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分别在4种好氧厌氧时间比(3∶1,2 ∶1,1∶1,1∶2)的序批式操作条件下借助于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反应器内自生动态膜的结构及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DM)中滤饼层质量依次为38.12,40.27,42.84,44.73 g·m-2,...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电镀技术在多孔TiAl金属问化合物支撑体上制备了Pd膜.用SEM测定Pd膜的表面和断面的形貌,EDS测定从膜层到支撑层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支撑体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Pd膜,膜层的主要成分是单质Pd,所制钯膜的厚度为2~3μm.在350℃~500℃的温度范围内考察Pd膜透氢性能,当500℃,0.1 MPa时,H2的渗透系数为4.0×10-6mol·m-2·s-1·Pa-1,H2/N2的分离系数为30.测得本文所制备Pd膜的活化能为10.8 kJ/mol.  相似文献   

3.
王玉  李瑢  叶宏  丁羽翎 《广东化工》2014,41(21):27-28,22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在苯酚/水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对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基的聚氨酯膜进行填充改性并研究其对苯酚/水体系的渗透汽化性能。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β-环糊精(β-CD)接枝到羟基碳纳米管(MWNTs-OH)上,制备两种碳纳米管,并对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进行元素分析。将改性后的两种碳纳米管填充到聚氨酯中。研究发现,物理改性羟基化碳纳米管的渗透通量最大,80℃达175.56 kg·μm·m-2·h-1,但是分离因子为2.8;化学改性的羟基化碳纳米管的分离性能较优,80℃下膜的分离因子为3.6,渗透通量为101.73 kg·μm·m-2·h-1。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镜和孔径分布测定仪对自制聚醚砜( PES)和磺化聚醚砜(SPES)膜进行表征,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研究PES膜和SPES膜过滤牛血清蛋白液(BSA)阻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ES膜孔径为0.22~0.27 μm,初始纯水通量为642 L·m-2·h-1,过滤质量浓度为1 g·L-1的BSA溶液时平衡通量为30.4~31.9 L·m-2· h-1; SPES膜孔径为5.2~11.1 nm,初始纯水通量为8.1 L·m-2·h-1,质量浓度为1 g·L-1的BSA时平衡通量为3.4~6.9 L· m-2·h-1.过滤时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吸附和堵孔阻力,2者相加为总阻力的91.1%;而S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膜本身的阻力,为总阻力的41.8%,其次为堵孔阻力,占总阻力的38.3%.经清洗后,PES膜的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82%,而SPES膜可以恢复到494%.  相似文献   

5.
采用重力出水式膜生物反应器,在不同曝气强度下,研究两种不同膜组件的膜通量变化情况,同时找出两组膜组件的经济曝气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膜组件A的经济曝气强度约为50m3·m-2·h-1,平均膜通量为8.91 L·m-2·h-1;膜组件B经济曝气强度约为40 m3·m-2.h-1,平均膜通量为3.73 L·m-2:h-1.长期运行结果表明,膜组件B相对膜组件A可能较快发生膜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A3钢为基底进行磷化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得到了最佳磷化液配方,并考察了膜层的形貌、硬度、厚度及耐蚀性。结果表明:在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下,该膜层具有较快的沉积速率(达到52.6g·m-2·h-1)和较强的耐蚀性(硫酸铜点滴时间可达138s),膜厚为28.1μm,孔隙率低,与基体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2017年7月,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附近的草场,用动态采样法测定了冰草挥发性物质的排放通量,实验结果表明,冰草排放了异戊二烯、-萜品烯等挥发性有机物,其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900.55μg·(m2·h)-1、1999.63μg·(m2·h)-1、1135.32μg·(m2·h)-1、100.52μg·(m2·h)-1、113.91μg·(m2·h)-1、93.13μg·(m2·h存)-性1。、410.03μg·(m2·h)-1。冰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呈现出很强的温度和光强度依  相似文献   

8.
采用树枝封闭-GC/MS-热脱附解吸法测定了呼和浩特市区3种绿化树种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树小叶杨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其标准状态(303K,1000μmol·m-2·s-1)下的排放量为216.96±0.42μg·(gdw)-1·h-1,属于高等排放异戊二烯树种;针叶树油松和白皮松主要排放α-蒎烯和β-蒎烯,其标准状态(303K,1000μmol·m-2·s-1)下的排放量分别为5.77±2.02μg·(gdw)-1·h-1、18.54±5.76μg·(gdw)-1·h-1和7.11±2.42μg·(gdw)-1·h-1、5.02±1.49μg·(gdw)-1·h-1,属于高等排放单帖烯树种,少量排放β-月桂烯和异戊二烯。  相似文献   

