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立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够健全、不够完备等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文化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文化法制建设立法的实效性、完整性、权威性及可操作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中国文化产业只反映出增量的快速增长,而内涵式发展明显不足.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外围层与相关层比重过大;二是产业门类不清晰,业态较为混杂;三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文化立法缺失;四是文化内容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以文化产业的内涵式发展作为突破口解决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是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八届,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交流为宗旨,坚持"学术与现实的交融、战略与发展的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互动发展.作为国内最早发起、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论坛,新年论坛多年来密切跟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对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谐社会与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等年度重要议题进行了持续性探讨,为国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存。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文化代表并影响着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形象,区域性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就要精心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大众化的、产业化的文化品牌.我国一些文化强省,在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方面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河北省作为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要立足于此,培育出有特色的,有影响的丈化品牌.本文以正定文化品牌常山战鼓为研究个案,以研究其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分析阐述河北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以期对河北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十年之内,我国有望进入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成为文化产业强国作为一个综合性目标,它包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内容产业及媒体收入所占比重、内容产业产品结构、文化企业的国际并购能力等相互关联的若干方面.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中国文化产业出口平台等三大平台来支撑;同时实现政府服务从行政推动主导向目标管理、反向问责的转型,从物质资源使用和依赖历史文化遗存向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转型,从制造业思维向高端服务业方法的转型等四个转型.与以上平台打造和转型相对应,还要完成提升产业集聚园的产业集聚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体系、促进中国文化出口等五项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照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结合马钢实际情况,阐述了当前我国冶金行业的能源消耗状况,分析了在能耗指标方面马钢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马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实施低成本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思路和措施,并逐步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化品牌是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河北省文化底蕴丰富,近几年也打造了一批像"常山战鼓"等一批"冀字号"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但与其他文化强省相比,我省的文化品牌发展囿于经济发展水平,经营人才短缺等,培育和发展状况不如人意。"常山战鼓"培育和发展模式是河北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公平性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公平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专业而成熟的文化逐渐建立起来。当前我国高师院校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音乐教育工作中作出调整和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推行实践性教学应当从建设实习基地入手,不断细化实践教学内容,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与文化产业衔接,尽可能调动社会资源为教育事业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向多元化发展,成为社会急需的拥有多项专业技巧和扎实专业基础的师范人才。  相似文献   

11.
装备是实现工艺的重要保证,装备的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80年代以后我国粉末冶金工业炉的发展情况,及其当前的技术水平状况,与国外进口产品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同时,就当前提高我国粉末冶金工业炉品质,为发展我国粉末冶金工业装备保证,提出了几点理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地方、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丰富和特别的文化资源为新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在对新疆文化产业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华文化游",旨在进一步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阐述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涵义,然后指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最后分别分析了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对于福建省和台湾的益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和综合国力竞争的不断加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要实现新的发展,一是要存异求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全球;二是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坚持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三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四是要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新时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与作用不可小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力度,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村级农家书屋,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文化建设的发展快慢、水平高低、范围大小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整体发展思路,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做好四个转  相似文献   

17.
一、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当前教育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过去说经济不发达会严重制约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那么21世纪,制约这一切的首先不是经济,而是国家科学文化水平和公民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这种观念,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我国各类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指针。素质教育同样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深圳作为一个文化的后发城市,迅速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使文化产业硕果累累.深圳要想成为国内一流、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新对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综合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从各个角度界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化的产业化这一过程对于文化本身所产生的辩证影响.首先是基本的文化品种,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方面,接着深层次剖析文化所影响到的现代化步伐,未来发展及引发的大众文化矛盾的探讨.文化产业化作为一种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应把握一定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与西方高校音乐教育相比,由于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测评及学制划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中西方高校音乐教育之比较探讨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利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汲取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制定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