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引发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研究其石质荒漠化生态景观特征,对防治石质荒漠化、恢复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S技术,通过计算景观指数,对不同岩性、不同程度石质荒漠化生态景观空间形态、空间关系、空间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淅川县碳酸盐岩组分布区石质荒漠化生态景观较其他岩组分布区破碎,非碳酸盐岩组分布区石质荒漠化生态景观在自然条件下易被碳酸盐岩组分布区同化,生态环境已经出现退化趋势;非石质荒漠化、潜在石质荒漠化和轻度石质荒漠化是主导景观类型,生态景观整体破碎程度较低,其中轻度石质荒漠化斑块数量最多、分布最为连续且所占面积相对较大;中度和重度石质荒漠化单个斑块面积很小,呈现零星分布状态,破碎程度较高;应重点预防轻度石质荒漠化向中度和重度石质荒漠化发展。可将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划分为5种生态景观类型,分别构建石质荒漠化景观生态模型、建立石质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主要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745.539 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44%,其中重度、中度、轻度、潜在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4.750 6、80.567 1、228.216 6、382.005 0 km~2,石质荒漠化呈加速发展趋势,导致土壤侵蚀强烈,侵蚀模数高达3 500 t/(km~2·a),水土流失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及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现状和近年来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适宜当地防治石质荒漠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石窝、石阶、石坎等聚土保土关键工程措施,龙须草、香根草、斑茅、油桐、马尾松、侧柏、栎树等人工植被重建关键生物措施配置模式,生态农庄、林果药草、小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亓家滩小流域治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做到山水田林路统筹兼顾,形成了坡、顶、沟兼治的立体防治模式,创建了初具经济型、清洁型、景观型特色的水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态治理与产业调整相结合、小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及渠首所在地,全县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745.539 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4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利用DEM、地质图等资料,基于3S技术对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土地坡度及岩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淅川县石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组区域、8°~25°坡面,8°~25°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88.001 5 km2、占石质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87%;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随坡度加大的变化,在坡度小于25°时呈上升趋势,在坡度超过25°时呈下降趋势,坡度超过35°的面积只有2.679 3 km2、仅占0.36%;淅川县土地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组、碎屑岩组、多层土体、变质岩组、侵入岩组,各岩组区域石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分别为461.59、164.54、119.20、66.86、40.63 km2,石质荒漠化发生率分别为58.26%、23.56%、1.96%、30.74%、24.98%,在碳酸盐岩组区域分布面积和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岩性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年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据和现场实地调查,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淅川县石质荒漠化进行人机交互解译,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提取了淅川县石质荒漠化信息,对石质荒漠化土地分布图与高程、坡向、坡度和岩性4个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石质荒漠化面积达745.539 3 km2,占淅川县总面积的26.44%;石质荒漠化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鹳河及丹江两岸人口稠密区和丹江口水库库区附近;石质荒漠化发生率在低海拔、南向缓坡地区和碳酸盐岩分布区域较高。  相似文献   

6.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主要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石质荒漠化引发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合理选择指标体系进行石质荒漠化程度划分及分布范围与面积确定,是有效开展石质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前提。针对淅川县自然特征,选取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层厚度作为石质荒漠化判别及程度划分指标,通过现场调查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进行指标评分和综合赋分,将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轻度、中度、重度4个程度等级,基于3S技术获得淅川县不同程度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表明:选取的石质荒漠化判别标准、分级指标与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处丹江口库区的淅川县马沟小流域为浅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善现有局面,以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库区群众生活富裕和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通过对坡面、沟道、水保林等方面的生态建设规划治理,该流域的治理程度将达到100%,使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并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途径和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调控原理与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土区是我国水力侵蚀的重要区域之一。坡面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大而增大,15°和25°是坡面水土流失的两个重要质变点,该结论成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控范式则与大尺度自然地理条件和小尺度空间位置关系有关。根据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总结出了不同条件下坡面和小流域尺度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河流生态修复的尺度格局和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哲仁 《水利学报》2006,37(12):1476-1481
通过分析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特征,论证了流域尺度是编制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适宜尺度。讨论了景观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在流域和河流廊道两种尺度上改善景观格局配置的方法。特别指出了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两个要点,一是增强地貌学意义上的空间异质性,二是改善生态水文学和生态水力学意义上的水文、水力学条件。本文还介绍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生态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区域生态恶化、资源环境难以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的重要根源。国内外学者针对石漠化成因机理、影响评价、监测技术与方法、防治对策与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南阳水源区石质荒漠化问题已备受关注,通过石漠化研究综述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石质荒漠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溪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的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逐步走向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归纳起来,本溪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模式是:“山上森林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是个米粮川,河整修,一个小流域建设一两个蓄水工程,一库一景,成为当地的丰产沟、致富沟”。具体模式有:种植型、种加型、种养型、观光型、封育加型和产业化型。建议今后应建设景观生态模式小流域和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小流域。  相似文献   

12.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所在地,近年来该地因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产生了大量的石质荒漠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水源区水质安全。石质荒漠化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较多。文章从自然条件入手,对研究区岩溶石质荒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分别选取岩性、坡向、坡度和高程四个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探究,得到石质荒漠化与自然因素的相关关系,继而根据这些关系找到适合研究区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确保人民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监测、评价基础上综合分析小流域在垃圾、污水、厕所、沟(河)道及环境等5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治理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将小流域分别划分为坡面、村庄、沟(河)道和河(库)滨带3个区域分别进行措施布局。最后根据近年来从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主要是围绕污水、垃圾、厕所、河道、面源污染防治和流域水生态修复为主,从小流域尺度上考虑生态景观格局结构方面较少。在ArcGIS平台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门头沟区樱桃沟小流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樱桃沟景观结构较好,破碎度低,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景观保存完好,分割程度低,景观空间连通性好。住宅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破碎化程度较大,从分维数来看园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较其他类型用地相对不稳定,是下一步流域总体规划重点调整对象。并从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未来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出引入生态景观格局的建议,期望对北京市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应用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项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指标,分析流域不同景观格局状态下的土壤侵蚀变化,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中国水利》2011,(16):54-55,58
在土石山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应用系统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以“三道防线”为主线,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模式治理。通过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效益,还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可使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以下,沟(河)道侵蚀与切割得到控制,村容整洁,水体清洁,行洪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党中央、国务院也十分重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从2011年连续8年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中。水利部在总  相似文献   

18.
水文过程对湖滨带景观格局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滨带景观格局是由各种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和生态水文过程密不可分。同时,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过程及理化环境具有反馈作用。归纳总结了湖滨带景观格局形成与发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过程、人类活动等。对不同尺度上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描述,并以此为线索,描述了生态水文过程对湖滨带景观格局的影响及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反馈。最后,提出了当前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热点和趋势,包括水文过程的量化、水分—营养与生态水文模型的耦合、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处丹江口库区的淅川县盛湾小流域为浅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善现有局面,以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库区群众生活富裕和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通过对坡面、沟道、水保林等方面的生态建设规划治理,该流域的治理程度将达到100%,使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欢  唐德武 《治淮》2023,(7):49-50+53
岗冲相间的江淮丘陵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为例,在全面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上,以水生态文明为理念,将小流域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和人居环境维护等紧密结合,提出了江淮丘陵地貌条件下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防治理念、治理模式和措施体系,为小流域建设、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居环境维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