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非晶态镀层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电镀与精饰》1996,18(4):26-28
概述了非晶态镀层的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金属-金属系中Fe-W、Fe-Mo、Ni-W、Ni-Mo、Co-W,金属-半金属系中Ni-P、Co-P、Ni-Mo-P、Ni-W-P、Fe-Ni-Cr-P,Cr-C等非晶态镀层的组成,结构,特性等。  相似文献   

2.
非晶态镀层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非晶态镀层的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金属--金属系中Fe-W、Fe-Mo、Ni-Mo、Co-W,金属-半金属系中Ni-P、Co-P、Ni-Mo-P、Fe-Ni-Cr-P、Cr-C等非晶态镀层的组成、结构、特性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各种搅拌方法,如空气氧、氮和电磁搅拌对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性能、外表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得出,镀液的搅拌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而对Ni-P-MoS2复合镀镀槽来说,空气搅拌比其它搅拌方式要好。文中对几种搅拌方法所取得的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Ni—Fe—P/Al2O3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的Ni-Fe-P/Al2O3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及其耐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随Al2O3复合量,镀液中NaH2PO2·H2O浓度,电流密度以及施镀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在改变工艺参数的过程中,复合镀层显微硬度比Ni-Fe-P电沉积层平均高约Hv100 ̄160。  相似文献   

5.
计算并绘制了Ni- P- H2O系电位- pH图,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电沉积Ni- Mo- P- SiC复合镀层的机理。结果表明,磷不能单独从水溶液中沉积出来,但它可以与镍以Ni3P的形式实现共沉积。  相似文献   

6.
以Sn-Ni合金电镀为基础,复合ZrO_2微粒,从而使Sn-Ni合金镀层的耐磨、机械强度性能大幅度提高。研究了复合电镀工艺最佳条件和影响镀层因素,并在理论上进行探讨。还通过x衍射手段,证明在Sn-Ni合金镀层中引入ZrO_2微粒,不会改变镀层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Fe-Ni-P-Si3N4复合镀层的电沉积工艺,并且系统地研究了镀液组成以及工艺条件对镀层的组成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纳米级Al2O3孔膜的形貌及其Fe—Co合金镀层的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EM和TEM观察了在草酸溶中阳极氧化所形成的纳米级AlO3孔膜的形貌和纳米极微孔的存在;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纳米级Al2O3孔膜Fe-Co镀层的晶体结构;此外,用VSM测量了纳米级Al2O3孔膜Fe-Co镀层的磁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它的垂直磁记录特性。  相似文献   

9.
用差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沉积Ni-Fe-P非晶合金镀层的变温晶化过程。通过实验得出不同铁含量的Ni-Fe-P合金在不同加热速度下的开始晶化温度、结束晶经温度并计算出共晶化激活能。对不同Fe含量镀层的晶化激活能进行比较发现,Fe元素在Ni-Fe-P合金镀层具有稳定非晶态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沉积Ni-W-SiC复合镀层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讨论了工艺参数对镀层成份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热处理对Ni-W-SiC复合镀层组织、结构、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工艺可得到含Ni50%~55%、W42%~45.4%和SiC3%~7.6%的复合镀层。Ni-W-SiC复合镀层在镀态时为非晶态,经500℃×1h或氮、碳共渗后,镀层已晶化,产生了镍固溶体和少量的γ-(FeNi)相,经氮、碳共渗后,还有WC相和Ni_4w相。SiC微粒的加入,显著地增加了Ni-W合金层的硬度和耐磨性。经氨、碳共渗后的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优于其他镀层。  相似文献   

