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9-氨基啶和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酸酯连接起来,合成了一类新型二元分子体系。对各体系中9-氨基啶的电子转移荧光猝灭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稳态荧光猝灭计算了体系中的荧光猝灭效率和荧光猝灭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Xe灯光照下,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转变成了相应的吖啶酮,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证实了吖啶酮的存在;生成的吖啶酮可被二苯基碘翁盐猝灭,它们之间的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实验又证明了由硫代吖啶酮、二苯基碘翁盐和硫代水杨酸三者组成的光聚合引发体系的引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9-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基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力,导致已被猝灭的荧光重新回复。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两种吖啶及吖啶橙盐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带有吖啶盐的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的荧光被卤素离子猝来的问题,发现它们能强烈地被碘离子所猝灭而不易被氯离子猝灭,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可能用于在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对碘、溴离子的检测,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卤素离子的猝灭能力并不和它们对发光化合物的系间窜越和三重态的生成等有关,而是和阴离子对极化分子的作用减弱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用聚三乙二醇及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α-萘甲酸与9-氨基吖啶连接起来,合成了新型的二元发色团分子体系,发现在两个体系中,选择性激发α-萘甲酸酯,都可以发生从α-萘甲酸酯到9-氨基吖啶的高效率的单重态-单得态能量转移,并讨论了溶剂极性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3种新型吖啶类荧光探针(N-(2-二甲氨基)乙基-9-氯吖啶-4-甲酰胺(NCAF)、9-[(N-2-二甲氨乙基)吖啶-4-甲酰胺]-α-丙氨酸(NAFA)和4,9-二[N-(2-二甲氨基)乙基]-9-吖啶胺-4-甲酰胺(DNA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作用机理。分别对3种吖啶类探针自聚集情况、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热力学参数H、G以及S、能量转移效率E和结合距离R0进行比较,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3种吖啶类探针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猝灭的猝灭机制和主要作用力类型,为进一步研究新的生物探针及其在生物大分子识别分析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荧光猝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猝灭过程。结果表明,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荧光猝灭服从Sten-Volmer曲线。实验观察了温度、粘度、pH值和盐酸胍对荧光猝灭过程的影响。由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两性分子,对于不同蛋白具有不同猝灭过程;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常数Kq在10^13mol/L.s^-1左右,这说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种比其它蛋白质荧光猝灭剂更加有效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9.
3,4,9,10-四甲基苝荧光性质的研究白凤莲,贾秀娟,李玉良,莫亦明,朱道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3,4,9,10-四甲基,荧光光谱,荧光猝灭机理,电荷转移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荧光性质及激发态的动力学过程一直是十分...  相似文献   

10.
荧光猝灭方法研究腺苷酸衍生物与嘧啶碱的弱相互作用──Stern-Volmer方程在竞争吸收体系中的修正式樊平,樊美公(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南宁530001)(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关键词磷酸腺苷,嘧啶碱基,荧光猝灭,竞争吸收体系...  相似文献   

11.
