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PADMA)为显色剂,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新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p H=3.75~5.75的HAc-Na Ac缓冲溶液中,室温下铜与试剂形成配位比为1∶2的紫红色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73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89×104L·mol-1·cm-1。铜浓度在0~18μg/10 m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所拟方法用于矿样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郑云法  张春牛  应跃芳 《化学试剂》2005,27(7):413-414,436
合成了显色剂1-偶氮苯-3-(5-溴-2-吡啶)三氮烯,并研究了它与镉的显色反应。在pH10~12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TritonX-100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试剂与镉生成4∶1型红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2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83×105L.mol-1.cm-1。Cd2+浓度在0~1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废水和湖水中微量镉,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新显色剂2-(2’-喹啉偶氮)-4,5-二甲氧基苯酚,研究了其与镍(Ⅱ)的显色反应,在pH=5.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在CTMAB存在下,新试剂与镍(Ⅱ)应生成2∶1稳定的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0 nm,摩尔吸收系数9.63×104L/(mol.cm)。镍(Ⅱ)含量在0~10μg/25 mL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4.
蒋华江  叶巧云 《化学世界》2001,42(11):579-581
合成了 1 - ( 2 ,3,5 -三氮唑偶氮 ) - 2 -萘酚 (简称 TZAN) ,研究了它与镍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 :在 p H7.0~ 8.0的水溶液中镍与 TZAN形成一种稳定的红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 2 8.8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40× 1 0 4 L /mol· cm,配合物的组成 Ni2 + ∶ TZAN=1∶ 2。镍浓度在 0~ 1 .2 m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在氟化铵和硫脲的存在下 ,可直接测定合金中的微量镍  相似文献   

5.
新显色剂2-(2'-咪唑偶氮)-苯甲酸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新显色剂 2 ( 2′ 咪唑偶氮 ) 苯甲酸 (简称 IABA)与铜 ( )的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 ,在 p H 7的醋酸铵介质中 ,试剂与铜 ( )形成稳定的紫红色的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 5 44nm,铜 ( )与试剂 IABA的配合比为 1∶ 2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5 3× 10 4L mol· cm,铜 ( )浓度在 0~ 0 .8mg 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该方法用于测定镁合金和铝合金中微量的铜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5-二溴-2-吡啶偶氮重氮氨基偶氮苯(3,5-DB-PDAB)与银的显色反应,在pH11.0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乳化剂-OP存在下,3,5-DB-PDAB与银反应生成2∶1稳定配合物。该配合物可用pH1~12的WatersXterraTMRP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小柱上富集的配合物用含0.01mol/LpH为11.0的四氢吡咯-醋酸缓冲盐的乙醇洗脱后用光度法测定,在洗脱剂介质中λmax526nm,摩尔吸光系数1.72×105L.mol-1.cm-1,银含量0.01~1.0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银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潘富友  梁华定  葛昌华 《化学世界》2002,43(12):636-637
研究了新显色剂 2 - (四氮唑偶氮 ) - 5 -二乙氨基苯甲酸 (简称 TTZDBA)与钴的显色反应 ,试剂与钴在 p H3 .5的 HAc- Na Ac缓冲溶液中形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 ,其组成比为 Co2 + :TZDBA=1∶ 2 ,λmax=6 2 0 nm;试剂的 λmax为 5 0 0 nm,对比度 Δλ为 1 2 0 nm,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ε=9.1 1× 1 0 4。Co2 +浓度在 0~ 0 .5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配合物形成后在强酸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可消除大量金属离子的干扰 ,有良好的选择性。方法可以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维生素 B12 和工业废水中的微量钴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 2 -[2′-( 5′-甲基苯并噻唑 )偶氮 ] -5 -二乙氨基苯甲酸 ( 5 -Me-BTAEB)的合成 ,且对其与镍 ( )的显色反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 SDS)存在下 ,5 -Me-BTAEB在弱酸性介质中与 Ni( )形成稳定的蓝紫色配合物 ,该配合物组成为 n Ni( ) ∶ n5 - Me- BTAEB=1∶ 2 ,最大吸收波长为 65 4 nm,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 1.5 0× 10 5 L/mol·cm,Ni( )浓度在 0~ 10 μg/2 5 m 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该方法可直接用于测定铝合金标样中微量镍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显色试剂QDMOP(2-(2’-喹啉偶氮)-4,5-二甲氧基苯酚)的合成及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5.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在CTMAB存在下,QDMOP与铜反应生成2:1稳定的红色配合物,λmax=552 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7.328×104L.mol-1.cm-1,铜含量在0~10μg/25 mL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吡啶-3-[4-(苯基偶氮)苯基]-三氮烯(PYPAPT)与镉的显色反应的研究,建立了直接测定化妆品中微量镉的光度分析方法。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存在下,碱性NaOH介质中,PYPAPT与镉形成2∶1的红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2×105L.mol-1.cm-1,Cd2 在0~0.56 mg/L符合比尔定律。此方法用于化妆品中微量镉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2-(2-喹啉偶氮)-4,5-二甲基苯酚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勇  董学畅  王美香  张甜  吴方评 《云南化工》2004,31(5):39-40,42
研究了2 (2 喹啉偶氮) 4,5 二甲基苯酚(QADMP)与铁(Ⅲ)的显色反应,在pH=4.0的HAc NaAc缓冲介质中,在CTMAB存在下,QADMP与铁(Ⅲ)生成2∶1稳定的配合物,该配合物λmax=580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5.02×104L·mol-1·cm-1,铁含量在0~10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水样中微量铁(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新显色剂1-(2-苯并噻唑)-3-(2,4-二羟基苯)-三氮烯(BTDHBT)的合成及其与Cu(Ⅱ)的显色反应。研究了试剂与Cu(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一个测定铜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在室温下放置10 m in的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1~2.5μg/mL,回归方程为A=0.0644+0.074C(μg/L),相关系数r=0.9978,表观摩尔系数ε为30.7 m3/(mol.cm)。对2 mg/L Cu(Ⅱ)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6%(n=11),将方法用于铝合金样品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显色剂2 (2 喹啉偶氮) 1,3 二羟基苯(QADHB)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与钒(V)的显色反应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H3.5的柠檬酸 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该显色剂可与钒(V)形成生成2∶1稳定配合物。在550nm波长处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79×104L·mol-1·cm-1,钒含量在0~15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用于几种合金样品中钒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异戊烯是抽余碳五的一种馏分,主要由两种同分异构体2—甲基—2—丁烯(2MB2)和2—甲基—1—丁烯(2MB1)组成,其中,2—甲基—2—丁烯含量越高,应用价值越高。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异戊烯中2—甲基—2—丁烯含量的方法,即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空速下,以液相形式将2—甲基—1—丁烯异构为2—甲基—2—丁烯。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5—55℃,反应空速5—20hr^-1,反应压力0.6—0.9MPa。在此条件下,异戊烯中的2—甲基—2—丁烯与2—甲基—1—丁烯的比例由原料中的1—4:1提高到10—13:1。  相似文献   

