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相当有效的方法,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沉淀、吸附和络合作用将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更加稳定的形态。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固化/稳定化的评估方法。按固化/稳定化药剂的不同,讨论分析了水泥固化、磷酸盐稳定化、无机物混合稳定化和有机物稳定化四种方法,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了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分别向自然条件重金属污染底泥和人工污染重金属污染底泥中添加2种稳定化剂,进行熟化试验和浸出毒性试验,研究膨润土和硅藻土对高、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一个试验周期内,膨润土和硅藻土对自然条件重金属污染底泥中重金属Cu、Pb、Cr均具有稳定化效果,且对Pb和Cr的抑制能力相似;膨润土和硅藻土对人工污染重金属污染底泥中重金属Cu和Pb的释放具有明显抑制效果,而硅藻土对Cr的释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市黄浦江流域复兴岛运河段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混合氯盐对河道底泥进行水泥固化稳定化试验,根据固化样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重金属浸出毒性试验结果,探究混合氯盐对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固化体养护7 d后的抗压强度作为指标,在水泥:干底泥质量比为4:6、含水率为40%的最优条件下,抗压强度可达1.72 MPa;最优配比下,在固化过程中添加2%的混合氯盐(25%氯化钾、30%氯化钠、25%氯化镁和20%氯化钙),底泥固化力学性能可增强52%,其原因可能是水化反应中Cl~-与Ca~(2+)结合生成了氯化钙,再与水泥中的其他物质反应时,可增大固化过程中的固相比例,从而增强力学性能。材料的重金属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其重金属稳定效率基本高于90%,说明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效果良好,但掺杂混合氯盐对金属稳定化的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胡正  陈再 《广州化工》2022,50(3):109-111,122
河道底泥是河道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底泥受到污染,整个河流水环境都会受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底泥,介绍了底泥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并全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等,同时也对这些修复技术的原理、动态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河道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道严重的内源负荷和面源污染已成为阻碍黑臭河道治理的主要问题。在对底泥固化/稳定化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城市黑臭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为目的,针对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发展瓶颈,探讨了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技术适用性,最终提出了城市污染河道底泥的多级目标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将固化/稳定化底泥制备成生态砖、吸附材料、吸附陶粒等污水净化材料,运用于生态景石驳岸、雨水花园、人工湿地景观、低影响开发雨水构建系统等中,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既降低内源负荷,又控制面源污染,可为城市黑臭河道的生态恢复提供多维创新的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试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稳定化技术将成为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分析污染土壤稳定化技术及基于该技术的重金属修复药剂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河道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累积了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再次从底泥释放到上覆水体中来,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良好的底泥生态环境对于水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底泥异位处理和原位处理两大方面,列举了一些底泥修复方式,并对未来的河道底泥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黑臭河道底泥是污染物质的重要储蓄积库,也是水生态系统中分解消化、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场所。尤其在长期厌氧环境下,沉积的淤泥超负荷耗氧,形成次生的内源污染上侵水体。文中模拟自然的火山灰反应原理,用功能性矿物材料和胶凝性材料,采用碱或碱性盐激发下形成的固化(稳定化)层,构建稳定的"防火墙",隔离或者稳定底泥中营养盐、重金属上泛水体,起到较好地控制内源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存有大量高毒性的重金属物质,若不规范处置容易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目前通常采用添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来稳定飞灰中的重金属。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归纳评述了飞灰重金属的性质、固化稳定化填埋工艺以及目前已被研究或应用的飞灰重金属稳定药剂,包括硫化钠、磷酸、无定形硅材料、铁化合物等无机药剂以及硫脲、EDTA接聚体、壳聚糖、氨基硫代羧酸盐等有机螯合剂,阐明了药剂作用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不同药剂作用下的重金属稳定效果,同时针对新形势下的飞灰重金属稳定化要求进行了探讨,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选择特征性重金属药剂复配稳定飞灰;以改性、成环方式改良氨基硫代羧酸盐类物质(DTC)物质或以交联接枝等方式开发新型螯合剂。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异位稳定化修复施工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存在工作效率低、土壤与稳定化药剂混合不均等问题,异位土壤修复集成化施工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的工作效率和处理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异位土壤稳定化修复施工技术存在的局限性,然后探讨了异位修复集成化施工设备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最后分析了目前集成化施工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海建  唐晓声  梅浩  薛丹 《广东化工》2014,41(21):168-169,182
以江苏常州市某化工厂拆迁后遗留场地中含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向土壤中添加有机和无机复合药剂,以固化/稳定后土壤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的固化/稳定化药剂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固化/稳定化后的土壤中重金属Ni、Cd、Cu的浸出浓度大幅降低,固化/稳定化率高于90%,接近95%,重金属浸出浓度远远低于GB5085.3-2007标准中各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限值。  相似文献   

12.
伊通河北北段内源污染严重,底泥量巨大.为高效、合理、经济地对底泥进行处理处置,在泥质分析过程中将底泥分为水利高程之上重金属超标底泥、水利高程之上非重金属超标底泥及水利高程之下底泥3个部分,各部分根据具体的底泥特性及最终去向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多元化的处理处置方式为河道内源治理提供了新手段、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广东化工》2021,48(1)
河道底泥既是接纳河道水体污染物的"沉积库",也是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的"源"。污染底泥是河道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河道水环境影响很大。随着河道外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河道水体治理的推进,污染底泥引起的内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和底泥污染物的释放予以控制。本文综述了河道底泥修复技术现状,并对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为主要原料,水泥、沸石粉等为添加剂,采用免烧结工艺制备新型环保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河道底泥、水泥及水灰比等因素对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含量对材料抗压强度影响最大,其次为底泥量、水灰比;免烧砖最佳配比为底泥50%,水泥20%,水灰比为0.36时,其7 d抗压强度为7.5 MPa,28 d抗压强度达10.1 MPa,重金属浸出浓度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类水体标准。  相似文献   

15.
河道底泥环保疏浚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环保疏浚项目的增多,河道底泥环保疏浚已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问题.疏浚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明显.底泥环保疏浚对河道污染控制具有时效性,疏浚方式、疏浚深度和疏浚设备是疏浚工程方案设计所需参考的主要因素.该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底泥环保疏浚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底泥环保疏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河道或湖泊底泥磷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综述了底泥磷污染的修复技术。通过对底泥磷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各类修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为底泥磷污染修复技术的实际选择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体受重金属污染后其底泥亦成为污染面源。本文结合底泥中重金属的分析方法介绍了其赋存形态。分析讨论了pH值、温度、粒径、盐度、腐殖酸、氧化还原电位、泥水比等因素对底泥吸附及释放重金属的影响,总结了底泥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底泥释放重金属的动力学等相关规律.并对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研究及其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河道或湖泊底泥磷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综述了底泥磷污染的修复技术。通过对底泥磷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各类修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为底泥磷污染修复技术的实际选择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物过滤和土壤沟槽渗滤系统组合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结合底泥原位稳定化技术处理河道底泥,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内陆河流、城市河段、湖泊、生活污水等范围的水体修复。经在宁波市邹家河河道进行污染水体去污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水质指标较处理前均有了较大的改善,对COD、BOD5的去除率为80%以上,对氨氮的去除率一般为65%以上,对总磷的去除率为75%以上。该组合工艺的河道修复处理成本为0.018元/t水,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0.
河道底泥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在水环境发生变化时会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河道底泥治理是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文章系统地介绍河道底泥处理的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并在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在土地利用、工程应用和建材化利用上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