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在塑料制品被大量生产和使用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回收利用和处置措施,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就会分解成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这些塑料碎片和颗粒就被称为微塑料。诸多调查结果显示,在海洋和海洋生物中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并且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因为塑料不容易降解,所以微塑料在环境中残留时间更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赵宇彤  史俊  刘栓  邓慧萍 《净水技术》2023,(S1):32-39+85
近年来,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激增,并且由于处置不当不可避免地进入水体中。水环境中存在的微塑料已经逐渐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重要的是,由于其广泛存在且尺寸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表面会积累有害物质,在食物链的相互联系中充当有害污染物的载体。文章详细介绍了水厂中各项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颗粒活性炭吸附等)对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发现现有的常规水处理工艺并不能完全去除水中的微塑料,需要强化常规工艺和开发新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大量研究证明,通过助凝剂强化混凝、电絮凝技术、生物炭吸附材料和膜技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微塑料的去除率。最后,全面总结了磁分离技术、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吸附和高级氧化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去除微塑料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用拉曼光谱检测环境中微塑料颗粒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但该技术仍有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潜力。本综述从显微拉曼光谱对颗粒的尺寸检测限和检测速度,对微塑料聚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对颗粒的形状检测及对微塑料与非微塑料的比值检测等五方面进行讨论,概述了用于检测微塑料颗粒的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展,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可行的且有意义的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微塑料的方法建议,为实现常规拉曼光谱分析微塑料贡献一份力。  相似文献   

4.
正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它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小,容易被水生生物摄食,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其它污染物的载体。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关注区域在海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陆水体也存在数量可观的微塑料,而江河也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广东化工》2021,48(7)
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水体微塑料污染常见的塑料,关于水体微塑料颗粒的去除的研究依然有限。本实验通过聚合硫酸铁(PFS)去除水环境中上述五种微塑料。结果表明PFS对五种微塑料的去除受pH、PFS投加量、水体中无机离子浓度较大影响。PFS对五种微塑料(50 mg/L)的最佳去除条件为pH为5.0、PFS投加浓度为0.5 g/L。通过环境水体实验,PFS对PE、PP、PS、PVC、PET在海水中去除率分别为95.56%、99.07%、94.44%、99.38%、98.33%,河水89.52%、95.95、84.44%、95.95%、87.84%,湖水88.07%、90.51%、82.75%、93.79%、85.00%,整体去除率表现为为海水河水湖水。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它尺寸小,化学稳定性高,难降解,易吸附有机污染物。目前,微塑料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而淡水水域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的重要传输途径。因此,了解淡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尺寸小于5 mm的微塑料形体微小,是环境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载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科研人员通过调查武汉湖泊群以及三峡库区微塑料污染状况,为世界了解微塑料在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塑料制品在陆地和水生环境中解体后,最终形成数以百万计的小塑料颗粒,其中尺寸小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微塑料(<5 mm)已在各种环境甚至生物体中被广泛检出。然而,人们对环境中粒径小于1μm的纳米塑料的赋存还知之甚少。以太湖竺山湾近岸带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孔径滤膜通过分级过滤、H2O2消解、过滤富集等方法对水样进行处理,将样品颗粒分成3个尺寸范围(>20、1~20和0.1~1μ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LDIR)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太湖采样点水体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赋存情况。结果显示,水体中纳米塑料(0.1~1μm)主要以PET、PP和PS为主,并且其含量远高于微塑料。已有研究证明纳米塑料有更高的生态健康风险,因此需要对环境中纳米塑料的赋存情况进行精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水体中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指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的总称,当其存在于水体环境中,容易吸附其他污染物,影响它们的迁移行为,进而对生态效应产生影响。本文依据水体环境中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影响行为进行概述。主要从微塑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环境中的变化特性,微塑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体系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生态效应影响等3个方面对微塑料的环境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与阐述。最后,针对微塑料对水环境中的环境影响效应,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提出一种微塑料检测方法,通过对泥土中的微塑料颗粒进行分离和提取,在红外光谱仪中进行光谱采集和分类。通过比对分类后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强度和数量,完成对微塑料颗粒的检测。测量k邻近分类结果的准确率和敏感度,使用ROC图对分类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红外光谱成像的微塑料检测方法对环境中微塑料颗粒物的检测准确率超过89%。同时,系统具有高灵敏度、良好的鲁棒性等特点。研究结果对环境微塑料颗粒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态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可降解微塑料相比,不可降解微塑料因持久、耐用、经济和应用广泛等特点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可降解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并可能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等环境行为。