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死后肌肉切创创壁纤维蛋白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肌肉组织切创创壁纤维蛋白网的形成和形态,发现生前和死后8小时内的切创壁,均有纤维蛋白网形成,两者形态无显著差异。死后16小时,切创创壁无纤维蛋白网形成。  相似文献   

2.
应用PAP法检测成人皮肤切创纤维连接蛋白推断损伤时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AP法,对15例成人腹部不同时间组(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进行研究,观察Fn的分布、含量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同时作H.E和Masson三色染色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创伤即刻,创壁仅有少量Fn阳性颗粒;15分钟后,创壁表面Fn含量增多,呈薄层、断续的细条状;以后,随着时间延长,创壁表面Fn含量逐渐增多,呈连续细带状;至2小时,创伤局部Fn含量明显增多,创壁表面Fn是较宽带状,创壁内Fn亦增多,并是浓度梯度改变。PAP法检测Fn,可为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推断早期损伤时间,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 法对人体腹部4小时以内切创缘 FN 进行染色观察,发现在切创早期创缘 FN 随着时间延长就有明显变化。为法医鉴定早期切创时间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还发现鼠和人腹部切创经过时间虽相同,但创缘 FN 染色强度却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30只家兔实验性切创在伤后1至12小时创壁的酶组织化学反应。LDH,SDH,NADH,α-GPDH 四种酶反应阳性。创壁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部分是局部原来的纤维细胞物质代谢升高,部分是由于急性炎细胞在伤区积聚。作者认为伤后1小时创壁酶反应阳性有助于确定生前伤,并推荐用 PTAH 染色确诊早期创面的微量纤维素性渗出。  相似文献   

5.
水中尸体损伤鉴定是法医损伤鉴定中的一个难题。水中尸体上的损伤由于受到水的浸泡和腐败作用,致使创壁受到影响,常规组织学检查和一些生化、生物测定所获得的结果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信性。七十年代以来,国外有学者报告了应用 SEM观察生前、死后皮肤切创创壁纤维蛋白的情况,借以推断生前伤和死后伤。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化(PAP)方法,检测大鼠皮肤损伤区的FN,发现在生前创伤后15min,创壁FN即呈明确阳性;随着伤后经历时间的延长,创壁FN逐渐增多,并滑创壁呈条带状沉积;而在死后5min的创伤,创壁FN则呈阴性。本文为区别生前与死后皮肤创伤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扫描电镜,对11例生前枪弹创和12例死后不同时间形成的枪弹创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生前枪弹创有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凝块,纤维蛋白网形成,死后10min内的枪弹创亦有少许散在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形成,很少见纤维蛋白网。死后25min的标本仍可见稀疏的红细胞,但无纤维蛋白形成。作者认为在扫描电镜下诊断生前枪弹创,需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枪弹创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PAP染色法,对57例人体枪弹创标本的纤维蛋白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生前枪弹创均有纤维蛋白形成祖创缘邻近皮肤组织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管内充盈的红细胞膜上亦呈棕色阳性染色;死后30min内形成的枪弹创均有纤维蛋白形成;死后37min后形成的枪弹创无纤维蛋白形成,说明死后30min,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仍存在。作者认为,仅根据损伤局部有纤维蛋白形成即判断为生前伤是不恰当的,尚应结合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损伤类型以及其它生活反应综合评定,不宜单凭纤维蛋白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细胞自噬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这些变化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blot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在不同时间Beclin-1、LC-3、IL-1α、IL-1β、MCP-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皮肤切创后早期IL-1α、IL-1β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12小时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的趋势;MCP-1的表达在损伤后6h开始升高,48h达到最高值,72h有所下降,而Beclin-1、LC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组织损伤后6h开始升高,24h到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结论小鼠皮肤组织切创后细胞自噬的启动及自噬的最高值明显晚于炎性细胞因子的启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最高值,实验发现当细胞自噬水平达到最高时,炎症因子的水平则开始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切创组织中炎症因子释放的增多激活了细胞的自噬,而当自噬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又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自噬与炎症因子的表达随着小鼠皮肤创面损伤后不同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为组织损伤后损伤的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切创方向和顺序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切创是常见的锐器损伤。正确地判定切割的方向及顺序,对确定案件的性质非常重要。从创缘的错角、创底的逐渐加深、创的末端皮下囊腔、创壁末端处组织间桥等细微特征,及创缘缺损与合拢程度,判定切创的方向和形成顺序,一般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判定切创形成方向的根据1.创缘错角活体皮肤有一定弹性和松驰度。切割时,在凶器摩擦力的牵引下,可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切创创缘C-反应蛋白含量及分布的变化,探讨它们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通过检测损伤组织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及分布可推断伤后30分钟至5小时内的损伤时间,并证明C-反应蛋白可由肝细胞合成,组织损伤可诱发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2.
体外培养FB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应用培养人胎肺成纤维细胞 (FBs)损伤模型 ,体外研究创缘FBs合成细胞型纤维连接蛋白 (cellu larfibronectins,cFn)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损伤使处于静息状态的融合FBs成为具有运动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活跃细胞。应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创缘FBs内cFn的含量变化。伤后 1h ,可以检测到cFn有变化 ,且在伤后 6h内 ,cFn逐渐增多 ,其变化与损伤时间呈正相关。这对今后应用cFn与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为法医学损伤时间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损伤皮肤中白三烯B_4含量测定与损伤时间推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作者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快速检测大鼠皮肤切创创缘组织中白三烯B_4含量。结果发现,生前各损伤时间组创缘中白三烯B_4含量明显升高,且在1小时内与损伤时间有一定线性关系;死后损伤标本未见白三烯B_4含量升高。由此表明白三烯B_4含量测定,对推断生前1小时内的损伤时间有重要价值。高压液相色谱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损伤组织中的白三烯B_4。  相似文献   

