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社会性别理论是研究家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一个重要角度,它对家庭暴力的产生给与了一定的解释,并在救助、防治、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用。同时,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家庭暴力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绝对化,仅强调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控制;它可以解释部分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但该理论的忠实拥护者过于强调其作用,忽略了其他如个体、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正因为定义和解释的狭隘,在应对家庭暴力上,社会性别理论的方式也显得可操作性不足。  相似文献   

2.
中国重视家庭价值的传统既是官方也是民间能够迅速接受国外反家庭暴力法律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国建构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因素。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反家庭暴力的制度建设与国外建立在社会性别和人权之上的反家庭暴力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现行法律中表现为容易在家庭与个人之间抹煞个体利益。因此,在尊重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消除社会中“支配妇女和儿童”的权力机制,实现个体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平等,将是长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有助于我们分析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遭遇的执法困境,推动警察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建设,从而探讨警察干预家庭暴力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力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国内外都存在着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现象。从表象上看,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存在着身体力量较小、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少、"男性气质"不够突出等特点。但透过表象,这些特质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父权制社会的刻板印象,是男女不平等、性别关系不和谐的反映。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社会习得及现行法律有效救济机制的缺乏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通过设立专门针对男性的庇护所、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专项立法,并通过在多元、多机构社会干预中对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问题的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从而构造男女平权的性别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论家庭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家庭暴力的成因和表现形式依各国的文化传统、习俗、社会经济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要有效地遏止家庭暴力,必须在完善现有法律规定的同时,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反家庭暴力公众运动,转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对它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伴随物质文化发展形成的力量崇拜是家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社会文化研究发现的地位认同是家庭暴力产生的深层根源,通过主观文化剖析展示的角色定位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内在推动,三者相互影响,互相建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专用于妇女的习俗称谓是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的命名,集中显现了妇女的家庭身份,表明了历史上妇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性别身份:"闺女"——父系家族的"他者"、娘家的"一门亲戚";"媳妇"——丈夫的"家室"、外来的"自家人";"婆婆"——娶了儿媳的妇女、夫家的"代言人"。习俗性别称谓产生于稳定的传统农业时代,根植于封闭的父系家族社会,是以男性为本位的父权家族制度和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身份的构建,它消除了妇女独立的人格身份,使她们难以摆脱既定的性别命运。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复杂和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所具有的普遍性、隐蔽性、逆变性、举证难、处理难等特征,决定了消除家庭暴力,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特别关注”战略,将性别问题纳入决策主流;创设以政府为主导、多机构参与的反家庭暴力综合机制;深化“女性素质工程”,努力提高妇女自身的素质;加快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进程,为规制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口述材料发现,农村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会从家庭成员、亲属和非亲属中寻求社会支持.但是她们往往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解决这一问题须从法律、宣传、制度及人员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要从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关键是要把家庭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了解产生家庭暴力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原因并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其中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因素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也是根治家庭暴力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根据我们在贵州苗族地区所收集的口述故事书写而成.从1999到2004年,我们采用口述见证方法(oral testimony)作为我们社区发展的一种策略,尝试从苗族妇女的生命故事中,理解她们面对的困难与需要,从而让我们更能够与她们一起推动社区发展的项目和计划.我们推动口述故事项目背后,还有女性主义的关怀,希望这些偏远山区的边缘妇女能够通过口述故事发声,让我们能够聆听她们被隐没的需要,理解在家庭和社区中各种形塑她们生命历程的社会力量.在这研究中,我们特别发现中年妇女生命中面对的苦难大多与家庭相关,她们不断述说家庭的负担、家庭冲突、家庭暴力、丈夫酗酒等的问题.阅读她们的生命故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家庭暴力是她们主要面对的苦难之一,而这苦难是当地妇女的集体经验,是性别性和制度性的.在这文章中,我们特别希望指出,当地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并非是单一性的,而是父权制度、农村贫困、传统文化习惯等交织在一起,形塑了她们生命的遭遇和苦难.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庭暴力中,妇女是主要的受害者,孩子也成了牺牲品。除传统的家庭暴力外,还发现了“冷暴力”这样的新形式。家庭暴力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应是国家立法,使打击家庭暴力有法可依;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生存技能;成立社会救助机构,救助受害于家庭暴力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3.
白方宏 《工会论坛》2007,13(4):31-31
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实现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平等,协调好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和其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家庭的主要设想: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基本前提,要促进夫妻和睦。家庭学习教育是和谐家庭的关键,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暴力是家庭和谐的最大障碍,必须遏制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的现实困境及其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生活是文化的生活,两性之间最深层次的关系是文化交往关系.不同的历史时代构建了不同的性别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男权文化传统的延续及其心理影响,女性文化自我认同的误区,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欠缺,性别社会化及大众传媒的误导,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观的局限,政策机制与市场选择的冲突等现状,潜在或显在地影响着两性关系的现状.因此,建构两性平等的和谐性别文化,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和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两性间的文化沟通与理解,是女性解放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建设使命.  相似文献   

15.
试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多发生在“四低”家庭,手段残忍,知识分子家庭施暴比例增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直接严重地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社会的基本细胞,影响社会的基本稳定,破坏社会和谐。根据家庭暴力的复杂性采取积极的防治对策,应努力提升公民的自身修养与素质,建立起有效消除家庭暴力的防御机制,建立健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及解决家庭暴力的组织机构与基本的社会救助联动系统,从而使社会最基本细胞的健康得以有效地维护,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家庭暴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危害性、与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有联系的特点、其产生有历史、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公安机关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面向社会开展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防范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合力和网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都存在着许多碰撞,因此,整合、建构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就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两性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家庭暴力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立法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家庭暴力治理方面,我国的立法和社会工作均存在缺陷.要治理家庭暴力,作为反家庭暴力工作前提和基础的立法工作必须率先做出反应;同时,我们应组织社会各个部门的力量,建立跨部门的反家庭暴力委员会,并积极强化司法介入.  相似文献   

19.
反家庭暴力对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家庭暴力的防治 ,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工程” ,加强反家庭暴力的法治观念教育 ,提高国民对家庭暴力的认识 ,维护正确的家庭观念 ,并将其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只有立法、社会救助与普法相结合 ,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与消除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国家和政府应该有性别视角的文化自觉,能够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加强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引导全社会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为社会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