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环冷机分层布料仿真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提高环冷机“余热利用区”出口烟气温度和环冷机的余热回收利用率为目标,对某钢铁企业420 m2环冷机进行了分层布料仿真实验研究。以多孔介质模型为基础,结合Fluent软件的UDF和UDS功能,建立气、固局部非热力学平衡的双能量方程模型,以Fluent软件为计算平台,建立了烧结矿冷却过程求解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的分层布料工况及常规布料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最优分层布料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按粒度对环冷机烧结矿实行分层布料可有效提高环冷机“余热利用区”出口烟气温度和环冷机的余热回收利用量,余热回收利用量比常规工况提高了23.2%,出口烟气平均温度比常规工况提高了43.72 K。  相似文献   

2.
为扩大中空纤维膜在烟气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利用溶液除湿技术与中空纤维膜的材料特性,将中空纤维膜与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不仅可以避免湿空气直接接触除湿溶液,还能防止出现传统吸收式热泵中除湿剂液滴飘散的问题。根据系统搭建膜除湿组件实验台,分析了不同烟气温度、流量和溶液温度对除湿组件的传热传质影响。结果表明:溶液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反加热"现象,使得排烟的过热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实际过程中"冒白烟"的问题得以解决;入口溶液温度在42—45℃之间时,烟气除湿冷却效果较好,可以在较高温度将余热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3.
刘心强 《化肥设计》2009,47(1):18-20
论证了合成氨装置一段转化炉对流段烟气余热节能技术改造中的烟气排放温度与余热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计算了理论烟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以及烟气的温度、组分、体积流量,核算出烟气的焓值,并与改造前烟气的焓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烟气热量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实际生产运行的节能量与本文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节能技术改造应遵循在允许的腐蚀限度内,尽可能多地回收烟气热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合成纤维工业》2015,(6):67-69
分析了150 kt/a聚酯装置有机热载体锅炉排烟系统的现状以及烟气余热回收的必要性;根据锅炉热平衡提出了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案。结果表明:采用由蒸汽发生器和空气预热器组成的余热回收装置,可将锅炉烟气余热处理成0.8 MPa的蒸汽及锅炉入炉热空气;根据能量平衡建立了余热回收量的数学模型;结合数学模型及装置运行数据,该余热回收方案节能效果明显,烟气余热回收量达31 679 GJ/a,可节约蒸汽8 788 t/a,节约煤3 271 t/a。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燃气锅炉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效率低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浓度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热泵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降氮协同处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换热器和压缩式热泵分级回收烟气高温显热和冷凝余热,以实现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并利用吸收余热的热水对助燃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实现烟气降氮效果。搭建了热泵型烟气余热回收及降氮系统试验台,研究了助燃空气含湿量、空气加湿塔液气比、热网回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余热回收和低氮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热网回水温度为40℃、流量为1853L/h工况下,系统余热回收效率可达6.9%,排烟温度可降至24.5℃,NOx排放浓度可降至39.7mg/m3,减排效率可达60.6%。此外,试验工况下的系统供热效率均大于未加湿时锅炉的热效率,余水回收量为20.2~31.2t/a,证明该系统能够协同处理好燃气锅炉的冷凝余热回收、降氮排放、余水回收和消白问题。该系统的最短投资回收期约为4年,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石化行业重整加热炉排烟温度较高、能耗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难、低温余热难以满足工业应用对温度的要求等问题,以重整加热炉为对象,研究低温余热梯级深度回收与温度提升方案;以山东某石化四合一加热炉为例,采用烟气冷凝热能回收装置与热泵结合的方案,对不同烟温降和工业用热水温度条件下的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为解决工业低温余热回收难和低温热难以满足工业要求等问题及类似工程的节能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中良  王远亚  张克舫  李艳霞 《化工进展》2014,33(10):2801-2805
