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GL-6(芽孢杆菌,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实验(碳源浓度、有机氮源浓度、初始pH值)和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确定GL-6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碳源浓度为20g·L-1、有机氮源浓度为0.5g·L-1、初始pH值为7.0的发酵条件下,菌株GL-6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对含油废水中浊度、石油类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4%、62.1%和20.0%,絮凝效果优于无机絮凝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孔静  单爱琴  裴宗平  李达 《广州化工》2012,40(23):50-51,54
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分离出6株絮凝菌,研究了其中絮凝性较好的三株菌种及其构建的复合菌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情况,筛选出高效的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絮凝菌1#+14#所产絮凝剂絮凝效率最高为95.75%,在72 h发酵培养时间内,装液量为50 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发酵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60 r/min时,絮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从印染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培养出优势菌种并发酵获得微生物絮凝剂XQ03。分别考察微生物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单独作用和两者复配使用的处理效果。通过实验发现复配使用处理效果优于单体作用效果,并使得无机絮凝剂的投加量降低5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降低20%,减少絮凝垃圾降低了二次污染。且复配使用最佳投加量下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可达44.1%,SS去除达68.7%提高了系统的可生化性,降低后续工艺负荷。  相似文献   

4.
《化工设计通讯》2016,(7):105-106
为进一步研究柠檬酸发酵清液的预处理方法,对絮凝剂的种类、絮凝剂的添加量、絮凝温度、絮凝搅拌转速、絮凝时间五个因素进行实验研究,以絮凝率(RF)为指标,得出柠檬酸发酵清液絮凝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对几种絮凝剂的比较,聚丙烯酸钠絮凝效果优于其他絮凝剂。对于柠檬酸发酵清液p H在2.0~3.0,温度45℃条件下,絮凝过程最佳条件为:菌体絮凝最佳的添加量为加入聚丙烯酸钠0.001%~0.005%;转速控制在260r/min,20min后降低转速至100/min,20min后停止搅拌自然沉降30min。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特殊链转移剂RAFT,以丙烯酰胺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聚合成超支化的支状中间体,再添加阳离子单体和丙烯酰胺对支化中间体进行改性和再聚合。采用不同阳离子单体和单体比例,合成6种同体系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氢谱表征其基团和分子结构,利用絮体粒径中值确定各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并在最佳加投量下分析钻井液的处理效能,筛选出最优絮凝剂。结果表明,不带甲基的阳离子单体合成体系具有高聚合度、高效能等特点。其中P-DAC1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240mg·L-1,粒径可达到748.0μm以上,其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去除率分别达到92.7%和94.4%。通过废弃钻井液样处理前后的Zeta电位测试,发现树枝状阳离子絮凝剂的主要絮凝机理为电性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絮凝剂产生菌F00产絮凝剂的条件及其发酵生理.结果表明,F00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30℃,通气量为80 r·min-1,C/N为10;培养72 h絮凝剂活性最高达到72%.F00发酵过程中,絮凝剂生物合成最多是处于菌体快速生长之后、菌丝停止生长到开始进入繁殖阶段大量产生分生孢子的时期,因此可在此时收获絮凝剂.  相似文献   

7.
由南京紫光精细化工厂污水中筛得一株耐有机溶剂蛋白酶生产菌,经菌种鉴定,确认其为盐芽孢杆菌。对其进行了蛋白酶生产条件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产酶条件为: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甘油为最佳有机碳源,硫酸铵为最佳无机氮源,氨基酸对蛋白酶的分泌有抑制作用,FeCl_2为最佳无机盐,最优pH=8.0,最优发酵温度37℃,最优发酵产酶时间72 h,最佳摇床转速180 r/min,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所产粗酶为3 424个酶活单位。  相似文献   

8.
从广西大学食用菌废弃物土样中分离出7株絮凝剂产生菌,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衡量其絮凝活性及产絮凝剂能力,经过初筛与复筛,得到1株絮凝剂高产菌F00,初步确定属曲霉属(Aspergillus),对其产生絮凝剂的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絮凝实验。确定F00产生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为:蔗糖100g,尿素1 g,MgSO4·7H2O 0.5 g,KCl 0.15 g,KH2PO40.08 g,ZnSO4·7H2O 0.01 g,MnSO4·H2O 0.02 g,蒸馏水1000 mL,初始pH值6.5;最佳培养温度为30℃、通气量为80 r·min^-1,F00发酵培养72 h絮凝率最大达到72%。用体积分数2%的F00发酵上清液处理富营养化湖水,10 min后,湖水的澄清度提高70%(OD653去除率达70%),固形物去除率达62%。  相似文献   