磷酸盐缓冲介质中,痕量Cu(Ⅱ)对过氧化氢氧化吖啶红的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导致吖啶红在550nm处的荧光强度发生明显的猝灭,以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在最优化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4~9.2×10-3μg·mL-1,检出限为7.3×10-4μg·mL-1,用于水样及果皮样品中痕量Cu(Ⅱ)的测定,回收率在97.5%~103.5%之间。在40℃条件下,猝灭反应的活化能Ea=87kJ·mol-1,表观速率常数k=1.05×10-3s-1,且Cu(Ⅱ)对体系的荧光猝灭属动态猝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合成的3种新型的蛋白质分子荧光探针N-(2-二甲氨基)乙基-9-氯吖啶-4-甲酰胺(NCAF)、9-[(N-2-二甲氨乙基)吖啶-4-甲酰胺]-α-丙氨酸(NAFA)和4,9-二[N-(2-二甲氨基)乙基]-9-吖啶胺-4-甲酰胺(DNAF)结合荧光发射光谱,建立了3种新的微量蛋白质测定方法。方法:通过建立适宜的NCAF-SDS(十二烷基硫酸钠)、NAFA-SDS和DNAF-SDS荧光猝灭体系,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加入对体系的荧光具有恢复作用,并随着BSA加入浓度的增大,荧光恢复程度逐渐增强,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用新型吖啶类荧光探针测定BSA的荧光分析新方法。结果:从NCAF、NAFA到DNAF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9~6.8×10-7,9.0×10-9~8.2×10-8和5.0×10-9~8.3×10-7mol·L-1;测定灵敏度(3σ/K)分别为1.1×10-10,3.8×10-10和1.0×10-10mol·L-1。结论:该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荧光响应和稳定性,为微量蛋白质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5-氯-2-氨基二苯甲酮与1,3-环己二酮在碘催化下缩舍得到7-氯-9-苯基-3,4-二氢吖啶-1(2H)-酮(Y).通过IR、1HNMR、13CNMR、MS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Y对BSA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Y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Y对BSA具有良好的静态猝灭作用,其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为3.9044×104 L·mol-1,结合位点数约为1,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4.
在合成了几种带不同组成比吖啶基三元共聚物的基础上,对其溶液和薄膜的吸收与荧光发光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上述薄膜在含有卤素阴离子溶液中的荧光猝灭问题,发现含有不同吖啶组成比的薄膜对不同卤素离子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过多或过少吖啶含量的薄膜均对选择性的识别卤素阴离子不利,只有在某种特定组成条件下方能得到最佳、具有特征识别阴离子能力的薄膜器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用聚三乙二醇及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α萘甲酸与9氨基吖啶连接起来,合成了新型二元发色团分子体系,发现在两个体系中,选择性激发α萘甲酸酯,都可以发生从α萘甲酸酯到9氨基吖啶的高效率的单重态单重态能量转移,并讨论了溶剂极性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竹红菌乙素对人红细胞膜蛋白荧光猝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人红细胞膜蛋白内源荧光(主要指色氨酸),经加入不同的竹红菌乙素之后,引起了荧光猝灭现象,根据荧光猝灭原理分别从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变温实验和瞬态荧光等技术分析了上述的猝灭过程,实验证明:该猝灭是以动态碰撞过程为主要作用机理,据此作者提出了乙素可以用于生物膜体系的蛋白质荧光猝灭剂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水溶性4,9一二[N-(2一二甲氨基)乙基]-9-吖啶胺-4-甲酞胺(DNAF)探针,研究了DNA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作用机理.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H,△G以及△S;通过荧光猝灭方法研究结合作用,测定出结合位点数n和表观结合常数KA;根据荧光共振能童转移理论求得供体BSA和受体DNAF的距离r;...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离子强度、温度、酸度条件下,血竭总黄酮(tFSD)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tFSD能不同程度地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荧光强度,BSA的荧光强度猝灭得更显著;在288~298K间,随着温度的升高,BSA-tFSD和HSA-tFSD两荧光体系的猝灭程度降低,推测tFSD对BSA、HSA的荧光猝灭作用不是动态猝灭,而是静态猝灭;在pH6.0~pH10.0间,随着pH的提高,tFSD对BSA(HSA)的荧光猝灭程度上升,说明tFSD与BSA(HSA)之间以非静电作用为主,并形成了不发荧光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3种碘Weng盐对3种香豆素荧光的猝灭,发现猝灭曲线符合Stem Volmer方程并且猝灭过程受扩散控制。研究证实了猝灭的机理是由于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通过香豆素衍生物-碘Weng盐体系能在光照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聚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理。尽管香豆素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倾向,但由于碘Weng盐阳离子很强的拉电子能力,它们间还是能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泛昔洛韦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特性,测定了各个体系的猝灭常数、包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等。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衍生物对泛昔洛韦的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包合作用的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若热力学参数ΔG0、ΔH0,则该包合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