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以炭黑为还原剂还原MoO3制备存在少量MoO2的预还原Mo粉,然后对预还原Mo粉进行氢气深还原,成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99~190 nm的超细钼粉,研究了碳热还原温度对Mo粉平均粒度和残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还原温度下,当C/MoO3摩尔比从2.0增加到2.1时,产物的粒径变化很小。碳热还原温度对产物粒径和纯度有显著影响。当C/MoO3摩尔比为2.1时,还原温度从950 ℃增加到1150 ℃,氢还原后钼粉的平均粒径从100 nm增加到190 nm,且残碳量(质量分数)由0.030%降低到0.009%。  相似文献   

2.
对CO–15%CO2混合气体还原碳化MoO2制备Mo2C的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展开研究并采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 7.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FE-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TG)、比表面积测试(BET)和模型拟合等手段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温实验中,升温速率越快,MoO2的开始反应温度和完全还原温度越高;恒温实验中,温度越高,MoO2的还原碳化速率越快;反应前后物相组成表明MoO2是经一步反应直接生成Mo2C,没有中间产物金属Mo的生成,并且还发现所得Mo2C基本与MoO2具有一致的片状形貌,但是由于气体的进入与逸出、产物摩尔体积的缩小以及沉积碳的减少,Mo2C颗粒表面会产生微孔和裂纹导致比表面积增长近20倍;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还原碳化过程由形核长大与界面化学反应共同控制,其中形核长大过程占比68.9%,表观活化能为80.651 kJ·mol–1;界面化学反应占比31.1%,表观活化能为121.002 kJ·mol–1。   相似文献   

3.
采用纳米喷雾掺杂技术和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氧化钇(Y2O3)和氧化铈(CeO2)的Mo–Y–Ce合金,分析了Y2O3和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和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2O3可抑制个别晶粒异常长大,并具有沉淀强化效果。Mo–Y合金丝的力学性能与Y2O3掺杂量密切相关,当Y2O3质量分数为0.60%时,?1.8-mm Mo–Y合金丝抗拉强度为1050 MPa,屈服强度为923 MPa;CeO2因与Mo基体具有半共格关系而具有较好的韧化效果,当CeO2质量分数为0.06%~0.08%时,Mo–Y–Ce合金烧结态晶粒尺寸达10 μm以下,?1.8-mm Mo–Y–Ce合金丝抗拉强度为1130 MPa,屈服强度为1018 MPa,延伸率达到28.5%。?0.18-mm Mo–Y–Ce合金丝抗拉强度达2510 MPa。实验优化出Mo–Y–Ce双相弥散强化Mo合金的最优成分为Mo–0.6Y2O3–(0.06~0.08)CeO2。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段氢气还原实验研究球形三氧化钼还原得到MoO2和Mo粉的显微形貌。结果表明:经一段还原后球形三氧化钼(β-MoO3)先变成α-MoO3,再生成立方形的γ-Mo4O11,最后形成α-MoO2;经二段还原得到Mo粉。MoO2形貌受还原温度和还原气氛影响较大,还原温度较低或者在还原气氛中引入水分时,MoO2为松散、细小的不规则形貌;还原温度较高或者还原气氛为大流量的干氢时,MoO2为薄片状,易板结。超细Mo粉的形貌主要受还原温度、水蒸汽分压和氢气分压的影响,还原温度低或者氢气流量较小,应尽量使水蒸汽分压和氢气分压的比值接近平衡常数,可得到大小均匀、分散的超细钼粉。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液燃烧法制备氧化镧(La2O3)掺杂Mo粉前驱体,对前驱体粉末还原、烧结,研究La2O3掺杂量(质量分数)对Mo–La2O3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粉末在700 ℃下氢气气氛中还原,得到平均晶粒尺寸在100~220 nm的La2O3掺杂Mo粉。Mo–La2O3粉末经过1600 ℃放电等离子烧结后相对密度达95%以上,但随着La2O3掺杂量的提升,其相对密度逐渐降低。随着La2O3掺杂量的增加(质量分数在0~1.0%范围内),显微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在La2O3掺杂量为0.7%时,Mo晶粒尺寸为500 nm左右,材料显微硬度最高,达到了HV0.2 564。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固掺杂结合两步氢还原法分别制备未添加和添加质量分数0.1%和1.0%Fe的金属W粉,研究了微量Fe元素对WO3还原过程及产物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O3前驱体粉体经掺杂和煅烧处理后,在其颗粒表层晶格中形成了含Fe固溶体;在氢气还原过程中,Fe的固溶能够降低WO2.9→WO2和WO2→W的还原温度,促进WO3中裂纹和空隙的产生,细化还原W粉尺寸;还原后Fe元素由偏聚在WO3颗粒表面迁移到W颗粒内部,其分布规律发生了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7.
以Al(NO3)3·9H2O、Ca(NO)2·4H2O、C8H20O4Si为原料, 采用高分子网络法制备出成分均匀、粒度分布为3~7μm、高活性的CaO–Al2O3–SiO2复合烧结助剂; 将质量分数为3%、5%、7%、9%的CaO–Al2O3–SiO2复合烧结助剂添加到Al2O3和ZrO2原料粉体中, 经干压成型, 在1450℃烧结温度、保温4h的工艺条件下进行常压烧结制备得到ZrO2/Al2O3复相陶瓷试样, 研究烧结助剂添加量对复相陶瓷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CaO–Al2O3–SiO2复合烧结助剂时, ZrO2/Al2O3复相陶瓷的综合性能最达到佳, 相对密度为94%, 显微维氏硬度为1204 MPa, 抗弯强度为321 MPa, 断裂韧性为4.52 MPa·m1/2。  相似文献   