14.
Xue AM  Zhao ZQ  Shen YW 《法医学杂志》2003,19(3):140-142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可变剪接片段EDA、EDB在人体皮肤切创的表达情况,并摸索EDA、EDBmRNA在离体皮肤上最长检出时限,以期为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实用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DIG标记的反意R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人体皮肤在损伤早期(从30min开始)FNEDA、EDB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人体皮肤无EDA、EDBmRNA表达;在损伤早期(≤3h)FNEDA、EDB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EDA、EDBmRNA主要出现在表皮基底层细胞;EDA、EDBmRNA在标本离体后4h就不能检测到。结论FNEDA、EDB可作为早期损伤时间推断的较理想的参考指标,但原位杂交的检测方法不适用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机械性损伤皮肤创缘EGFR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1例人体尸检材料及40只SD大白鼠不同损伤时间组标本进行组织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酶标染色,结果发现:生前不同方式损伤类型,EGFR阳性染色率在不同损伤时间表达不同。刀伤、枪伤EGFR阳性染色率为70.0%-80.0%,而挫伤和索沟皮损的EGFR阳性染色率较低,仅为4.0%-10.0%左右。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损伤5分钟至30分钟;EDFR阳性率较低,仅为400%,从0.5小时至2小时、阳性染色率明显提高,为60.0%~100.0%,我们实验还发现,EGFR在人体和动物死后伤均为阴性染色。故此,可用其作为法医生前和死后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损伤时间大鼠皮肤切创 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NG  Zhao ZQ  Gu YJ  Chen YJ  Yan ZK  Liao YP 《法医学杂志》2001,17(4):196-197
目的研究皮肤切创在伤后不同时间段 Fos的表达 . 方法在大鼠皮肤切创模型石蜡切片上进行 Fos免疫组化染色 . 结果伤后 10min, 表达量开始增高 , 伤后 3h达高峰 , 以后又逐渐降低 , 至损伤 1d后 , 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 . 结论 Fos为皮肤伤后的敏感指标 , 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价 .  相似文献   

17.
HSP70,NF应用于脑挫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ang H  Rao G  Zhu S  Qin Q 《法医学杂志》2000,16(3):132-134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ABC法 ) ,检测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神经丝蛋白(NF)的染色变化。结果发现NF和HSP70在脑挫伤后30min便可检测到 ,而且仅出现在脑挫伤灶周围 ,12~24h后逐渐消失 ,故此两项指标既可作为早期脑挫伤时间推断的依据 ,同时也可作为判断脑挫伤灶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挫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