纵使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互作用的危害仍未被系统阐明。综述了不可降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微塑料影响重金属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为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塑料因具有廉价轻便耐用和耐腐蚀等特性,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被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及技术应用等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微塑料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降解能力弱、吸附能力强和稳定性强等性质,而其中部分特性决定了它们会吸附环境中的有机和重金属类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体系,从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总结了微塑料的分布、性质和危害,综述了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对微塑料降解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广东化工》2021,48(17)
本研究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颗粒,并探索磁性颗粒对钢铁厂废水的吸附性能以及其再生再利用次数。探讨在不同pH值下、吸附时间及再生次数对磁性颗粒吸附含铁废水的影响,进行实验并确定最佳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在p H值7,吸附时间为8分钟时,磁性颗粒对于钢铁厂废水中铁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磁性颗粒循环再利用次数可达8次。  相似文献   

15.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且由微塑料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全球学者的关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微塑料虽然有较高的去除率,但仍有大量的微塑料随出水排放到环境当中,污水处理厂也被认为是微塑料进入环境中的重要媒介。为有效减少通过污水处理厂排放到环境中的微塑料,需要对污水处理厂中的微塑料进行源头上的分类。这些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护理品的使用和衣物洗涤所产生的微塑料,同时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橡胶颗粒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来源。通过对这些来源的特性、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源头上的微塑料减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汽爆铜藻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Cr(VI)。研究汽爆颗粒大小、压力、停留时间、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探讨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规律,了解吸附机理。对汽爆铜藻结构进行表征可知,汽爆铜藻表面含有大量的氧、氮、硫的官能团。吸附结果显示,在压力3.0 MPa、停留时间120 s、颗粒大小0.83~1.40 mm的汽爆条件及pH为2、吸附时间为120 min、吸附剂用量为20 g×L~(-1)的吸附条件下,汽爆铜藻对模拟废水Cr(Ⅵ)的去除率为87.50%,吸附速率快、吸附效果较为理想。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内扩散方程模拟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是由颗粒内扩散控制。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模拟(R~20.99),吸附热力学性能参数说明汽爆铜藻吸附模拟废水中Cr(VI)属于自发放热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环境因素对微塑料性质的影响,讨论了微塑料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并对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微塑料的疏水性和粒径是原始塑料碎片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对于老化的微塑料,氢键、亲水性和比表面积的增加会影响吸附行为。盐度和pH的影响总是通过改变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带电状态来影响吸附条件,从而引起竞争性吸附。这对于评估微塑料对从人类到整个环境的生物体所构成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并为今后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富集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化学试剂》2021,43(11):1561-1568
微塑料是一种全球新型污染物,环境分布广,易迁移,能吸附环境介质中的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并通过生物摄食进入食物链。研究聚乙烯醇(PVA)微塑料对Cu~(2+)的吸附能力,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对吸附前后的PVA微塑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时间、Cu~(2+)初始浓度、pH、离子浓度、粒径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在12 h达到平衡;PVA微塑料对铜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pH为4时吸附量最大;随着溶液中共存离子Na~+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减小;粒径对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单分子层的表面吸附为主要吸附机制。PVA微塑料对Cu~(2+)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微塑料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塑料制造》2013,(Z1):34-35
再生塑料颗粒是塑料颗粒这一大家族中的一员。所谓的再生塑料就是回收已经使用过的新料或废弃的塑料通过·杆机再生产,然后通过切粒机切成颗粒状的一种塑料颗粒。众所周知,塑料提炼自石油。大量塑料变成无用的垃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而且加大了对原油的压力。而废旧塑料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20.
陈兴兴  刘敏  陈滢 《化工进展》2020,39(8):3333-3343
微塑料由于比表面积大、疏水等特性长期停留在淡水系统中,淡水中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本文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微塑料对淡水生物造成的生物毒性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它们广泛分布在水库、湖泊、河流等水域,其中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季节和水文特征等影响微塑料在淡水中的分布。微塑料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传统型污染物和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吸附,而且微塑料的吸附行为与微塑料的性质、污染物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水环境的pH、离子强度、温度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有关。此外,微塑料可以在淡水生物体内积累并对水生生物造成物理、生化等方面伤害,同时微塑料可以携带污染物引起复合效应。因此微塑料污染需要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去除和微塑料污染的修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