9.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产絮凝剂的霉菌——总状星珠霉,该菌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可达90%以上。发酵试验表明该霉菌产生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NaNO3,碳源与氮源的质量比为1∶1,生长和分泌絮凝剂的最适温度是30~34℃,该霉菌液体发酵24h絮凝活性可达到89.9%,在培养基初始pH值为3.0~10.0范围内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始终保持在85%以上。絮凝剂理化性质试验表明该霉菌所产絮凝剂是一种多糖物质。实际废水处理试验表明该絮凝剂对啤酒废水和石化废水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3.2%和87.4%,悬浮物去除率则分别达到81.3%和92.8%。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产絮凝剂的发酵条件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划线分离方法从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研究了该菌发酵条件对所产絮凝剂絮凝除浊和脱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结果表明,产絮凝剂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8.0~8.5,摇床转速120 r·min-1,温度28~32℃,接种量为体积分数5%,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和硫酸铵的复合氮源.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粗品絮凝除浊的适宜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120mg·L-1,助凝剂CaCl2(10 g·L-1)用量200 mg·L-1,pH为7.5~9.0;其絮凝脱色的适宜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200 mg·L-1,CaCl2( 10g·L-1)投加量400 mg·L-1,pH 10.0;以CaCl2为助凝剂可使絮凝效率提高10%~30%.在适宜絮凝条件下,该微生物絮凝剂絮凝除浊和脱色效率分别可达99.7%和90.2%.  相似文献   

11.
黄宪升  白晓琳  吴昊 《辽宁化工》2010,39(10):1027-1029
采用絮凝法降低炼油厂循环水中油含量。分别选取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单一絮凝剂和自制复合絮凝剂,研究各种絮凝剂除油效果。通过对絮凝剂加入量的改变,观察其絮凝状况及除油效果,筛选出除油效果最佳的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无机絮凝剂与自制接枝淀粉复配其除油效果最佳,除油效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到了一株絮凝剂产生菌AY11,初步鉴定为德克斯氏菌属.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该菌株产絮凝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以尿素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7.0,接种量1%,摇床转速为120 r·min-1,30℃下发酵24 h.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时AY11产絮凝剂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温度>pH>接种量>摇床转速.AY11菌株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絮凝法降低炼油厂循环水中油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絮凝法降低炼油厂循环水中油含量。分别选取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单一絮凝剂和自制复合絮凝剂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量,观察其絮凝状况及除油效果,筛选出除油效果最佳的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无机絮凝剂与自制接枝淀粉复配其除油效果最佳,除油效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张婧  王宇 《当代化工》2016,(6):1125-1127
以锦16块二元复合驱区块为研究对象,提出利用二元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堵的技术路线。通过絮凝剂筛选实验,研制出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絮凝的调堵剂;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优化了絮凝剂的注入参数。结果表明,锦16块二元复合驱油后采取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能够改善驱替液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筛选出的最佳絮凝剂配方:0.7%氯化锌溶液;最优的正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PV;最优的反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PV。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锦16块二元复合驱区块为研究对象,提出利用二元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堵的技术路线。通过絮凝剂筛选实验,研制出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絮凝的调堵剂;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优化了絮凝剂的注入参数。结果表明,锦16块二元复合驱油后采取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能够改善驱替液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筛选出的最佳絮凝剂配方:0.7%氯化锌(ZnCl_2)溶液;最优的正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PV;最优的反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PV。  相似文献   

16.
用二元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堵的技术路线。通过絮凝剂筛选实验,研制出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絮凝的调堵剂;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优化了絮凝剂的注入参数。结果表明,锦16块二元复合驱油后采取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能够改善驱替液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筛选出的最佳絮凝剂配方:0.7%氯化锌(Zn Cl2)溶液;最优的正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 PV;最优的反向注入絮凝剂的体积PV数:0.6 PV。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絮凝剂对疏浚泥浆泥水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当涂姑溪河疏浚泥浆为研究对象,选用8种絮凝剂通过量筒静置试验观测泥浆静态脱水效果,确定最佳絮凝方案并研究不同泥浆浓度情况下絮凝剂的投加量及沉降效果,并在动态试验中结合经济性统筹选择最佳方案.结果表明,疏浚泥浆含泥量为5%时,最佳絮凝剂为PFS,其投加量为200 mg/L时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6-1与高效石油降解菌SJ-1进行融合,从所得的67株融合菌株中筛选出菌株FB-1。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4 h、接种量1.5%(体积分数)、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基装液量30 mL/250 mL三角瓶、培养温度30℃。遗传稳定性实验表明,菌株FB-1遗传稳定,其石油类与COD去除率明显高于原始菌株B-6-1。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低营养培养基从海洋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产絮菌Rheinheimera aquimaris P6。该菌株在碳源为1.5 g.L-1葡萄糖、氮源为1.5 g.L-1尿素、发酵pH值为7、投加0.2 g.L-1 Fe2+的最佳培养条件下,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达90.2%;金属离子Fe2+、Mg2+对其产絮能力有促进作用;通过紫外光谱、蛋白和糖显色反应、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确定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1∶1)。研究表明Rheinheimera aquimaris P6是一株产絮性能稳定的高效低营养产絮菌,为从源头降低絮凝剂生产成本、推动我国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絮凝剂产生菌,经絮凝活性测定实验筛选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命名为X4。对其进行絮凝剂培养条件的研究,得出最佳碳源为玉米面,最佳氮源为大豆粉。由正交实验得知菌株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pH为7.5,以及最佳振荡培养箱转速为150 r/min,絮凝率达到9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