8.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和CuSO4·5H2O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镀法得到铜包覆RGO复合粉体,再与铜粉混合得到含有不同质量分数RGO(0.2%、0.4%、0.6%、0.8%)的RGO/Cu粉末混合料,经压制及烧结得到RGO/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scopy,RS)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等对RGO/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由未镀铜处理的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化学镀处理的RGO在RGO/Cu复合材料中分布较均匀,而未镀铜处理的RGO在基体中发生明显的团聚。RGO/Cu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性随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但石墨烯的加入可有效提高RGO/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由镀铜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性能要优于由未处理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性能。此外,RGO加入量对复合材料性能也有明显影响,当添加RGO质量分数为0.4%时,由镀铜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好,其电导率达95.01% IACS,热导率达415.5W·(m·K)-1,而压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56.73 MPa和268.62 MPa,较相同工艺条件制备的纯铜的屈服强度(75 MPa)和抗拉强度(234.64 MPa)提升了109%和14.48%。  相似文献   

9.
采用粉末冶金熔渗法制备Mo–30Cu合金板坯,Mo–30Cu板坯和无氧铜板经轧制后在30 MPa、970℃的条件下进行热压复合,制得5层铜/钼铜/铜(Cu/MoCu/Cu,CPC)复合材料。通过金相组织观察、超声波扫描分析、高温热考核、漏气率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Mo–30Cu芯材表面处理方式对多层CPC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拉丝处理的Mo–30Cu芯材制备的多层CPC复合材料经830℃高温烘烤10min热考核后,材料内部无空洞缺陷,漏气率小于5×10-3 Pa·cm3·s-1。采用研磨处理的Mo–30Cu芯材所制备的多层CPC复合材料经热考核后,材料出现鼓包现象,内部存在明显空洞缺陷,漏气率大于5×10-3 Pa·cm3·s-1。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固-液掺杂法在Mo-Re合金中加入稀土La2O3纳米颗粒制备得到Mo-Re-La合金, 将Mo-Re-La合金与Mo-Re合金、纯Mo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 在纯Mo中添加低含量Re元素(质量分数3.5%) 对Mo-Re合金有明显的细晶强化效果; 将La2O3纳米颗粒加入Mo-Re合金进一步细化和强化了Mo-Re-La合金。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工艺在Mo–La合金表面沉积FeCrAl涂层,研究所制备涂层的耐腐蚀性及涂层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FeCrAl涂层样品在360℃、18.6 MPa、纯水的高压釜中腐蚀72 h,平均腐蚀速率为3.8 mg·dm?2,低于同条件下锆合金以及未沉积涂层的钼镧合金的腐蚀速率,且涂层中的Al与外界环境介质中的氧发生反应,在涂层表面形成致密的Al2O3薄膜,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涂层的腐蚀速度,有效保护了基体材料。FeCrAl涂层样品在1200℃、0.1 MPa的高温水蒸气环境下腐蚀8 h,Al2O3氧化膜厚度在4.0μm左右,涂层维持保护效果,钼镧合金基体未暴露在腐蚀环境中;经淬火后,Al2O3氧化膜厚度减小至2.5μm左右,涂层依旧维持结构完整性,没有出现贯穿性脱落,满足Mo–La合金表面耐腐蚀性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纳米Al2O3颗粒、超细WC粉末、工业纯Cu粉末为原料, 通过热挤压致密获得了超细WC/纳米Al2O3弥散强化铜基(WC-Al2O3/Cu)复合材料, 研究了挤压态WC-Al2O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成分为5% WC-2% Al2O3/Cu和10% WC-2% Al2O3/Cu (质量分数)的两种原料粉末, 经机械球磨、冷压、真空烧结和热挤压后, 其相对密度均达到了99%以上, 超细WC和纳米Al2O3强化相颗粒呈均匀弥散分布, 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及力学性能; 其中, 5% WC-2% Al2O3/Cu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更佳, 其抗拉强度达到235.06 MPa, 延伸率为15.47%, 导电率可达85.28% IACS, 软化温度不低于900℃。  相似文献   

