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地区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是我国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重要口岸;西南水能、旅游,矿产资源丰富,急待开发,西南地区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急需缩小与东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然而,西南地区仅拥有干线铁路7500多公里,其路网密度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运能与运量的矛盾,西南铁路建设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西南地区的经济特征,客货运输形势,铁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基本思路与2010-2  相似文献   

2.
根据风机与泵类轴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的特点,分析供热锅炉辅机泵与风机的流量、扬程(压头)、功率与转速间的关系,阐述变频调速节能原理,并举例比较了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控制与阀门控制所产生的效益情况。提出变流量运行时,泵与风机应采用变频技术,以降低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产供销一条龙,是指将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建立流通引导生产、生产服务于流通的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形式。亦为改革流通体制的必然趋势。产供销一条龙的优点:其一,产供销一条龙适合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它要求生产与流通接受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调控,实现价值约束的协调或“默契”,使流通不仅成为产品通向市场的渠道,而且成为调节生产与流通的内在机制,通过流通促进生产,引导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其二,推行产供销一体化,可以有利于重…  相似文献   

4.
既有线扩能改造,应本着节约投资,扩大运量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扩的原则,尽量减少施工与行车干扰,做到工程与环境、施工与运营、投资与回收效益综合考虑,以适应运量的增长需要,本文以福线技 改扩能为例,浅谈既有线扩能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交通设施日趋便利,公路网越来越密,城乡道路也逐渐发达了。它一方面给铁路施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的路交叉的问题,人铁路建设带来干扰,若遇到铁路与道路在短距离内多次交叉而影响行车安全,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角小于45度,铁路与既有道路间距小于规定等情况时,则需对既有道路进行改移,这样,又增加了铁路投资。目前,我们在编制改移道路的概算时,由于有许多计费办法不够  相似文献   

6.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应用前景、框架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集成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与系统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门现低高新科技,以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为基础,通过高效充分地利用与铁路运输相关的所有移动的,固定的,空间的,时间的以及人力的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保障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目的,其框架体系突出规范性和可拓展性的特点,为中国特色的RITS的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实施,标准和管理的依据和指导,其技术关键在于铁路移动体与固定设施一体化安全检测网络系统,分布式的国家铁路安全数据中心体系,基于无线和姨星定位导航的列车调度与指挥系统,基于GPS的物流监测与追踪系统,基于列车总线的数字列车系统,高速铁路一体化通信信号系统的建设,以高速宽带的车地双向数据接入系统技术,铁路现有业务系统的互联与信息共享技术,特殊地区列车运行控制与运输保障综合技术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面对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想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必须对其本身创新,不仅与知识经济的市场观念变革相适应从内容体系上创新,而且还要与知识经济的科技内涵相适应,在方式方法体系创新,同时要与知识经济的价值取向相适应,在评价体系上创新  相似文献   

8.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在道岔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岔与一般正线的区别就在于它多变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复杂的轨线布置以及走行线路的转换,以一般线路轮对踏面与钢轨轨头接触关系为基础,考虑转辙器区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翼轨与心轨,主轨与护轨以及心轨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平面布置,本文模拟计算了转辙器区和辙叉区轮对与相应轨线的接触与冲击情况,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尖轨与护轨横向冲击力,道岔区轮舅走行特征以及系统其它相关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9.
D15型150t凹底平车大底架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D15型150吨凹底平车大底架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介绍,结构形式的研究与确定,新型大底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大底架强度,刚度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及其比较情况。  相似文献   

10.
曹丽 《铁道货运》2005,(6):11-13
分析了现代物流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形势,指出铁路作为传统运输业的龙头企业,应从自身具备的优势出发,建立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机制与物流服务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拓展服务项目与业务,加强与物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快融入现代物流领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人的作业思维过程模型,在分析人的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执行3个阶段的作业失误基础上,研究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车站值班员生理与心理,作业频率,设备与环境对接发列车作业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营造多经企业共同经济圈,需要处理好主管部门与企业、企业间、多经企业与运输主业、多经企业与市场经济及政策与实作的关系,目的是使多经企业分离后,能互为补充,联劳协作,有序经营,共同发展,以增强多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铁路冷藏车传热系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铁路冷藏车隔热层厚度与传热系数的优化模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计算,求得了我国冷藏车最佳的隔热层厚度与传热系数,分析了各因素对隔热厚度与传热系数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升城轨信号系统的运营服务与故障管理能力,视故障情况进行主动维修,对影响运营服务水平的故障开展预警与管理研究。阐述国内外故障预警与管理现状,构建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相结合的故障预警与管理框架,通过收集与梳理现场故障、报警、日志、设计等输入数据,以及故障逻辑模型构建、故障特征参数分析、故障评估模型构建、故障事件与运行状态构建等过程,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故障预警机制,最终给出建议性的故障预警维修措施,为信号系统电子设备的故障预警与主动维修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研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背景,从信号专业角度分析虚拟编组的技术特点,从信号专业行车控制与防护的间隔防护、协同控制、地面防护与行车调度组织4个角度探究了信号控制与虚拟编组的关系,提出了虚拟编组技术的技术创新点与研究方向,分析列举了技术应用时可能的风险与挑战,并对虚拟编组技术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机车-轨道耦合振动对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机车与轨道,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相互作用,相线影响,共同构成的铁路大系统,本文通过建成受电弓-接触网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并运用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机车-轨道系统对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振动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列车在几何状态不良的线路上运行时,机车与轨道的耦合振动对弓网系统动态性能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较高行车速度状态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调车作业中,由人工瞭望来判断机车与车厢距离带来的不安全与低效率问题,设计了一种图像测距系统,其通过安装于机车尾部的摄像机,采集机车与车厢之间的实时视频信息,解决了在调车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实现了智能化的距离测量与预警效果。使用改进的SIFT特征图像匹配算法与定焦平移系列图像的测距技术,在OpenCV2.4.9与Visual Studio 2012配置环境下,得到实时测距结果,并显示于司机室的上位机界面,提供实时监控。此外,上位机界面还可设置距离报警圈,实现了智能测距的目的,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对寒冷地区工程基础的冻害起因、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对冻胀力与建筑物荷重静力不平衡与冻害的关系,地基土的颗柱粗细、含水量与冻害及冻害程度的主要原因,多年冻土退化,土的工程性质改变与建筑物基础破坏的因素,地基土发生冻胀对建筑物基础作用力的分布及特征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VFP6.0中实现铁路路网里程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中国铁道科学》2002,23(3):130-134
概述了Dilstra关于铁路路网里程计算的基本原理与算法,详细介绍了应用Visual FoxPro6.0编程软件编制路网里程计算程序的设计原理,系统构成,数据结构等基本思路定义了铁路运输网络中的点(车站),基点,普通点,基线等概念,提出了通过生成二维数组基点里程表,直接调用任意两基点间最短路径里程,最终实现路网里程计算的设计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基点为基点,基占与普通点,普通点与普通点,同条基线上的两个普通点间如何计算最短路径里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论证,还针对旅客列车行车路线中出现的特殊经由里程计算问题,提出经由站一对称点(车站)算法。阐述了该算法成立的条件,并对经由站,及其在最短路径中选择对称站的原则与方法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目前最为典型的十种高速局域网络的网络标准,传输速度,网络带宽,等待时间,兼容性等加以介绍与比较,并就高速局域网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