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寒冷地区客运专线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国栋 《铁道建筑》2012,(9):126-128
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是我国目前在最高纬度寒冷地区修建的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 km的铁路,采用了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针对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特殊的低温环境和工期要求,对寒冷地区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砟轨道无缝线路低温锁定施工技术难点进行研究,解决了哈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铺设无缝线路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重庆段)拉开建设帷幕根据铁道部官方网站消息,3月22日,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重庆段)建设动员大会在重庆市隆重举行。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一五重点铁路建设项目,正线全长308km,设计时速350km,全线采用双线无砟轨道,桥隧长度占线路全长的66%,建设总工期为4年。建成后,重庆和成都间将形成1h快速交通圈。  相似文献   

3.
5月8日,铁道部与四川省签订的第一个灾后重建大型建设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已经进入辅轨倒计时。明年5月,这条全长68km、时速200km的铁路将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4.
17单元板式无砟轨道设计技术的研究针对时速200~250km客货共线铁路、300~350km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开展了单元板式无砟轨道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包括:设计荷载和设计参数的选取,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轨道翘曲分析,混凝土轨道板、混凝土底座和凸  相似文献   

5.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综合性能良好,在我国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已有一定规模的应用,但由于其采用两个独立的弹性块体支承钢轨,保持轨距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仅在我国时速160 km及以下线路中铺设。本文在对国内相关标准所规定限值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及现场实车试验成果,重点研究了新研发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的轨距保持能力。结果表明,新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在不同列车运行工况下,轨距动态变化量均能满足相应限值的要求,可适用于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运营条件。  相似文献   

6.
温福铁路八仙仑双线隧道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国内外无砟轨道施工经验和相关技术资料,结合中国客运专线线路具体情况,对目前我国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和物流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温福铁路无砟轨道成套施工装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轨道精度和合理物流组织的方案。轨道精调结果、施工调整工效和铺轨后的复测精度验证了所提出的“轨道组合排架法”在时速200~250km的客专无砟轨道施工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时速350 km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双线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静载试验过程,阐述无砟轨道双线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静载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8.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度和动静态精调工作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50 km,正线采用无砟轨道结构,除试验段采用了板式无砟轨道外,区间正线全部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由于在国内第一次大范围采用这种新型的轨道结构,其施工、精调都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进行,350 km/h的行车速度对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必须在施工和精调阶段将轨道几何状态调至最佳。分析双块式无砟轨道精度保证和精度调整的要点,提出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成灌线是国内首条220km/h的无砟轨道铁路。接触网电分相地面磁感装置安装在无砟轨道板上,具有结构简单、无需预留、便于检查和更新等特点。通过综合检测及1年的安全运营,证明了此种安装方式能完全满足220km/h单列动车组及重联动车组的运行要求,可为其它200~250km/h无砟轨道铁路的电分相设计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既有工程控制网的现状,找出适宜的测量技术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从新颁无砟轨道和时速200~250km有砟轨道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出发,对石太客运专线既有工程控制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价。 研究结果:采用无砟轨道地段的现有隧道工程控制网,需重新建立符合时速200~250km有砟轨道工程测量技术要求的控制测量网。 研究结论: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尽量利用既有工程控制网点,做好新建与既有工程控制网的衔接;做好测量技术方案设计,减少对已开工工程的影响,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盘营铁路客运专线为国内首条时速350 km铺设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本文详细介绍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在客运专线中的应用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200km的城际铁路,全线基本以桥梁为主,桥上采用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因梁端转角及位移的存在,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及变形均发生变化。通过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变形分析,研究广珠城际梁端转角与梁端轨道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建立梁端位移与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相互影响的计算模型,对广珠城际梁端无砟轨道结构进行受力检算,对扣件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找出梁端转角对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为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无砟轨道,但原方案存在桥梁与路基地段结构不一致、施工工艺复杂、工程造价高、维修困难等问题,为了提高该结构的适应性、扩大推广应用范围、满足时速200 km及以上城际铁路运营要求,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无砟轨道设计、施工和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的特点,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设计、测量、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和优化完善。研究结论:路基、桥梁和隧道地段采用统一的单元分块式结构,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轨道结构的可维修性;基于CPⅢ控制网和自由设站技术的高精度测量控制系统可提高精调工效50%以上;底座模板及充填层模板结构设计巧妙,使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合格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200 km的城际铁路,全线基本以桥梁为主,桥上采用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因梁端转角及位移的存在,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及变形均发生变化,通过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变形分析,研究广珠城际梁端转角与梁端轨道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建立梁端位移与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相互影响的计算模型,对广珠城际梁端无砟轨道结构进行受力检算,对扣件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找出梁端转角对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对列车荷载通过桥梁而梁体发生挠曲变形时,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受到的附加挠曲力进行分析。首先推导了桥梁挠曲变形对无砟轨道结构受到的附加挠曲力的计算方法,然后分别对我国时速300~350km、200—250km的几种主要桥梁、上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轨道板和底座板受到的附加挠曲力进行计算,为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重型弹性支撑块新型框架针对客运专线弹性支撑块无砟道床施工设计,集工具轨、高低调节器、模板为一体,用60 kg/m钢轨和型钢制造。框架各部尺寸和轨面高程按铺设60 kg/m钢轨技术条件设计。此重型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排架能够满足我国时速200、250、300 km及以上客运专线,以及重载铁路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并能在路基、桥梁、隧道内施工,它适用于各类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断面道床施工,满足铺设长轨的道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圈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际铁路的建设日益加快,国家铁路局于2015年颁布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其标准简支梁设计研究也正开展。在此背景下,基于更好体现城际铁路建设经济性要求、充分利用T梁造价低与施工便捷等优点的目的,在借鉴珠三角、武汉城市圈城际等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时速200 km无砟轨道简支T梁的构造,并通过采用杆系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相应计算模型,对其强度、刚度进行验算,同时采用实体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无砟轨道简支T梁可以满足强度、刚度等相关规范要求,且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可在城际铁路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8月8日,长春至白城至乌兰浩特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长白乌铁路工程是对长春至白城、白城至乌兰浩特既有铁路进行扩能改造。这条铁路为双线电气化有砟轨道Ⅰ级铁路,运营时速160 km,起自吉林省长春市,途经农安县、  相似文献   

19.
1无砟轨道轨旁设备定位 无砟轨道的轨枕本身是混凝土浇灌而成,路基也不用碎石,钢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道床上。无砟轨道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而且列车时速可以达到200km以上。无砟轨道轨旁设备准确位置是依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坐标,结合区间定、复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速铁路跨越活动断裂带特点,提出轨道结构选型原则;针对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和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特点,以及活动断裂带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活动断裂带轨道结构选型建议.研究表明,设计时速250km及以下线路,优先采用有砟轨道;设计时速300km及以上线路,为保证全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统一,活动断裂带范围可采用单元式的无砟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