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水生态修复中的水质改善方法——叶子军.CN 10517440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生态修复中的水质改善方法,包括在修复水生态的过程中,间断对水体使用絮凝剂和/或氧化剂,使水体的悬浮液混凝,然后沉降,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以及在水体不够清澈或透明度0.8 m的情况下,也对水体使  相似文献   

2.
沉水植物能通过固定底泥、吸收有害物质、吸附及过滤污染物等物理化学作用净化污染的水体,在水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在郭郑湖鹅咀生态示范研究区种植沉水植物,分析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的生长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围隔区内的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含量高于围隔区域外,叶绿素a、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等监测指标低于围隔外,底泥中总氮、总磷浓度下降了2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东湖水质及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康盛周庄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二期景观水系"水质净化项目为例,利用"水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对水质净化效果进行分析。景观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其主要水质指标(TP、TN、COD_(Mn)、NH_3-N)在施工期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Ⅴ类及以上标准;水生态净化系统稳定后水体主要水质指标(TP、TN、COD_(Mn)、NH_3-N)达Ⅳ类及以上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0.8 m以上,能抵抗一定外源污染。本工程实施为房地产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及长效保持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化工》2021,48(5)
以佛山石湾公园景观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污染成因、污染状况和湖体水质,结合水质改善及景观功能定位,确定景观湖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对湖底的污染控制、生境营造及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使水体具备自我净化能力,并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措施完成后,景观湖水体透明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均较修复前有显著改善。该研究结果对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生态建设和后期管理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速恶化的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水质变差、鱼类品种消失、以及娱乐价值减少等。本文通过浙江省宁波市某湖泊治理运用水生去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的案例,分析水生去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治理的内容与治理成果。通过此案例可以发现湖泊水质得以净化,且水中总磷稳定在0.1mg/L以下,氨氮稳定在0.5mg/L以下,高锰酸盐稳定在2.5mg/L以下,溶解氧稳定在8mg/L以上,水体透明度平均维持在在1.2m以上。证明水生去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治理湖泊是可行的,并且应用前景较广。  相似文献   

6.
草型清水态系统构建是解决城市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来食藻虫(驯化的大型溞)可以解决水体透明度问题,二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可以解决植物群落演替产生的问题。以江西省浮梁县三贤湖为例,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净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三贤湖水体透明度达到3m以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因此,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有效措施,能够为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方法和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某大型景观湖为研究对象,对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方案和生态修复策略进行了探讨。为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提出了截流井和排放口协同改造的工程控制方案,有效控制了污染物入湖。根据浅水湖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生态系统的重建策略,逐步实现受污染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为保障水质改善和维持提出水生态系统的长效管理措施,使湖泊水体长期保持并稳定在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IV类水质。该文可为溢流污染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河道修复的工程应用,采用"曝气复氧+人工水草+高效生物菌剂"技术对连云港东辛农场某黑臭河道修复的中试实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调试与运行,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对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9%、80%、73.1%,水体透明度由0.16 m上升到0.6 m以上,溶解氧从0.97 mg/L增长到4.34 mg/L。经中试实践证明,该组合技术能有效去除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同时消减了河道底部的黑臭底泥,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该水体的景观生态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SMES)是一种在水体修复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技术。本实验在体积为8 L的观赏鱼养殖鱼缸中原位构建了一套SMES系统,用于水体水质改善及沉积物中污染物去除。阳极和阴极均采用石墨毡(面积0.005 m~2)。稳定运行后获得544 m V的平均电压输出和195 m W/m~2的最大功率密度。稳定运行期间观赏鱼养殖鱼缸不曾换水,水中TOC、TN和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0.98、3.7 mg/L,可满足观赏鱼养殖水质要求,形式一个较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经过35 d的稳定运行,底泥中总有机物(TOC)去除率达到28%,总磷(TP)去除率达到4%。本实验通过在观赏鱼养殖系统中搭建SMES,实现水质净化和稳定水生态系统的构建,避免大量换水造成的浪费,为养殖水体原位修复和节约水资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而水质的恶化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水生态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本文论述了水资源与水质管理在水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水资源与水质管理,可以改善水域的水文状况与生态需水量,并提高水质,为水生态的修复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从而配合其它的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实现水生态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TN、TP成为嘉兴市南湖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文中从南湖水环境现状调查着手,系统分析南湖水污染成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控制对策。结果表明,南湖换水周期短、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不佳、水生态系统缺失以及沉积物内源污染等为南湖水质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文中建议通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南湖水系综合治理,其中工程措施包括:重构南湖湖泊属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同时,采用物理/化学结合的方法快速除磷,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植被恢复创造适宜条件;开展河道生态清淤;恢复南湖及南湖主要出入湖河道水生态系统;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以及持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南亚热带富营养化水体——海珠湿地景观水体和荔湾湖为例,采用大型溞摄食藻类、有机悬浮物颗粒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群落,逐步完善修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修复后海珠湿地景观水体主要水质指标NH_3–N、TN、TP和CODcr分别在1mg/L、1.5mg/L、0.01mg/L和10mg/L以下,SD在2m左右;荔湾湖修复后水质也基本保持在地表Ⅲ水标准(GB3838–2002)。实践证明,大型溞控藻生态修复技术能够适应南亚热带富营养化水体,效果显著,这也为典型华南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实例,介绍了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的技术应用,水生动物、植物的种类选择及配置,并通过水质改善情况对水生态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丰元  叶慧敏  栗勇田 《广州化工》2023,(11):149-151+158
针对河北某河道黑臭水体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现状,采用“强化耦合微泡曝气膜技术+组合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技术路线进行治理,解决水体黑臭,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水体水域范围内卫生整洁,无臭味,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河道水体中COD、氨氮和总磷水质指标由治理之前的63 mg/L,6.53 mg/L和1.28 mg/L分别下降至38 mg/L、0.93 mg/L和0.29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V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急无损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方法,将菱镁矿细粉与磁性粉末混合,然后用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或团聚,絮凝或团聚成的絮凝体用交联剂进行轻度交联稳定,得到轻度交联絮凝体.将此轻度交联絮凝体用无纺布复合,得到菱镁矿飘带模块。将石膏矿用无纺布包裹得到石膏矿模块,将菱镁矿飘带模块和石膏矿模块共同投入水体中。  相似文献   

