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结合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微观公司定价机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多样化的发展,并对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政策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最新的理论从相对工资、后顾性行为、不完全要素市场、粘性信息、不完全理性预期以及适应性学习等角度出发,不断充实了价格粘性、通胀惯性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问题的讨论,利用拓展后的卡尔曼滤波解决了状态空间模型的非线性问题,并以此对中国开放条件下的变系数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密,近年来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结构性的;中国的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速自2011年以来同步放缓,但实际增速始终低于潜在增速;危机过后通胀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总需求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对于通胀预期的引导更是成功避免了中国通缩的发生;国际价格波动对于中国内部通胀的影响有限。因此,处理好"稳通胀"与"保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于通胀预期的引导是货币当局进行相应宏观调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与现实情况出现过较大差异,但通过不断的理论修正,该曲线总体上较好地反映了就业率、通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取舍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过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再度失灵。这次失灵一方面为就业和通胀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带来新挑战,另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预期是影响实际通胀的重要变量,也是货币政策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在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框架下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利用贝叶斯Gibbs抽样算法估计我国2001—2013年的季度预期通胀率,进一步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季度预期通胀率的适应性特征强于理性特征;适应性预期冲击在短期对实际通胀会产生较大影响,但累积效应在大约9个季度之后消失;理性预期冲击对实际通胀的正向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并最终将实际通胀推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货币政策应从降低适应性通胀惯性和管理理性通胀预期两个方面来调控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20年里,资产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同时,资产价格的波动也给货币政策规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货膨胀指标是否应扩展以反映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价格水平的变化?资产价格波动能够预测未来的通胀吗?在通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规则应该对资产价格的波动作出反应吗?本文就上述问题对国外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本文建立了修正的新凯恩斯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门限值以区分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同时在修正的新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来检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有效的;金融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在保持低通胀水平下带来了经济的增长;金融危机发生后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经济的衰退,但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带来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2008年末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伴随着经济快速回暖的同时,通胀压力也逐渐增大,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逐渐减弱。本文通过建立不同期限利率同货币冲击、产出和预期通胀的VEC模型发现:货币冲击导致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的持续上升,实际通胀在货币刺激后的4—5个季度形成高峰;经济复苏同样在货币冲击的4—5个季度后达到顶点,此后,政策对产出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通胀水平将在此后维持高位运行。实证研究结果同实际的经济数据走势基本吻合,较为真实地评估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全球潜在的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为评估我国当前及未来的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1978~2004年间的我国非加速通胀率。研究发现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间存在并不显著的菲利普斯曲线。协整检验表明失业率与通胀率具有协整关系。传统计量方法表明我国的NAIRU在3.4%左右。同时对TV-NAIRU序列的HP滤波检验与Gordon模型分析表明我国NAIRU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得到人口特征与劳动生产率角度的解释。此外,两种模型的结果均表明目前我国实际失业率低于NAIRU,经济形势存在通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惯性内生于通货膨胀动态演进系统中,并会制约外生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导致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成本增大。纯前瞻性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不包含内在的通货膨胀惯性,无法用来描述和解释通货膨胀惯性问题。构建包含通货膨胀粘性假设的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采用1996—2013年的季度数据来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惯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较高的通货膨胀惯性意味着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较高的反通货膨胀成本,中央银行应该赋予控制通货膨胀目标更高的权重,并将市场型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最优改进C-P概率法测度中国的通胀预期,发现我国居民预期能够较好地利用部分通胀信息且具有一定的无偏性,性质类型应为有限的亚理性预期。中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受到实际通胀率惯性和预期通胀率自身变动的双重影响。从短期动态调整来看,居民具有信息"短记忆"的特点,即仅对滞后近几期的信息才有记忆和影响;从长期动态调整来看,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率的标准差冲击,对二者的影响互为正向且持续长度、冲击作用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说明我国通胀率自身具有惯性与波动性,居民的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互为因果,并具有自我实现、逐步衰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一致性的视角,以金融危机后日本货币政策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央行采取具有时间一致性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管理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及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日本央行通过具有一致性的货币政策管理预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基础货币扩张和汇率贬值提高了远期利率水平,反映了公众通胀预期的上升;日元贬值改善了公众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但基础货币扩张和低利率政策对改善未来预期的效果有限。结合日本货币政策操作的特征,本文作者认为:一致性货币政策改善公众预期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政策工具以往的效果以及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等多种政策工具的合理配合有利于提高预期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仅2009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就高达7.37万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攀升,通胀预期日趋明显。在此情形下,评估当前货币政策对于市场利率的短期和长期的效果极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货币冲击能够降低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且利率的期限越短,受货币冲击的影响越显著:预期通胀对于不同期限的影响冲击为正,且利率期限越长,利率受预期通胀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3.
张明 《大众商务》2011,(7):46-46
全球经济仍然处于新兴发展国家通胀压力巨大,紧缩措施依然持续;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回升,但依然缓慢且不稳定,失业率正逐步改善,但仍处高位。欧洲由于通胀且债务巨大已出现端倪,将倾向于缩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货币政策预期引导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建立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引导预期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公众产出和通胀预期对货币政策变动是敏感的,其中通胀预期对货币数量的敏感度大于利率;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对公众预期做出了反应,具有前瞻性.因此,现阶段应当完善基于存款准备金率平滑的货币数量动态微调政策为主,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平滑和公告操作相搭配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每5年就要出现一次较大的经济波动;而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通胀“瓶颈”和最近一次始于2003年并正在持续中的投资过热倾向,如何走出隐藏其后的经济发展结构失衡阴影,如何使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速、合理、稳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调整国家宏观政策、完善汇率和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框架,分析和比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数量型货币政策下,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其调控产出和通胀的能力;价格型货币政策下,利率市场化没有提高其调控产出波动的能力,但是却较大幅度提高了其调控通胀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从调控作用时间和影响程度来看,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人民银行居民储户问卷调查时间序列数据,测度出通胀预期水平.通过建立协整模型,研究通胀预期和通胀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发现,通胀预期与通胀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物价上涨预期会在短期内推动物价上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管理通胀预期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出现了非线性特征,并且在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运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对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常规性货币供给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较强,而非常规货币供给冲击对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较强.这一研究结论为更深入地认识货币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为货币当局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与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限制碳排放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内容。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的方法,测算了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国出口碳排放的变化。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有节能减排效用,规模效应促使中国出口碳排放显著降低,结构效应对出口碳也有改善作用。敏感性分析也表明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低碳转型。文章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入新一轮价格波动周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货币数量、自然灾害、国际市场等因素的短期作用,也有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其中,货币因素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国内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现实,在全面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工作的同时,货币政策应努力实现向"稳健"方向的真正转型。长期来看,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保护机制,才能确保充裕供应、从根本上预防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