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毛巨勇 《中国安防》2011,(12):61-65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最初的几十家产品和系统供应商到现在上百家覆盖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掌形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步态识别甚至DNA识别等技术的生物企业。目前生物识别在应用上已初具规模,并且由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用户需求,生物识别技术一直是安防市场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时近年终,本文将对2011年生物识别市场的发展现情况与趋势作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大型动物肉类食品的安全性,在研究肉类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将大型动物的虹膜识别技术引入食品供应链管理中,构建基于虹膜识别的大型动物肉类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达到肉类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及出现安全问题后的个体溯源的目的。借鉴人眼虹膜识别的相关技术,以牛眼为例对大型动物虹膜识别的相关算法和虹膜定位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运用改进的Sobel算子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引入二次B样条曲线算法实现了牛眼虹膜的精确定位;分析牛虹膜纹理特征的分布特点,实现了虹膜特征区域的提取及归一化处理。研究成果对大型动物的虹膜识别研究和肉类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虹膜识别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肉类食品溯源准确性的目的,首先提出肉类食品溯源体系的3个基本要素,认为:动物个体识别是肉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采用虹膜识别作为大型动物个体识别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其他动物识别系统中的欺骗以及设备功能异常现象等问题。以奶牛为例,讨论人眼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大型动物识别在图像采集、虹膜定位、特征提取3方面存在的技术难点;给出了实现动物虹膜识别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了基于虹膜识别的肉食品可追溯系统。通过详细功能划分和流程设计,为虹膜技术在肉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虹膜识别是最具潜力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之一,具有识别率高、非接触、防欺骗性好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虹膜识别的特征、原理及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虹膜识别技术在监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5.
虹膜识别是最具潜力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之一,具有识别率高、非接触、防欺骗性好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虹膜识别的特征、原理及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虹膜识别技术在监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6.
1 概述 基于虹膜的身份识别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1885年,ALPHONSE BERTILLON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思路应用在巴黎的刑事监狱中,当时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脚的长度、虹膜等。受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虹膜识别主要依据颜色和形状信息,而且信息通过人的观察获取。1987年,眼科专家ARAN SAFIR和LEONARD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安防》2012,(5):104
近期,世界领先的虹膜特征识别技术提供商虹膜识别系统公司(原来的LG电子公司虹膜技术部)与安全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全球公司宣布,其合作新推出的IrisAccess平台iCAM7000可以在近场通信(NFC)中使用,并能够支持黑莓智能手机。据了解,去年在美国奥兰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识别系统的准确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性能和不足,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为主的国外政府机构和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行了多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评测,涵盖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识别率相当高的技术,吸引了世界多家知名企业、院校和个人参加。本文将全面介绍美国NIST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评测项目,以供科研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洋 《中国安防》2014,(7):91-95
近年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识别系统的准确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性能和不足,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为主的国外政府机构和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行了多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评测,涵盖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识别率相当高的技术,吸引了世界多家知名企业、院校和个人参加。本文将全面介绍美国NIST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评测项目,以供科研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林丹 《安防科技》2003,(1):28-30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识别技术,在很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像识别技术等。其中面像识别技术在许多方面的优点是其它识别技术所无法媲美的,现就其原理及特点做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虹膜识别的发展历史 虹膜识别起源于国外,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人们开始设想用虹膜来识别身份,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虹膜识别技术才成为现实,其发展历史见表1.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机构,如对于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国外主要包括英国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Bath University,韩国的Yonsei University 和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美国的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西班牙的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Madrid,法国的Institut National des Télécommunications,加拿大约克大学等.目前掌握虹膜识别核心算法的国外企业主要有美国的Iridian、Iritech,韩国的Jiris公司等.其中Iridian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虹膜识别技术和产品提供商,目前已在美国本土、加拿大、欧洲、非洲、亚太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发展了很多销售代理商.  相似文献   

12.
李伟 《中国安防》2012,(10):43-46
虹膜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指纹识别、静脉识别、掌型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都是通过人体的不同生物特征来区别每个人,实现人员的验证和对比。提高各种场所的安全性。监狱做为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我们力图通过对每个识别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分析来寻找真正符合司法领域应用的生物识别产品。  相似文献   

13.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身份识别技术。针对目前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重点介绍了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对生物特征识别过程中的传感器、特征提取、模板存储和特征匹配等共性关键技术予以扼要分析;简明地阐述了生物识别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状况;最后提出了生物识别技术在监狱安全防范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虹膜识别技术是新兴的人体生物特征认证技术,是各种生物认证技术中最精确、最友善的.虹膜识别技术以其高精确度、非侵犯性等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博 《中国安防》2012,(10):33-36
本文通过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应用及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等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生物识别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和特点,并对生物识别技术在司法应用中的现存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促进生物识别技术在司法领域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虹膜图像的采集作为虹膜识别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虹膜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交互的虹膜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微控制器对红外辅助光源和超声波测距模块进行控制,利用蜂鸣器对用户使用距离进行提示。实验表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够采集到符合虹膜识别算法要求的清晰虹膜图像。  相似文献   

17.
虹膜图像的采集作为虹膜识别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虹膜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交互的虹膜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微控制器对红外辅助光源和超声波测距模块进行控制,利用蜂鸣器对用户使用距离进行提示。实验表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够采集到符合虹膜识别算法要求的清晰虹膜图像。  相似文献   

18.
防止疲劳驾驶以主观监测和客观检测为主,但其在可靠性、成本、检测方法上存在不足,为此,设计了一套基于DSP虹膜识别防止疲劳驾驶报警系统。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遵循实时性、准确性、简洁性及经济性的设计原则,以虹膜识别算法为依据,DSP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开发,该报警系统可在不干扰驾驶员的情况下,识别驾驶员身份,记录驾驶时间,识别疲劳驾驶并报警。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结构简单,实现了模块化。虹膜识别模块、计时模块基本满足了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六七年来,随着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掌纹识别、指静脉识别等)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似乎指纹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风头已经过去了。尤其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AI加持下的突飞猛进,国内市场已经有人断言:指纹识别过时了。  相似文献   

20.
张进 《中国安防》2008,(5):51-55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收集起来并加以处理,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的技术的统称.生物识别技术利用的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如指纹、掌纹、虹膜、面像、DNA等;一类是行为特征,后天形成的,如步态、笔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