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利用INTERNET技术,在因特网上发布客票信息并开展网上预订车票业务,为旅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查询与购票模式。该人客票信息查询和网上订票两个方面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数据流程,并就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前景展望作发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站目前使用的国际旅客联运售票系统为单机版,对数据传输、票据管理、票据查询等采用原始的手工填报形式。针对此现状,本文开发了一种由C/S售票系统和B/S管理查询系统组成的铁路国际旅客联运客票管理系统。该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旅客对铁路客运信息查询的需求,通过采集客票、调度等铁路现有生产系统的客运实时信息,结合铁路需对外宣传、公布的信息,应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旅客开发出利用电话通过自助语音和人工服务两种方式查询所需客运信息的声讯查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已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抑制铁路旅客不文明行为,优化铁路客运服务,响应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提出铁路旅客征信系统的建设。详细描述铁路旅客征信系统的逻辑构架以及网络构架。通过运用大数据采集、存储、旅客诚信指数算法、个人信用大数据分析、征信共享平台数据交互以及车地数据安全加密交互等技术,铁路旅客征信系统完成了对每个旅客诚信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形成了征信系统的旅客统计分析报表,并为国家提供铁路行业的诚信接口。铁路旅客征信系统有助于铁路旅客精细化运营和对不文明旅客的限制,对国家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铁路旅客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旅客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铁路客票系统的旅客信息保护安全应用“中铁客户码”,以及一套规范且行之有效的铁路旅客信息数据保护和应用流程体系,同时,提出了铁路旅客大数据应用创新方法步骤,最大程度地确保铁路科研人员在使用旅客大数据过程中旅客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为进一步完善智能铁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并解决旅客大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提升铁路旅客大数据应用的服务能力,实现铁路运营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同时,有效避免探索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舆论和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枢纽交通拥挤、为旅客提供换乘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公交枢纽复杂状况的基础上,对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目标。分别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2大模块对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直接面向用户的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以及查询终端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新线的建成及投八运营,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组织、满足旅客需求及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既有的铁路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为给铁路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旅客满意度,本文分析铁路客运站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特性,并针对新形势下客运站发展中对信息化服务建设的需求,提出了客运站旅客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结合铁路客票业务需求和系统现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铁路旅客用户画像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标签体系及其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探索了画像系统在客运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在旅客行为分析、精准营销、数据增值服务方面的应用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铁路团体旅客运输席位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席位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解决团体旅客运输计划的数据对接、审核和裂解以及团体席位批量自动调整的问题。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大数据清洗、Sybase数据库开发等技术。采用该系统,对2017年北京铁路局团体运输席位进行自动调整,实现了铁路团体旅客运输席位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铁路团体旅客运输组织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铁路新一代客票系统,基于铁路新一代客票系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系统运行、业务运营等数据,结合分布式数据存储和计算框架、实时流式计算分析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构建铁路客运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票额智能预分、铁路旅客画像和客运运营支撑等大数据应用创新。提出铁路客运大数据在扩大铁路客运业务应用范围,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以及构建交通大数据业务生态圈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设计具有铁路出行特色的互联网订餐平台,利用数据库读写分离技术、大规模并发处理技术、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结合客票系统架构,为铁路出行旅客提供在线预订车厢自营商品和沿途社会餐饮商品的服务。