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实现矿业城市的绿色发展是解决矿产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本文以湖南省矿业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径向SBM模型与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其动态与静态的生态福利绩效,再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索了影响矿业城市动态生态福利绩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入能提高矿业城市动态的生态福利水平,而企业排污治理行动却导致工业产值增速放缓;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能提升矿业城市静态的生态福利绩效,而经济发展水平则与其无直接关联;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是导致矿业城市动态生态福利绩效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则是其抑制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湖南省及其他地区的矿业城市实现矿物资源高效、绿色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Super\|SBM模型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福利绩效,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以及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动态演进过程,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不断波动并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绩效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移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正向作用,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负向作用,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扩大正向空间溢出;出台更本土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是协调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发展的重点。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超效率非期望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效率并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然后与未考虑碳排放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评价绿色发展效率以及演化趋势和特征,并运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ai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echnology)方法识别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流域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碳排放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环境的约束下,下游的绿色发展效率值降幅明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从影响因素上看,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植被覆盖率对碳排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碳排放问题,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碳中和愿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证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强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迅猛增长,这给我国能源供给、需求侧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在此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治理压力,进而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作为重要的能源类企业,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论文运用59家上市油气企业样本数据,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方面,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1)外界环境以及随机干扰等因素对样本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影响较大,其中DEA第三阶段的综合效率水平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分析可知,纯技术效率上升是综合效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规模效率的下降也是影响综合效率水平增长幅度的一个关键因素。2)在各个样本油气企业之间,“能源—环境—经济”利用效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3)SFA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提高研发人员规模、优化治理结构等因素可以显著降低油气企业研发投入、业务结构投入、排污费投入、外币项目投入以及政府补助投入中的浪费,由此提高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建议从加速优化研发人员规模、合理调整油气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规模、积极履行环境信息披露职责、做好海外资产风险管理以及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5.
矿业绿色发展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矿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矿业绿色发展分布及其内外驱动因子,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驱动机制框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分布呈现由西至东逐渐增高的趋势,矿业绿色发展状态指数最高,响应指数最低;东部地区矿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驱动因子是生态环境压力、环境保护水平和政策响应,中部地区是矿业发展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西部地区则受到多重内在驱动因子的制约;经济发展、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市场化是提升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建议针对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性,从降低矿业绿色发展压力、提高矿业绿色发展状态和响应水平方面提升矿业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构建了环鄱区资源型产业绿色绩效形成机理理论模型,提出了3条相关假设;基于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利用AMOS7.0软件对理论模型及假设进行了优化和检验,并提出了绿色绩效形成的基本机理;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环鄱区资源型产业绿色绩效水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侯荡  梁志霞 《煤矿安全》2020,51(9):255-259
为探究绿色开采绩效改进的方法和思路,构建了基于企业层面的绿色开采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开采和环境治理两阶段组合DEA模型对其效率展开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其效率值以及协同度对国有煤炭企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1阶段开采效率总体水平较高,整体效率水平表现也比较稳定;而第2阶段的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平波动较大,绿色开采两阶段效率协调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因此,促进两阶段协同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绿色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地理因素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对于认识当前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合理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理论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路径,并对产业集聚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研究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运用SE-SBM模型测算绿色水资源效率,在邻接空间权重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将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与第二产业占比对绿色水资源效率有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周围区域的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承接下游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重视研发质量,提高研发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客观识别与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研究2006—2018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结合障碍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评价及诊断结果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436增加到2018年的0.464,年均增加0.002 2,但各地市生态安全综合贴近度和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2)生态安全响应子系统、驱动力子系统与影响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且驱动力与影响时间序列变化步调一致性较为明显,而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水平均下降,且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耦合度均大于0.97,处于高度协调程度,说明在子系统相互影响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较高;3)各地市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介于临界安全等级(III)较多,距离基本安全等级(IV)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达到安全状态等级(V)仍需较长时间;4)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受到科学技术支出、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人均GDP等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论】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响应,提高生产领域环境绩效,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相似文献   

12.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长期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协调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研究虽然在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生态治理的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缺乏量化分析。论文在传统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的基础之上,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系统,并将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独立主体,着重强调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贡献,构建了考虑生态要素的绿色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表和包含生态要素投入与生态系统账户的宏观CGE模型。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数据对生态价值核算价格体系进行修正,量化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核算矩阵收集研究主体的相关数据,并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以及居民消费福利水平的角度对不同水平的生态补偿会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增值税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率等4种情景,均能引致生态补偿量增加,但是在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形中不同措施产生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同样提高30%的情况为例,政府对生态系统转移支付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长了10.01%;其次是企业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与居民对生态系统的转移支付率,增长率分别为2.77%与1.01%,而提高增值税率对生态补偿水平的提升效果最弱,增长率仅为077%。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政策工具,提高增值税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福利水平产生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增值税提升30%时,GDP下降了0.002 5%,居民福利水平产生下降了0.002 7%。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资源型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研究资源型省域绿色GDP的核算体系,选取典型研究区,综合运用能值分析法和成本法,将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损耗中的各种能量转换成能值-货币价值,并在传统GDP中扣除,得到资源型省域的绿色GDP值与年际变化,再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对策。结果表明:以山西省为例,在2000~2014年间,传统GDP增长速度较快,绿色GDP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且2013~2014年保持平稳趋势,绿色GDP在传统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这与能值交换率显著相关,有赖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依靠煤炭等不可更新资源的特点,省内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对外界资源依赖性较低,对外贸易以输出能值为主。因此,在去产能的新常态下,山西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也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各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以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为样本,运用指标回路法完善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全国和各省(市)2003-2016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分析试点省(市)与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采用GIS法对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全国及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各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1%,且各省(市)的差异在逐渐减小;2)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资源消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影响;3)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慢后快的特点,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自2006年以后一直低于试点省(市),且资源消耗水平差异最大;4) 循环经济高水平发展等级区域从西、北部逐渐向东、中部转移,低水平等级区域呈现“片区集中→分散”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较低及中等水平等级区域多是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6.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7.
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须在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控制节能减排。文章将“工业三废”放入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引入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若干解释变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逐年上升之势,整体水平偏低,东、中、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地区间技术交流成效显著;3)政府科技支持、技术转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直接效应,而技术转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