9.
蒋金利  诸雪征  顾进  韩朝帅 《当代化工》2021,50(8):1967-1973
通过引入变分同化算法,结合高斯烟团模型,对化学爆炸后的质量浓度扩散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对源项误差和风场误差的研究中,通过变分同化效果图和均方根误差走势图分析,将均方根误差分别从380μg·m-3减小到50μg·m-3,从200μg·m-3减小到90μg·m-3,并减小了波动程度,证明了变分同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将钛酸钾晶须(平均长度15μm,平均直径1.5μm)加入含25g/LNiSO4·6H2O、25g/LNaH2PO2·2H2O、15g/LCH3COONa·3H2O、35g/LNa3C6H5O7·2H2O、20mmol/L乳酸和10μg/L醋酸铅的化学镀溶液中,在Q235钢片上制备得到了Ni–P合金基中弥散分布钛酸钾晶须的金属基复合镀层。研究了该复合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分析了氧化膜的组成与结构,探讨了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机制。结果表明,钛酸钾晶须增加了氧化膜的致密性,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晓辉  张东辉  张明媛  秦玉华 《化工学报》2008,59(10):2622-2626
开展基于膜分离技术优化反复序批式工艺制备生物聚合铁(BPFS)的技术研究。考察了应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微滤膜(PVDF)对微生物的分离效果,Fe2+的生物催化氧化速率,制备周期及膜的污染与处理的情况。研究表明,PVDF膜可有效分离微生物,显著提高原液中的生物量。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制备了全铁含量分别为60、80、100 kg·m-3 BPFS,Fe2+的生物催化氧化速率分别达到1.75、1.85、1.43 g·L-1·h-1,制备周期分别为15.5、21、40 h,比工艺优化前分别缩短了38%、42%、18%,反应液中的生物量达到108 个·ml-1数量级。实验中发现,随着分离次数和全铁含量的增加,膜污染加剧,膜通量下降;采用0.2 mol·L-1的草酸钠和0.2 mol·L-1硫酸的混合溶液对PVDF膜进行清洗,可基本清除膜表面的污染物,满足分离要求。  相似文献   

12.
曹玉霞  陈群  周继东  张益峰 《化工学报》2008,59(6):1600-1605
对对催化加氢法提高乙二醇质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和乙二醇空速对乙二醇紫外透过率和杂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53 K、乙二醇液时空速 30 h-1、压力0.25 MPa、氢气质量空速0.02 g·ml-1·h-1条件下,催化剂连续运行90 d,乙二醇含水料在220、275、350 nm的UV值由原来的49.6%、88.2%、97.7%平均提高到73.8%、93.2%、99.7%,精馏后乙二醇成品的紫外透过率平均提高到84.2%、95.1%、99.9%,杂质去除率提高到75.5%、60%、95.8%,成品的醛含量由原来的11.5 μg·g-1下降到3.7 μg·g-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用PS-PVA-CH三层塑料空心微球采用热扩散法高温高压充氘气技术。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直径300 μm、PS壁厚5~7 μm、PVA壁厚3~5 μm、CH层厚4~6 μm的塑料微球,50℃充气的平衡时间为20~40 h,70℃的平衡时间为7~12 h,90℃的平衡时间为2~4 h。在室温25℃时,微球的气体渗透系数为(3.0~4.2)×10-19 mol·m-1·s-1·Pa-1,对应的保气半寿命为28~37 h。对于参数接近的微球,如果充气时间相同,充气外压与微球内压基本呈正比。当外压达到6.0 MPa时微球开始出现破损。  相似文献   

14.
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脱氮性能和过程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仁村  郑平  唐崇俭 《化工学报》2008,59(10):2518-2525
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的运行性能试验,分析了其过程动力学特性。接种反硝化污泥,用模拟废水可成功启动该反应器。当进水总氮浓度为608 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2 h,总氮负荷为7.34 kg·m-3·d-1时,反应器获得最大基质去除速率6.11 kg·m-3·d-1。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改进的Stover Kincannon模型均适用于非基质抑制状态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过程模拟。Stover Kincannon模型动力学分析表明,这种反应器的最大基质去除速率可达12.4 kg·m-3·d-1,具有较大的脱氮潜能。  相似文献   