该平台已平稳运营近600天,累计接单300多万张,基本满足了铁路旅客在途用餐需求,解决了铁路出行旅客在途消费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难题,提升了旅客出行体验,改善了客运服务质量,为其他客运延伸服务的互联网经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体化”交通枢纽的出现,不仅可实现铁路和航空两种交通工具的共享双赢,更为旅客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具有空铁联运功能的车站占地面积较大,如何在庞大、复杂的区域进行便捷换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一体化”交通枢纽的智能引导设备,以“畅通融合、智能便捷”为理念,实现一张“脸”知行程,根据旅客人脸特征查询行程,显示路径引导,显著提升旅客出行体验,降低车站服务成本,使得旅客可以真正地享受“一体化”交通枢纽带来的便捷服务。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通常只能保存几个月的历史数据且存储和查询速度慢的问题,根据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特点,为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了一种实时历史数据库FVDB.介绍了FVDB核心模块(点管理、实时数据管理、历史数据管理)的设计.FVDB能够在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保存3年以上的历史数据并具有较快的存储和查询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乘客和运营人员对现代有轨电车乘客信息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移动互联等方面的要求,在传统乘客信息系统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北斗定位技术,提出具备信息定制发布、列车位置与到站时间动态提示、信息交互式查询、设备管理与实时监控等功能的现代有轨电车乘客信息系统。将服务信息以电子站牌、查询机、移动应用软件等多种形式提供给乘客,扩展了有轨电车乘客信息系统信息覆盖点和信息内容,提高了乘客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浪潮下多元化移动支付技术层出不穷,ODA技术作为银联在城市轨道交通过闸支付应用场景中推出的重要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兰州市轨道交通ODA过闸技术应用以来,在过闸乘车方式中一直稳定占据较大比重,为持信用卡乘客提供了很大便利,但通过一定时间的乘客体验,扣款不成功和单边扣费问题对企业和乘客都存在一定影响。在对终端网络实时传输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使用“异步预授权+ODA”模式能有效降低单边账和扣款失败问题,提高银联IC卡在城市轨道交通支付过闸时便利度和改善乘客体验。  相似文献   

16.
基于Redis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利用分布式服务节点的弹性伸缩机制、数据一致性及分布式事务等特性,研究适用于常用联系人数据的存储和查询为目标的技术选型方案,解决业务数据同步过程中出现偏差、分布式集群运维压力较大、服务扩展性、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较差等问题。通过一系列充分全面的测试场景对新架构的整体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进行验证,进一步论证了在大并发访问下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杭州地铁换乘站凤起路与火车东站站点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客流拥堵情况,设计现场观测布点方案,通过对闸口、换乘通道、扶梯口等节点处乘客行为特征关键数据的现场视频采集和观测统计,定量地给出地铁凤起路换乘站点的安全隐患:约19%低头看手机的乘客会降低客流速度,并会造成拥堵或诱发潜在安全风险;仅16.4%的乘客自愿走扶梯,大量乘客选择乘扶梯,导致从1号线换乘2号线的站厅扶梯处客流大量拥挤。地铁站内一些空间位置设置不合理的附属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客流交会,在客流高峰期会加剧站台客流堵塞程度。基于地铁站内客流路径及拥堵区域分布,挖掘出潜在的建筑结构、设备、导向标识等疏散障碍和安全隐患节点,并提出相应的疏解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能够为杭州地铁安全运营优化升级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8.
准确预测大型客运站发送客流量,是铁路依据旅客出行需求制订开行方案、编制运行图和完成客流输送任务的重要基础。简要介绍支持向量回归的概念和原理;以汉口车站2017年1月—12月日实际发送客流量作为样本数据集,分析大型铁路客运车站客流特点,即年度客流呈现明显周期波动性、长周期内因多次节假日出现客流大幅激增;将样本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对剔除节假日前后的客流量进行预测,预测误差对比表明:排除节假日突发大客流的影响后,由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车站日常发送客流量的预测精度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地铁已成为大型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成为地铁运营的热点问题。文章在现有的车门与屏蔽门之间人工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空间异物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车尾处灯带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判断车门与屏蔽门间是否存在异物,进而辅助司机进行开车前的安全检查,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实地采集视频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空隙中异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广大乘客对运营服务水平的迫切需求。分析宁波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手机移动支付的基本条件,即:手机终端内置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AFC系统能够识别处理IC卡数据及清分中心系统与手机之间的数据处理,重点介绍SWP-SIM技术实现方式、AFC系统读卡器选型、交易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和基于金融标准的相关业务数据结构整体规划等工程实施关键技术及重难点,描述轨道交通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基本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