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碴轨道工后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的集成理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的关键控制措施——工后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提出工后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的集成思想,希望有助于提高建设、施工管理人员对该问题的认知,有助于客运专线的建设。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国外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客运专线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已发布的相关指南,先分析独立单元的沉降变形,后集成不同单元的沉降变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通过对路基、桥涵、隧道等单元之间的变形差异性影响分析和系统评估,明确各单元间沉降变形对铺设无碴轨道的影响,消除彼此间的变形差异影响;明确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切实保证无碴轨道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高速铁路发达国家无碴轨道的特点、标准、应用现状及土质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条件,并结合现行客运专线有碴轨道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提出客运专线土质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条件建议,同时还就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无碴轨道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评估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对无碴轨道铺设后路基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一般应≯15mm"的严格要求.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已成为判断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关键技术.研究沉降观测资料,可以找出路基沉降过程的一般变形规律,并对无碴轨道铺设后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土质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调研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无碴轨道的特点,高速铁路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研究、应用现状及土质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条件;结合现行客运专线有碴轨道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初步提出客运专线土质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条件,就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采用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发展方向,通过对石郑客运专线路基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和建议。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规定和经验,对石郑客运专线路基填料、地基处理、过渡段设置、路桥比较等重点方面进行研究和比选。研究结果:高速客运专线路基填料尽量选取天然合格填料或做好改良试验,选取适宜处理措施进行沉降控制和过渡段设置,合理确定路桥分界高度和路改桥段落。研究结论:高速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路基设计中,尤其在平原地区,应对路基填料、沉降控制、过渡段、路桥比较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并通过必要的试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等方法确定最佳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适应我国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铁道部组织开展了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遂渝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无碴轨道路基基床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2)地基沉降控制技术试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桩-网结构路基和桩-板结构路基;(3)红层泥岩填料填筑无碴轨道路基适应性研究;(4)无碴轨道线下基础刚度匹配技术研究。本文结合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实验段路基工程试验研究和设计施工,就如何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线下基础纵向刚度匹配、合理使用非良质填料三个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提出桩-网结构路基、桩-板结构路基适用条件及设计方法,提出路基面支承刚度及其设计应用,提出合理使用非良质填料的建议意见,并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设计、施工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武广客专线新广州站桥梁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运专线的无碴轨道铺设,对线路下部结构的沉降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结合武广客运专线新广州站试验段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客运专线桥梁工程沉降观测的实施方案。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估,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相似文献   

8.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舒适性及高安全性的目标,保证路基足够的强度、刚度、长期稳定性及耐久性,保证纵向刚度与变形的均匀协调性,从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到施工中对地基加固处理、沉降变形控制、基床结构、路基填筑与检测控制、防排水系统设置、不同结构过渡及无砟轨道铺设前的综合观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舒适性及高安全性的目标,保证路基足够的强度、刚度、长期稳定性及耐久性,保证纵向刚度与变形的均匀协调性,从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到施工中对地基加固处理、沉降变形控制、基床结构、路基填筑与检测控制、防排水系统设置、不同结构过渡及无砟轨道铺设前的综合观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长(沙)昆(明)客运专线轨道结构设计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总结长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技术,主要包括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轨道设计、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等,结合长昆客运专线项目的特点,对其轨道系统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介绍。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类型合理确定,集中成段铺设。山区铁路宜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为减少温度调节器的设置,大跨度连续梁地段可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特殊大跨度桥梁地段宜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砟轨道路基与桥梁过渡地段应设置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无砟轨道在客运专线铁路建设中已经成为主要轨道形式,深厚压缩层地基条件下路基沉降控制是无砟轨道客运专线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确定深厚压缩层地基条件下适合较高路堤无砟轨道铁路技术特点的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沉降控制方案。研究方法:结合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试验段路基沉降控制设计,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由于深厚压缩层地基条件下较高路堤高标准沉降控制成本相对较高,常规设计中一般要增加工程成本的支挡结构反而成为节省工程投资的手段。研究结论:在深厚压缩层地基条件下较高路堤高标准沉降控制设计中引入支挡结构,可以在提高沉降控制可靠度的前提下节省沉降控制成本、节约工程用地、美化工程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有轨电车无砟轨道路基与传统的有砟轨道路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相比,有一定的差别。结合工程设计经验,从路基面、基床厚度及填料要求、沉降要求、排水方面对现代有轨电车路基设计进行分析与论述,对无砟轨道路基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量化基床厚度、基床表层厚度、基床底层厚等技术指标,可为其他新建有轨电车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兰新客运专线路基上拱对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线下试验提出切除原有承轨台并在相邻双块式轨枕间道床板上安装新扣件以降低轨面标高的技术方案,开展道床板找平、承轨台切割、道床板套管植入等工艺试验及抗拔力试验,形成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按照通用参考图设计参数的线路,轨面标高可降低35~40 mm,兰新客运专线可降低55~65 mm。钻孔孔径60 mm、深度15 cm时抗拔力满足设计要求。切割承轨台降低轨面标高技术适用于存在突变点的上拱工点,也可作为辅助技术配合其他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4.
郑西客运专线渑池至灵宝段路基上采用了结构上具有高度整体性的双块式无碴轨道,其道床为现场混凝土浇筑。这种型式的无碴轨道具有便于施工、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和少维修的特点。此文重点介绍双块式无碴轨道在郑西客运专线渑池至灵宝段路基上的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和施工注意事项。研究表明,该施工工艺和方法适用于工点类型多,结构复杂的路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车站平纵断面及横断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探讨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研究结果: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意见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解决在黄土地区尤其是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时路基变形的监测、预测沉降、路基稳定性评判问题,为指导黄土地区路基设计、施工和沉降监控提供建议及依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路基变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复合地基桩一土“综合模量“的概念以及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对路基稳定性进行了判定,解决了黄土路基的工后沉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CFG桩-网复合结构软基加固技术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讨有关CFG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CFG桩-网复合结构加固上海某高速铁路试验段深厚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对该法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加固软基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两种不同桩长的加固效果、在路堤荷载下的沉降变形规律、土工格栅的应力应变等进行了相关试验和现场测试研究。研究结果:桩长为27 m穿透软土层的CFG桩-网复合结构,填筑施工完成8个月后能满足高速铁路(有碴轨道)对软土路基承载力和工后沉降5 cm的要求,为应用CFG桩加固技术进行深厚软基处理的设计、施工与质量检验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参考依据,为我国在软土地区修建客运专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