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正>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有集雨储存水池式蓄水,沟渠、河道和湖泊截流蓄水,增加雨水就地入渗量和小区绿地及草坪蓄纳雨水等途径,利用技术较为成熟。但是现有雨洪利用技术要在旧城区得到大范围推广,需要规划、城建、水利、环保、建筑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实施难度较大。近年,河北省邯郸市实施了生态水网工程,广阔的生态水面不仅营造了秀美的水景,而且依托"生态水网"工程探索研究城区"五河四湖"模式下的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也成为邯  相似文献   

2.
雨水和洪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雨洪资源利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近年来雨洪资源利用的实用性技术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对其基本概念尚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相关概念和术语的不规范使用给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混乱。鉴于此,从有关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根据水文学基本理论,对雨洪资源利用进行了再认识,明确了雨水、洪水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属性,阐明了雨水资源利用和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内涵和定义,辨析了雨水资源利用和洪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并澄清了“雨水资源化”“洪水资源化”等术语的规范性。对雨洪资源的思考和认识有助于夯实雨洪资源安全高效利用的理论基础,为科学开展雨洪资源利用评价、规划和技术创新及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短缺日渐成为制约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成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宁阳县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现状及建设情况,通过分析宁阳县雨洪资源利用条件,结合现有工程建设成果及突出问题,提出了依托大汶河雨洪资源进行层层拦蓄,构建全县水系联通工程,实现信息化调度的雨洪资源利用规划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济宁市对雨洪资源最大化利用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出"养、蓄、用"三位一体的雨洪资源利用模式。养:实施生态修复,实现水源涵养;蓄:推进工程建设,实现雨洪拦蓄;用:优化水资源调度,实现高效利用。在雨洪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硬化地面面积迅速增大,由此导致地表径流形成的雨洪资源量亦随之增加。文章通过对平凉中心城区雨洪减控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雨洪资源化利用和防控措施,为该区城镇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减轻城区防洪压力以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吉林西部湿地为研究背景,以雨洪资源利用的控制原则、利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雨洪资源利用后生态环境效益变化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雨洪资源利用对于改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今后我国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宁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区,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改变了该县天然状态的水文机制,使雨洪管理问题突出。在近年来的城镇发展和规划中引入低影响发展的理念,通过不同的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和政策措施的引导,充分利用城市雨洪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的建立,将雨洪控制与利用纳入到实际建设,采用规模化的雨洪利用系统,建设雨洪利用示范工程,以展示城市雨水排放新概念,实现雨水资源化。对于中心区地表径流水质进行检测,深入研究和分析,科学的展示了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人们对雨水利用的意义有直观认识,了解简单易行的雨水利用技术,从而把雨洪利用技术措施推广到今后的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德州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分布不均,雨季雨量充沛。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制约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汛期大量弃水下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率低。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如何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建设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德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正在逐步探索新型"防灾、蓄水"的城市建设模式。一、德州市雨洪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房山区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并且降水时段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阐述了房山区雨洪利用工程的现状,分析了房山区雨洪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科学制定雨洪利用规划,充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变防汛为迎汛,变排水为蓄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地形和自然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广泛开展集雨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内河水系景观带的规划、建造应以改善城市滨水环境为基础,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以保护并呈现历史文化为灵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并以服务于广大市民为目标,促进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将内河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成适合该城市应有的城市景观面貌,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规划,并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呈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城市群内部效率极差较大;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且南北差异呈增大趋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显著,城市开放程度的驱动效果提升较快但尚不稳定,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作用始终较低且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建筑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理念与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庚  郭祺忠  练继建  陈亮 《水利学报》2019,50(8):999-1009