16.
2020年5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东湖水域采用围隔实验,对东湖水质进行修复,分析试验前后围隔内外水质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生态围隔内部水质状况优于围隔外部水质状况。试验期内,围隔内部的水体透明度平均为1.2 m,叶绿素a浓度下降7倍,表明围隔试验及沉水植物的种植对水环境的稳定和改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无锡城市微污染河道——胶阳河为例,通过为期一年的水质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微污染河道应用"人工生态系统集成去水体富营养化技术"水体治理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通过工程实践表明,胶阳河在完成截污纳管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食物链结构关系,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实现水体营养物质的转移。经过人工构建健康、完善的水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总氮、总磷、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达59%、67%、56%、54%。水体透明度达1.5 m,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平。本工程可为城市微污染河道生态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水环境问题,威胁着水质安全,亟需经济高效的水质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具有低成本、生态化的去污禀赋,可通过植物-基质-微生物之间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复合修复机制协同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归纳了人工湿地对水体中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机制,主要包括植物光合泌氧和吸收能力、基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北省某村镇3个坑塘黑臭水体污染严重,具有季节性和终年黑臭特点的情况,采用控源截污技术+曝气充氧技术+微生物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活水技术以及投放水生动物等组合工艺措施对水体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个月的运行结果显示,该组合工艺措施能有效去除3个坑塘废水中有机污染物COD、NH_3-N、TP等物质,黑臭气味消失,透明度增加,水质明显改善,生态浮岛上的植物长势良好,水体恢复自净能力。水体达到GB 3838-2002中V类地表水水指标。不计设备折旧费,第1年的直接运行费用为4.52元/m~3,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善,后续运行费用会递减。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介绍了非洲的饮用水水质现状和几种广泛使用的天然絮凝剂。目前大部分非洲居民仍将地下水、河水、雨水等作为直接饮用水,而这些水的浊度、色度、重金属、大肠菌群、有机物含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造成非洲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为改善饮用水水质,辣木、黏土等天然絮凝剂在非洲低供水率地区(尤其是农村)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降低水体浊度(去除率一般大于80%)。部分絮凝剂有杀毒灭菌、降低硬度、去除重金属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天然絮凝剂存在用量大、絮凝效果差、有机物去除率低、生物指标不达标、使用方法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天然絮凝剂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对提高非洲居民饮用水水质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