13.
以仲钼酸铵(NH<,4>)<,6>Mo<,7>O<,24>·4H<,2>O和硝酸钇Y(NO<,3>)<,3>6H<,2>O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煅烧-热还原工艺制备含Y的超细Mo复合粉末,粉末经成形、预烧和高温烧结制备细晶Mo合金,研究Y<,2>O<,3>对超细Mo复合粉末烧结性能与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还原后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合成法结合低温煅烧及两次还原工艺制备了Al2O3质量分数分别为0、0.25%、0.5%、0.75%、1.0%的钼合金粉末。通过SEM观察了混合钼合金粉末的形貌,采用XRD分析了钼合金粉末的相组成,研究了不同制备阶段Al2O3掺杂量对钼合金粉末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掺杂量对钼合金粉末的均匀性、颗粒分布、粒径大小有一定影响,Al2O3掺杂量的增加对钼合金粉末的团聚有分散作用。经两次氢气还原,片状的MoO3颗粒完全被还原为球状的Mo颗粒,混合粉末主要由Mo和α-Al2O3相组成,不含其他相。α-Al2O3能细化还原后的Mo颗粒,且Al2O3掺杂量越大,Mo颗粒的细化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结合水热法和氢气还原法制备纳米Mo–40Cu复合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氢气气氛下烧结工艺对Mo–40Cu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粉工艺为水热温度400 ℃和氢气还原温度700 ℃,获得了均匀的Mo–40Cu复合粉末,粉末粒径为70~90 nm;在氢气气氛下最佳烧结工艺为1300 ℃保温2 h,合金的相对密度、抗弯强度、硬度、电导率和热导率分别为98.1%、1060 MPa、HRA 51、20.8 MS·m-1和191.7 W·m-1·K-1,热膨胀系数在500~700 ℃约为10.8×10-6 K-1,合金中组织均匀,晶粒细小,尺寸约为3~4 μm。  相似文献   

16.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氧化锆(ZrO2)的钼合金棒材,通过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硬度测试、光学显微镜观察等分析手段,研究了ZrO2含量对钼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的添加细化了钼合金晶粒,随着ZrO2质量分数的增加,钼锆合金的硬度和室温抗拉强度增加。当ZrO2质量分数为2.5%时,钼锆合金的硬度达到最大值(HV10 240),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820 MPa)。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煅烧-氢还原方法制备了晶粒尺寸为30~50nm的超细Mo-18Cu复合粉末,并利用该复合粉末制备出了高性能细晶Mo-18Cu合金。研究了烧结工艺对烧结体致密化的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在1 350℃烧结,Mo-18Cu合金的相对密度可达98%以上,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545MPa和3.85%;合金的显微组织均匀,晶粒细小。  相似文献   

18.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6% Al2O3/Mo复合粉末为原料,采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了6% Al2O3/Mo复合材料.研究了微波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复合粉末的微波烧结动力学.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6% Al2O3/Mo复合粉末形貌呈平滑多边形和近球形;Al2O3/Mo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硬度均随着微波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 600 ℃下烧结30 min的6% Al2O3的复合材料致密度及硬度达到98.1%和2.969 GPa. Al2O3/Mo复合粉体微波烧结的致密化机制是体积扩散和晶界扩散共同作用结果,且随烧结温度升高,体积扩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微波烧结激活能在1 500~1 600 ℃范围内为201.93 kJ/mol.研究结果显示微波烧结是一种快速制备高致密Al2O3/Mo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将半导体MoO3、BiOI与g-C3N4复合,构建双Z型异质结BiOI(x)/MoO3/g-C3N4(x=6.25%、12.50%、18.75%、25.00%,x为BiOI的质量分数)三元复合材料,从HRTEM结果可知样品出现了2种间距分别为0.28 nm和0.33 nm的晶格条纹,结合XRD表征结果可知分别属于BiOI(110)和MoO3(021)晶面,且g-C3N4是非晶态物质,由此表明BiOI/MoO3/g-C3N4复合材料成功复合。UV-Vis DRS分析表明复合样品的带隙变窄,光学响应范围增强,PL和光电化学测试表征说明异质结的存在有效延缓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在模拟太阳光条件下对染料甲基橙(MO)进行降解并研究其光催化活性,BiOI(18.75)/MoO3/g-C3N4具有较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和光学稳定性,120 min对30 mg/L MO的降解率达94%,是纯g-C3N4的3.6倍。ESR表征说明BiOI/MoO3/g-C3N4光催化降解的主要活性物质组分为·OH和·O2-,并通过计算BiOI、MoO3和g-C3N4的价带和导带位置,表明3种物质是能带交错结构,推测出三元复合物形成双Z型异质结。BiOI/MoO3/g-C3N4可作为一种有效应用于有机染料污染物降解的可见光响应催化剂,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钨酸钠(Na2WO4·2H2O)和硝酸铜(Cu(NO3)2·3H2O)为原料,采用水热-共还原工艺制备W-25Cu纳米复合粉末,包套热挤压工艺制备细晶W-25Cu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共还原工艺对W-25Cu复合粉体及其挤压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一段还原工艺,两段还原过程中先还原出的Cu相能够通过增加异相形核细化晶粒,对后续W相的还原具有催化与细化作用。两段还原得到的W-Cu复合粉体微观组织呈典型的钨包铜结构,粒度达到纳米级,分散性良好。烧结热挤压后,制备的合金具有细密组织与良好性能,致密度达到99.52%,硬度提高到HB 272,导电率提高到52.8%IACS,抗拉强度达到282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