城市雨水回补地下水对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减轻内涝灾害具有重大意义。屋面雨水水质较好,且具有高水头特点,并无需外界提供电能、不占据多余空间,可实现雨水收集、快速净化,形成屋面雨水有压回补地下水模式,增加地下水回补率。该技术理念提出后,尚处于研究阶段,故本文以天津大学新校区为研究区,通过水泵加压回补地下水的现场数据推导出了半经验公式,选取与实地状况基本相符的渗透率等相关参数,对该模式进行相关计算与潜力评估。利用天津市暴雨公式计算了不同降雨重现年及历时的设计雨强,并计算出本模式应用于研究区的不同设计情况下的回补率。计算结果显示,回补率与降雨历时(建筑屋面汇水或滞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假设建筑屋面雨水滞留时间为24 h时,25年一遇以内降雨回补率大于90%,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降雨回补率达85%以上。本文论证了该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雨水回补地下水技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与效益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5种类型总面积60ha的6个雨水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和近5年的试验观测,研究总结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即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并探讨了实施城市雨水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雨水利用的社会性效益远大于小区建设者或业主的直接经济效益,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刺激和鼓励小区建设者或业主投资建设雨水利用工程。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除了实施一系列低影响开发措施之外,还需通过河湖联控措施调丰济枯,实现保障径流总量控制率以及其他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一系列涉水控制目标。基于生态海绵流域的视角,提出了海绵城市在建成区外和建成区内的建设思路以及相应的河湖联控策略:建成区外主要是做好城市防洪治涝的顶层设计,构建城市外围水安全保障体系,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外围流域内的防洪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建成区内以城市河湖为核心,科学安排、因地制宜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构建多尺度排水系统,弹性应对不同强度的降雨。以湖南省凤凰县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河湖联控方案实施后:(1)结合LID等其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凤凰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预期将达到82.9%,满足80%的目标要求;(2)凤凰县防洪排涝标准可以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水平;(3)城乡供水保证率预期将达到98%,满足大于95%的目标要求;(4)雨水收集利用率预期将达到20%,满足大于10%的目标要求。可见,研究制定的凤凰县河湖联控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效解决了凤凰县的防洪、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用水问题,为凤凰县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冰 《中国水利》2007,(5):26-28
要解决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经济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水资源承栽能力不平衡、水环境恶化与建设生态省的要求不平衡、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水资源及水环境状况不平衡等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强化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约束力,强化水权与定额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采取有力的节水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坚持依法治水,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安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城市雨洪控制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其他城市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以贵安新区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并根据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结合研究区下垫面特征,在不同重现期降水情景下设计7种LID措施组合情景并进行相应的模拟与分析,评估不同LID措施组合对雨洪控制的效果,寻求最优LID措施组合。结果表明:LID措施组合方案的雨洪控制效果均优于单一LID措施,其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组合措施对高频暴雨和低频暴雨的洪峰流量削减率高达67.2%和44.5%,延缓洪水峰现时间,可以很好地发挥雨洪控制作用,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结合径流系数控制效果,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组合的造价可以降低60.3%,综合考虑水文效应与经济效应,得到贵安新区LID措施的最优配置为: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以上结果可为贵安新区的城市雨洪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邓升  肖俊龙  孔琼菊 《人民长江》2016,47(1):100-103
为能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各调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从外部环境、管理结构、目标控制和资源配置4个方面,构建了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以南水北调东线某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为例,运用超级决策软件,基于模糊集理论构建多属性决策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网络分析法和熵权模糊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对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更为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从而得到针对3种不同项目管理模式的决策,并确定了不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最优方案。分析表明:调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为调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圩垸地区的城市排涝问题,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城市圩区排蓄工程总费用现值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与圩内水面率和下沉式绿地率等排涝主要参数的关系、城市生态需水量等为约束条件,以泵站外排能力、水面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为决策变量,构建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罚函数法进行求解。对常州市新北区北部新城高铁片区排蓄工程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排涝流量为61.28 m3/s、水面率为11.97%、下沉式绿地率为51.77%、透水铺装率为15.00%的优化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圩垸地区城市排涝主要设计参数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