15.
好氧颗粒污泥溶解氧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定颗粒污泥为球状,通过实验确定动力学参数,建立氧传质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失活颗粒污泥DO变化,得出颗粒污泥氧扩散系数为0.45×10-9 m2·s-1;利用烧杯实验,得出了氧比消耗速率0.10 g O2·(g MLSS)-1·h-1,氧半饱和常数为0.65 mg·L-1。模型求解发现,表面DO越大,DO梯度越大,颗粒污泥表面径向传质能力越强,氧穿透颗粒污泥的距离越远,但是粒径很大时(如半径1.5 mm),虽然表面DO为4.0 mg·L-1,但依然没有穿透颗粒污泥,当r/R为0.49~0.65之间时,DO梯度迅速为0;在颗粒污泥半径很小(<0.5 mm)时,氧完全能穿透整个粒径,同时梯尔模数足够小,内扩散有效因子接近1不变,氧扩散可忽略不计;对于相同的梯尔模数,表面DO高时,内扩散有效因子越大,说明氧扩散的动力越强、受限制的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定量了解整细胞催化过程中关键酶酶活的变化,以恶臭假单胞菌mt-2为模式菌株,研究其在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的简易检测方法。首先确立了以苯甲酸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在优化培养条件下,达到了细胞培养和C23O同时诱导表达的目的。进而通过用磷酸缓冲溶液重悬细胞,并用分光光度法监测产物的生成速率(375 nm),实现在整细胞的条件下,对C23O酶活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在整细胞条件下,C23O的最适温度为35 ℃,最适pH 7.5,而在最适温度和pH下,酶与底物的动力学参数为Km=34.67 μmol•L-1,Vmax=0.29 μmol•min-1 •mg干细胞-1。这些动力学参数与纯酶的相差两到三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在细胞悬液中加入0.1 g•L-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作用30 min后,能有效的消除细胞膜的空间障碍,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测量的酶活更接近于最大酶活。本研究为整细胞催化及微生物的环境修复过程中酶活的快速检测提出了简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净化用旋风分离器气液分离性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小林  熊至宜  姬忠礼 《化工学报》2010,61(9):2430-2436
为了系统评价天然气净化用旋风分离器在含液量低时的气液分离性能,利用滤膜采样称重法和Welas在线测量法测量了旋风分离器在入口气速8~24 m·s-1、入口液体浓度0.1~2 g·m-3时的分离效率和粒径分布;对比了相同入口浓度下旋风分离器气液分离性能和气固分离性能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在入口气速为8~24 m·s-1、入口液体浓度为0.1~2 g·m-3时,旋风分离器的气液分离效率随着入口气速和入口液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出口粒径分布范围变化很小;与气固分离相比,在相同的入口气速和入口浓度下,旋风分离器的气液分离效率要高2%~6%;另外,气液分离时出口液滴粒径不大于4 μm,而气固分离时出口有大于10 μm固体颗粒存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甘蔗糖蜜半连续发酵生产琥珀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晋军  郑璞  孙志浩  倪晔  刘宇鹏 《化工学报》2008,59(6):1490-1495
为获得较高的琥珀酸发酵产量和生产强度,对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CGMCC1593两级双流半连续发酵甘蔗糖蜜生产琥珀酸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一级罐初始总糖浓度、补加培养基体积分数和批次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的优化,琥珀酸产量较分批发酵36 h提高12.9%,与补料分批发酵结果接近;生产强度较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分别提高111%和114%。  相似文献   

19.
改性淀粉在低浓度含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延霖  张秋云  王婷 《化工学报》2009,60(2):460-464
对淀粉(St)接枝共聚丙烯酰胺(AM)并与巯基乙酸(MCAA)反应进行了研究,将得到的产物用于低浓度含镉废水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配比不同对St-AM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对巯基化后得到的产物St-AM-MCAA的巯基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低浓度(0.4mg/L)含镉废水的处理研究发现:含镉废水在pH=8,添加量为50mg时镉去除率可达89.7%;St-AM-MCAA较St-AM产物能提高Cd2+去除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刘小伟  姚洪  蔡攸敏  于敦喜  周科  徐明厚 《化工学报》2007,58(10):2567-2572
通过浮选实验先将典型烟煤分成高、中、低3个密度段,然后对3种不同密度原煤在沉降炉内进行热解和燃烧实验,研究原煤密度对颗粒物形成机理和特性的影响。实验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把颗粒物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0 μm共分13级,分别采集燃烧后的可吸入颗粒物。实验结果显示:低密度原煤对颗粒物形成的贡献最大,中密度次之,高密度最小,低密度原煤所含矿物质粒度最小,形成的焦的膨胀率、总孔体积和BET表面积最大,高密度原煤所含矿物质粒度最大,形成的焦的膨胀率、总孔体积和BET表面积最小,中密度原煤介于两者之间,3种密度原煤燃烧后形成的PM10颗粒物元素构成的相同点是:对于亚微米颗粒物,元素S+碱金属元素+其他元素>难熔元素,对于超微米颗粒物,难熔元素占80%以上,远远大于其他三类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