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强国战略至关重要。本文明确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理清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绿色、安全健康、集约高效、和谐共享、开放合作等七大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最后对煤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煤炭企业总体处于高质量发展初级阶段,企业之间发展差距相对较大;生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创新驱动、安全健康、集约高效亟需提升。通过建立的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可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制定、发展路径的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  相似文献   

4.
台格庙矿区总体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明确了矿区定位和规划目标,提出了“以矿井群开发为依托,集约高效、智能安全、生态和谐、科学发展”的矿区开发新模式,确定了促进矿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具体方案,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对类似矿区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从生态福利视角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从生态福利视角出发,评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为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为例(因数据缺失,西藏除外),运用二阶段、非期望产出动态DEA模型,评价西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采用Tobit模型寻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生态福利效率值为0.665,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生态经济效率偏低,其平均值仅有0.5;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效率有所下降;提高GDP可提高福利水平。为此,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方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以来,地勘行业在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发凸显。"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地勘行业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总结"十二五"地勘行业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地勘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以创新发展激发地勘行业发展新动力、形成地勘行业发展协调新格局、探索地勘行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开拓地勘行业开放发展新空间、最终共享地勘行业发展新成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苏学斌  胥建军 《铀矿冶》2017,(2):119-125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首提"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将"美丽中国"写入十三五规划,将生态环保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放射性铀矿山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理念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通过分析我国铀矿冶安全环保管理技术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从建立绿色铀矿冶考核体系、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建设重大示范工程等方面,指出了我国建设绿色安全铀矿冶的必经之路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效益、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发展6个维度构建了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理想点法(TOPSIS)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并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工业2000—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产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和“短板”有所不同;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提升,但绿色发展和高效发展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煤炭工业6维度发展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但尚未进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矿业高质量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矿业活动中用地问题是长期困扰宁夏矿业发展的难题。本文在调查宁夏煤矿用地和非煤矿山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顶层设计中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土地管理中提高矿业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矿业权审批中积极推广净采矿权出让、监督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矿业用地常态化监测、生态修复中探索实施差异化矿山土地复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助推矿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矿业绿色发展给矿业用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当前生态环境现状下,矿业活动应统筹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关系,规范矿业用地,矿山土地复垦应在区域生态系统背景下,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守住生态敏感脆弱区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相似文献   

10.
提升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揭示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2001—2016年表现为波动性下降,2016—2020年开始逐渐上升;(2)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3)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随着多个城市群的布局及建设的成效显现,2004年以后空间集聚性逐年增强,其中,高值集聚区(H-H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在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呈现扩大态势,低值集聚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地区,在研究期内空间范围逐步扩大,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增长缓慢;高值异质区域(H-L类型)和低值异质区域(L-H类型)主要零星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研究结论能够为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推进、能源高效绿色利用及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构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耦合度整体由低水平耦合向拮抗阶段转变,协调度由微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迈进;2)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特征,随时间演进,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主的高值中心,并逐渐向周围辐射,但空间溢出效应还未完全显现;3)由于污染排放的流动性特征,大气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因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在不同城市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边界、探索区域边界融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潜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创造性地借鉴了现有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构建了以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产生了13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结合AHP法所确定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给出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如天津、北京、江苏、福建、上海等,而发展潜力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如宁夏、西藏、山西、青海、河北等。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东西部的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西部各地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曹颖  周钦 《资源与产业》2022,24(1):96-106
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相对价格的方差测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加入滞后一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U”型趋势,2006年下降至最低点0.492。长江下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差。2)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均值为1.527。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历年长江经济带平均一体化指数为0.687。长江中游一体化程度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低。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地区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创新能力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无显著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显著;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能得到扩散,其交互项系数平均值为01,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上游地区间创新合作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游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下游邻近地区一体化程度越高,绿色发展效率越差。各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寻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合作,减少低效的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也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各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以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为样本,运用指标回路法完善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何剑  纪俊 《资源与产业》2012,14(4):19-24
了研究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利用2002-2008年的有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协调度计算等方法,对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面板数据模型、协调度测算的结果分别表明:这一时期,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三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但从协调度所处阶段来看,部分年份,宁夏、新疆、青海等省份处在濒临失调、基本协调的阶段,陕西、甘肃处在协调发展阶段。针对西北五省区这一时期的协调状况,提出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监督的形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有选择性的引进东部转移产业,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提升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