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节能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基本上集中在系统本身,鲜见有关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报道,缺少具体的应用方案。然而,要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效率,就必须对烟气余热进行有效利用。为此,本文以某发电厂与660MW热电联产装置相配套的烟气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问题表法确定了换热网络的夹点温度,然后通过冷、热物流间的“新”匹配对原换热网络进行改造,得出3种改造方案:烟气余热回收一级换热网络是高温烟气与胺补液之间进行匹配;烟气余热直接回收二级换热网络是高温烟气依次与富液、胺补液之间进行匹配;而烟气余热间接回收二级换热网络包括高温烟气与富液之间的间接换热。通过对以上3种改造方案投资费用的比较,发现烟气余热回收一级换热网络的投资成本最低,是最优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玻璃厂余热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利用的原理和利用方案。详细说明了3种利用方案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计算。在锅炉尾部烟道布置烟气冷却器是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余热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系统在一、二期建设时先后设计配置了4套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装置建成投运后,虽然对余热回收、减少系统蒸汽成本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余热锅炉制造单位设计经验不足,锅炉系统设计烟气流速太低,造成余热锅炉受热面积灰较严重,致使锅炉尾部排烟温度一直高于设计值,曾采取了加装固定旋转式吹灰器、声波吹灰器等吹灰器以及加强对吹灰操作的检查监控等措施,但收效甚微。改造前,4台吹风气锅炉尾部排烟温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佳蒸发温度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成为了研究热点领域。其中,有机朗肯循环是实现低品位余热转换为电能的一有效途径。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以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大做功能力和效率为目标函数,计算分析了10种不同工质在亚临界状态下以上两种目标函数的特性。结果表明,每种工质均存在一最佳蒸发温度使循环净输出功最大,而且工质临界温度越高,对应的最佳蒸发温度也越高;热源温度相同时,系统效率随窄点温差增大而减小;同一窄点温差时,当热源温度不超过临界温度两倍的窄点温差时,效率有一最大值;反之,则随蒸发温度升高不断增大。这些将为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维刚 《化工机械》2010,37(4):412-414
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蓄热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换热器直径、蓄热部分的长度、冷(热)流体的流通面积比、转子的转速及烟气出口平均温度6个独立变量作为优化设计变量,考虑了由技术条件限制的工艺和结构约束,将换热设备的年运行费用作为寻优目标函数,运用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优化结果表明,换热器的年成本有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王锋  刘艳云  陈泊宏  王国强 《化工学报》2018,69(Z1):102-107
以模拟汽车尾气供热的甲醇水蒸气重整(MSR)制氢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集余热加热与MSR制氢反应于一体的肋式微反应器,考察了反应器进口热风速度、温度,反应物进口速度、温度、水醇比及顺逆流情况对MSR制氢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逆流、水醇比1.3、热风进口速度1.1 m/s、温度773 K、反应物进口速度0.1 m/s、温度493 K为该反应过程的最佳工况参数,此时甲醇转化率为99.4%,模拟汽车尾气余热的热效率为28%,反应器出口氢气的体积分数为69.6%。研究结果对开展余热综合利用及发动机尾气重整制氢掺氢燃烧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焦炉多余热回收系统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依据分析理论,通过对某焦化厂实际案例的计算,对现有的余热回收方案进行分析,指出3个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回收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干熄焦、荒煤气、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分别为55.16%、17.18%、51.75%,干熄焦系统的损主要为换热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逆换热损失,荒煤气系统的损主要为出口损以及不可逆换热损失,烟道系统的损主要为烟气出口损。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等级能量匹配利用的原则对原方案进行优化,并使用分析理论对其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过后的余热回收系统的总效率为58.72%,相比优化之前提高了11.07%,系统总不可逆换热损降低了155.49MJ/t干煤。  相似文献   

14.
