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建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线路设计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提速综合试验及秦沈线、广深线运营实践经验,参考国外铁路研究成果及运营实践,对新建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线路设计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线路设计参数的建议值以及选用原则,为新建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列车提速后线路道岔区病害严重影响运营的安全,需对道岔区线路进行无缝化改造。文章分析了提速车辆与线路设备的相互作用,介绍道岔区改造工程的施工重点和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既有线提速200 km/h平纵断面技术标准研究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线提速200 km/h级的线路平纵断面技术标准,是我国整个提速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标准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既有基础设施以及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旅客乘坐舒适的重要因素。通过追踪研究国内外既有线提速相关技术,结合中国既有线实际情况,采用综合理论分析研究的方法,提出了适应我国旅客列车运行速度200 km/h级、货物列车运行速度120 km/h和25t轴重双层集装箱运输的既有客货共线铁路改造工程的线路平纵断面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一系列200~250 km/h实车提速综合试验和提速交会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既有线提速200 km/h级的线路平纵断面技术标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杨绍清 《中国铁路》2006,(12):10-15
陇海线西宝段作为西部路网惟一的200km/h提速改造工程,使西安铁路局站到了既有线提速改造的先进技术最前沿。西宝段在线路基础、电务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车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开行200km/h动车组的需要。在提速改造工程中,西安铁路局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从线路基础、电务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以及动车组检测设备等方面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为解决开行200km/h动车组条件下的运输组织、调度指挥、车流调整、接发列车、旅客乘降组织,制定了陇海线西宝段提速改造工程的重点推进计划,确保提速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京秦线提速路涵过渡段动力仿真与试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京秦线提速改造工程进行了列车 路基动力仿真计算。在不同速度条件下,通过对路涵过渡段加固前后状态下机车车辆运行安全舒适性指标、轨道及路基主要动力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对京秦既有线路涵过渡段提速到200km/h的适应性及加固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评价意见与建议,并与随后的实车试验进行了对比。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既有线提速改造时形成小区间无缝线路,利用长轨机械铺设比较困难,以往利用轨排换铺法进行。该法对既有线运营产生严重干扰,造成列车运行晚点,并形成诸多不安全因素,迫切需要改进。研究方法:在不拨移既有线路的情况下进出轨料,减少封锁次数,利用人工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方法取代轨排换铺法。研究结果:解决了既有线提速改造铺架与既有线运营的矛盾。研究结论:在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施工中,使用这种人工铺轨代替轨排换铺,是一种利用短暂的运营间歇时间,保证运营安全与施工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铁路列车提速后线路结构所出现的突出动力学问题,基于现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结果,综合提出了强化提速线路的五项关键配套技术对策;通过线路现场试验、工程实践及实际运营观测,检验了所提技术措施的实际运用效果和现实可行性。提速线路强化配套技术措施的逐步实施,是确保中国铁路提速线路长期、安全、可靠运营并保持低维修成本的根本前提,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胶济线为例,探讨了既有铁路提速改造线路方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既有铁路提速线路改造方案研究必须结合既有线路状况、沿线地形地质等条件分段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铁道建筑》2005,(11):43-43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将开行时速200 km列车。目前,全路正以确保大提速安全为重点,实施提速基础工程改造。铁路部门在胶济、郑徐、浙赣和武九等线全面展开线路平面改造、线间距拨移、病害整治和提速信号改造等工程。时速200 km动车组的关键技术引进和国产化进展顺利,全面进入技术资  相似文献   

10.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将开行时速200km列车。目前,全路正以确保大提速安全为重点,实施提速基础工程改造。铁路部门在胶济、郑徐、浙赣和武九等线全面展开线路平面改造、线间距拨移、病害整治和提速信号改造等工程。时速200km动车组的关键技术引进和国产化进展顺利,全面进入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