11.
电沉积(Fe-Ni)-Al_2O_3复合镀层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Fe-Ni)-Al_2O_3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及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传统的电镀工艺,悬浮在酸性氯化物电解液中的Al_2O_3,微粒能与Fe、Ni共沉积形成(Fe-Ni)-Al_2O_3复合镀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复合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与Fe-Ni合金镀层和45~#淬火钢相比,(Fe-Ni)-Al_2O_3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摩性。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子化学复合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宿辉  曹茂盛  王正平 《电镀与精饰》2004,26(2):12-15,30
回顾了有关纳米粒子化学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纳米微粒在复合镀层中的作用,包括提高镀层的硬度、耐磨减摩性能、耐腐蚀性能、耐高温抗氧化性能、自润滑性能等,分析了影响纳米微粒化学复合镀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论述了该领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三价铬Cr–C镀液中添加1~5 g/L的h-BN自润滑微粒,运用直流电沉积技术在Q235碳素结构钢基体上制备了Cr–C/h-BN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分析了h-BN微粒添加量、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对镀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20 A/dm2,h-BN添加量3 g/L的条件下,可获得h-BN微粒体积分数为6.15%的复合镀层。h-BN微粒的添加改善了Cr–C合金镀层的耐磨性,Cr–C/h-BN复合镀层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的磨损率减少了22%,平均摩擦因数由原先的0.49降低至0.31。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波辅助电沉积工艺制备Cu-SiO_2复合镀层,借助扫描电镜、粗糙度仪、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超声波功率对复合镀层形貌、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功率(0~160 W)超声波起不到改善和提高复合镀层形貌与性能的效果,较高功率(240~400 W)超声波能够明显改善复合镀层的形貌平整性和致密性,并且提高性能;超声波功率过高,反而使复合镀层形貌变差,性能下降。超声波功率为400 W时,复合镀层呈颗粒状形貌,表面粗糙度仅为0.42μm,显微硬度达到166.8 HV,磨损质量损失率为1.07 mg/min,表现出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添加不同用量和种类的二硫化钼(MoS2)制备丁苯胶乳(SBRL)/MoS2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MoS2用量增加,SBRL/MoS2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不断提高,摩擦因数不断降低,耐磨性能越好;MoS2经复配改性后,制备的SBRL/MoS2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润滑相MoS2对等离子喷涂Ni60A复合涂层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UMT-2微观磨损试验机(USA)上研究了润滑相MoS2对等离子喷涂Ni60A复合涂层摩擦学特性的影响,且对摩擦表面进行了SEM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oS2的引入能有效降低涂层的摩擦系数和提高耐磨性;未添加MoS2的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添加MoS2的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17.
对(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进行激光处理,借助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激光处理以后复合镀层的表面组织及性能做了分析,并与热处理后的镀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激光处理后由于镀层中能析出更多的Ni3P,镀层硬度明显高于热处理镀层的硬度。经过激光处理后(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硬度最高可达761 HV,热处理镀层的最高硬度633 HV。证明激光硬化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纳米金刚石爆轰黑粉化学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化学镀液中添加纳米金刚石爆轰黑粉的方法,在20#钢基体上共沉积了Ni–P–纳米金刚石复合镀层,重点研究了复合镀层的耐磨特性和金刚石含量、表面活性剂及热处理等工艺因素对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复合镀层的耐磨机制。结果表明:纳米金刚石爆轰黑粉化学复合镀层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黑粉中的石墨成分可起到自润滑作用。复合镀液中金刚石黑粉含量为8g/L,不添加表面活性剂,镀层热处理温度为360°C时,镀层耐磨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探讨自润滑复合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及其增强相的摩擦磨损强化机理;分析经具有自润滑性能的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及碳纳米管等改性的复合镀层的摩擦学行为;并探讨该类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化学镀制备高耐蚀耐磨Ni-P-SiC复合镀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Ni-P-SiC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以及SiC含量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Taber试验机对Ni-P-SiC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用VHX-100型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磨损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复合镀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能有效地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犁沟效应及摩擦表面发生粘着的面积,从而减少镀层的磨损。采用电化学实验等手段研究了Ni-P-SiC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当复合镀层均匀一致,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屏蔽作用时,耐蚀性十分优异;而镀层缺陷的存在将导致耐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