沉浸式汽化器壳程流体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昌亮  任婧杰  董文平  张康  毕明树 《化工学报》2016,67(10):4095-4103
沉浸式汽化器广泛应用于LNG接收站调峰系统,其中壳程水浴流动传热特性是影响汽化器换热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此,利用可视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两种手段研究了初始水位高度、烟气进气量和进气温度对水浴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壳程水浴能够吸收烟气携带的显热和水蒸汽冷凝释放的潜热,排烟温度与水浴平衡温度基本相当;水浴在大量换热气泡诱导作用下,通过围堰溢流形成的循环水流能有效冲刷管壁,减薄流动边界层,起到强化传热作用;初始水位高度和进气量匹配关系影响水浴溢流情况,溢流后水浴传热系数明显增加;燃料量和空气量配比情况影响烟气温度和水浴湍流动能,水浴湍流动能较小时,即使烟气进气温度增加水浴传热系数反而减小。本研究可以为沉浸式汽化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余热回收和能源利用的问题,以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冷源,稠油开采废气作为热源,提出了一种结合天然气液化和废气发电与CO2捕集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分析了关键热力学参数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有机朗肯循环和制冷循环,增加透平膨胀机的进口温度,降低其出口压力以及减少制冷循环压缩机进出口的压缩比,可获得最大净输出功为454.9 kW,余热回收效率为34.2%。对于天然气液化系统,采用C++进行非线性约束优化计算,以氮膨胀制冷循环压缩机总功耗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压缩机最优总功耗为101.54 kW。降低天然气压缩机(K110)进口温度,氮气膨胀机(T3)出口压力以及氮气质量流量,可获得最大LNG调峰量为378.8 kg/h,反之,CO2捕集量可提高28.6%。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粉煤热解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大、半焦水分含量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惰性气体作为熄焦介质实现干法熄焦以及余热回收干燥煤粉的新工艺。通过系统模拟研究不同循环介质(氮气、二氧化碳、烟气及煤气等)的初始温度、水汽含量、流量等操作条件对热解半焦熄焦冷却后温度和煤干燥预热后温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该工艺节水、节能效果,开展了万吨级粉煤热解模试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干法熄焦处理热解半焦并回收余热的工艺技术可行,熄焦后半焦温度和煤干燥预热出口温度与干燥介质种类无显著关系,与气体比热容密切相关;与湿法熄焦相比,干法熄焦工艺具有显著节能效果且耗水为零,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同时可以回用半焦显热的65%~75%。理论分析和试验均证实了干法熄焦余热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积灰与酸耦合作用下套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热态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飞  孙奉仲  史月涛 《化工学报》2014,65(8):2876-2881
烟气露点是低温腐蚀的关键指标,制约着锅炉尾部排烟余热的深度利用。换热器表面积灰是传热特性恶化的主要原因,电站锅炉尾部烟气环境中,积灰与酸凝结共同作用影响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在含尘、含酸的烟气环境下对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热态实验研究,以套管换热器为基础,得到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的烟气工程应用露点,结合传热特性随外壁温的变化情况,得到换热管传热特性随积灰及酸耦合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不同外壁温下灰样的分析,得到不同酸凝结状况下积灰规律,得到实验环境下的工程应用酸露点温度为72℃,较传统热力学酸露点低3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在CO2化学吸收法工艺中,采用富液分流工艺,利用在贫富液换热器前分流的冷富CO2吸收剂溶液回收再生塔顶排出的热再生气(一般为CO2和水蒸气混合气)的余热,有助于降低CO2再生热耗。本文在乙醇胺(MEA)基富液分流化学吸收工艺中,以纳米级多孔亲水陶瓷膜作为分流冷富液和热再生气之间的换热介质,利用水的热质耦合传递强化余热的回收性能。以余热回收通量为指标,探讨了分流的MEA富液流量、温度、质量分数、CO2负荷和热再生气流量及再生气中水蒸气摩尔分数对陶瓷膜热回收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分离层孔径陶瓷膜的余热回收性能。结果显示,陶瓷膜的余热回收性能随MEA富液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却随富液温度的升高而大幅下降。同时,随着气体流量和再生气中水蒸气摩尔分数的增大,热回收通量均会增大。由水传质所引发的对流换热对热回收通量具有促进作用,可占总热回收量的10%左右。由于CMHE-10陶瓷膜的分离层孔径与孔隙率均大于CMHE-4陶瓷膜,因而其水传质通量大于CMHE-4陶瓷膜。但CMHE-10陶瓷膜的有效热导率却低于CMHE-4陶瓷膜,因而热回收过程中其水蒸气的冷凝总量要小,导致其热回收性能低于CMHE-4陶瓷膜。  相似文献   

19.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喷射循环实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邹春妹  岑继文  刘培  蒋方明 《化工学报》2016,67(4):1520-1526
在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中引入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引射比、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随热水体积流量和出口温度及高压侧压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水体积流量减小或其出口温度增加,引射比将逐渐减小,而喷射器效率逐渐升高;在测试工况范围内升压比基本保持不变,系统COPh最高将近3.5;系统高压侧的压力因优化喷射器的引入而明显降低,有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喷射循环系统存在一个最优运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优运行压力下,热水出水温度虽未达到最高,但依旧超过55℃。系统稳定运行在最优高压侧压力下,不仅系统性能大幅度提高,而且保证了热水的出水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