15.
以4-乙酰氧基-2-甲基-2-丁烯醛为原料,经醛基保护、酯交换、氧化合成3-(5,5-二甲基-1,3-二(口恶)烷-2-基)-2-丁烯醛.首次采用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2-(3-羟基-1-甲基-1-丙烯基)-5,5-二(口恶)甲基-1,3-二(口恶)烷,合成3-(5,5-二甲基-1,3-二(口恶)烷-2-基)-2-丁烯醛.初步研究了催化氧化反应机理,指明了催化氧化反应研究的方向.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α-烯醇合成α-烯醛,对于现代类胡萝卜素类药物和其他新药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2-溴-1-(2-噻吩)-1-乙酮和对-甲基苯甲胺为原料,在复合催化剂碘与叔丁基过氧化氢的作用下,通过氧化环合反应合成了5-(2-噻吩)-2-对-甲苯基噁唑。产物结构经FTIR,NMR 和MS检测。结果显示:合成产物的最佳条件为:2-溴-1-(2-噻吩)-1-乙酮1 mmol、对-甲基苯甲胺1.3 mmol、碘0.2 mmol、质量分数55%的叔丁基过氧化氢1.2mmol、碳酸氢钠1.0 mmol,室温下反应12 h,产物收率为89.7 %。抑菌圈测定结果显示该产物对大肠杆菌具有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1,2-二(2-吡啶)-乙二酮与4,5-二甲基-邻苯二胺反应,合成了6,7-二甲基-2,3-二(2-吡啶基)-喹喔啉(MePyQ)作为配体,通过元素分析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MePyQ与铜离子形成1∶2的金属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1-(2-氯苯基)-2-(4-氟苯基)-3-溴-1-丙烯(2)是氟环唑的关键中间体。以1,2-二氯乙烷和水为溶剂,1-(2-氯苯基)-2-(4-氟苯基)-1-丙烯(1)在氢溴酸/双氧水体系中发生α-溴代反应得到该化合物。通过使用氢溴酸/双氧水代替溴素或N-溴代丁二酰亚胺,提高了溴的利用率及产品的收率,避免了烯烃的加成,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减少了三废。通过实验获得了反应的优惠条件:二氯乙烷和水为溶剂,回流反应,n(1)∶n(HBr)∶n(H2O2)=1∶1.1∶2.5,氢溴酸和双氧水的滴加时间为6 h,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反应收率为90.6%,选择性90.6%。  相似文献   

19.
The electroactivity of zeolite-encapsulated redox-active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as explored for copper(II)-PAN (PAN = 1-(2-pyridylazo)-2-naphthol) complex encaged in the supercages of Y zeolite. Copper(II)-PAN complex and the zeolite boundary were investigated electrochemically by dispersion with a Nafion/water solution on carbon Toray as supporting electrode. Encapsulation was achieved by: (i) ion exchange of copper(II) in NaY zeolite and (ii) coordination of the intrazeolite metal ion with the PAN ligand using an L:copper(II) molar ratio of 2:1. The resulting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in zeolite modified electrodes, surface analysis (XPS, SEM and XRD), spectroscopic methods (EPR and FTIR) and chemical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pper(II)-PAN complex was effectively encapsulated inside the supercages of NaY,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of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zeolite.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of Y-encapsulated copper(II)-PAN complex has been obtained with preferentially 1:1 stoichiometry analogous to the model complex, [CuCl(PAN)], by molecular simulations. For the cyclic voltammetry studies,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ree complex was compared with copper(II)-PAN complex encapsulated in Y zeolite. The results show evidence for electroactivity restricted to the boundary associated to the copper(II)-PAN compl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