i指数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昆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餐饮活动热点区域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昆明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初步形成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性热点连片集聚于"老城区",新城区还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餐饮热点;住宅小区数量对餐饮业分布影响程度大于公交站点数量与学校数量,对餐饮业分布均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传统"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餐饮业发展差异明显,餐饮业布局还需进一步引导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开放平台大数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的POI数据,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主城区三个时间节点的商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进行解读,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寻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商业空间整体呈现多中心化、组团化、网络化、协同化以及扁平化的特征,各类商业空间业态的热点区域分布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2)商业空间整体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各类业态的集聚水平与热点区域的分布特征之间具有较高的解释性。(3)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区位以及集聚水平等因素是影响商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餐饮服务类、体育休闲类服务与生活服务类业态协同效应较强,对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的解释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在15 min生活圈规划背景下,采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矩阵分析、网络分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等方法,对绍兴市三区1729个居住小区和社区商业设施展开数量特征和可达性特征研究,定量化评价其空间布局及步行可达性特征. 结果表明:社区商业设施空间布局差异显著;不同生活圈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划内,各类社区商业设施可达性呈现一定的规律;绍兴市三区的社区商业设施总体可达性水平差异显著. 针对所存在的社区商业设施区域分布不均、业态差异明显、道路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全面提升社区商业设施覆盖率、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便民型社区商业设施等优化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商业设施布局和规划,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遗产地受保护的895个林盘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方法,从分布类型、均衡性和空间格局角度定量研究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后基于高德地图API平台测算了各林盘对于郫都区城市建成区中心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遗产地林盘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非均衡分布态势,呈现集群分布倾向;(2)空间聚集形态上呈现为唐昌镇为核心的高密度集聚圈、二处次级密度集聚圈以及东南部城市建成区的真空地带;(3)林盘交通可达性符合乡村近郊旅游地单程耗时标准;(4)相对平坦的地势、道路等级及整体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林盘的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指导旅游地开发选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土地规划和整治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