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9年1月抚远定置刺网捕获的319尾江鳕(Lota lota)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捕获江鳕样本体长范围为162~536 mm,研究江鳕的食物组成及其随体长和性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抚远江段江鳕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属于肉食性鱼类;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甲壳类是江鳕最重要的食物类群(IRI=8 301.79),其次是鱼类(IRI=7 059.39),水生昆虫最低(IRI=3.56)。江鳕的食物组成未随着体长的增加出现明显的食性转换,但在食物的质量百分比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的质量百分比逐渐增加,甲壳类逐渐减少。江鳕不同体长组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的食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2022年10—11月用网目2~8 cm的流刺网和网目0.9~3.5 cm的定置刺网在黑龙江抚远和呼玛江段采集到138尾黑斑狗鱼,鉴定和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及胃含物种类与重量,研究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黑斑狗鱼的饵料生物共有27种(包含未鉴定种),分为5个类群:鱼类、两栖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其他饵料,其中鱼类为黑斑狗鱼最主要的食物类群,数量在食物中占90.17%,然后依次为两栖类、水生昆虫和甲壳类。食物类群随着黑斑狗鱼的体长增加存在不显著的差异。体长350~450 mm组黑斑狗鱼主要摄食幼鱼;体长450~550 mm之间时开始摄食的饵料鱼个体增大,还摄食两栖类和少量水生昆虫;550~650 mm体长组的黑斑狗鱼则全部以鱼类为食。不同空间的黑斑狗鱼食物组成无明显差异。平均饱满指数和空胃率结果显示,黑斑狗鱼的摄食强度随着其体长的增长显著变化,摄食的高峰期在450~550 mm体长组之间,摄食强度无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松花江哈尔滨段宾县石场和鸟河乡两个采样点水域野生花(Hemibarbus macul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条纹似白鮈(Paraleucogobio strigatus)等三种鮈亚科鱼类消化道食物的组成,研究了这三种鱼类在河流生境下食性类型、营养级,探讨其在特定生态系统中饵料基础及鱼类间食物关系。结果表明,花属杂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86;麦穗鱼为杂食性,其食物组成为小鱼、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07级。条纹似白鮈属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营养级为2.53。  相似文献   

4.
东海和黄海南部细条天竺鲷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营养级及其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细条天竺鲷最主要的食物种类,它们的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37.46,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7.90和21.98,个数百分比分别为27.80和12.80。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及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细条天竺鲷的总空胃率14.01%,胃饱满系数最高76.69‰,平均11.26‰。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夏秋冬逐次提高。不同体长组的多样性指数以41~50 mm体长组最高,然后逐次降低;均匀度则呈现出先随个体的生长而降低,至体长61~70 mm后趋于稳定的状况。细条天竺鲷的营养级3.39级,春夏秋冬分别为3.31、3.59、3.39和3.33级。研究表明,细条天竺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游泳动物;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食物优势度集中;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越鳠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样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云南元江。结果表明:越鳠的食物由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等15类组成,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的出现率分别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别为40.0%和46.9%,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为越鳠的主要食物。随着体长增加,食物类别减少,摄食强度降低;水生昆虫幼虫的出现率降低,成虫出现率增加;体长160 mm以上个体胃中出现陆生昆虫且其出现率持续上升。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越鳠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  相似文献   

6.
卞伟 《科学养鱼》1996,(11):12-13
大鲵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二)(四)食性从自然界捕捉的大鲵食性分析表明:幼鲵阶段是以浮游动物及小型水生昆虫为主。成绍在不同的环境其食物结构不同,一般主要食物为蟹、鱼类、蛙类、蛇类、水鸟、水老鼠、虾、水蜈蚣等,胃中还有小石块,杂草、植物渣。它具有特殊的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 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 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 水生植物等 8 个类群,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 42.41%), 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 夏、秋季较低; 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 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 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 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 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 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黑棘鲷体长越长, 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 摄食强度也越大, 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水产学报》2010,34(2):227-235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 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营养级及其随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发光鲷摄取的食物种类有72种,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其主要食物种类,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发光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发光鲷的总空胃率11.63%,胃饱满系数最高118.53‰,平均13.55‰。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发光鲷的营养级3.48级,春、夏、秋、冬4季依次为3.44、3.47、3.53和3.46级;≤50 mm、5160 mm、6160 mm、6170mm、7170mm、7180 mm和>80 mm 5个体长组依次为3.42、3.46、3.45、3.47和3.60级。研究表明,发光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在体长80 mm以前,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游泳动物。体长大于80 mm后,转向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虾/鱼)食性。  相似文献   

10.
大西洋西部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8月-2005年3月在大西洋西部延绳钓作业捕获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乌鲂、帆蜥鱼等13种饵料类群,其中沙丁鱼为主要饵料。平均饱满指数和空胃率都有明显的月份变化。食物组成也有明显的月份变化,沙丁鱼是大眼金枪鱼的各月份主要饵料鱼种(平均为55.77%),其次是鱿鱼。当体长小于100 cm时,随着体长增加,空胃率呈下降趋势;当体长大于100 cm时,随着体长的增加,空胃率变化不大。当体长小于140 cm时,平均饱满指数变化较大,当体长大于140 cm时,平均饱满指数变化相对较小。各体长组大眼金枪鱼胃含物中沙丁鱼重量百分比基本上都在50%以上。饵料生物的生态位宽度没有明显的月份变化趋势,各月份的生态位宽度基本上维持在1.6左右。体长组80~90 cm时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当体长在90~160 cm之间时,生态位宽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当体长大于160 cm时,随着体长的增加,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图6表4参22 关键词:大西洋西部;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叉长;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81~1987连续七年野外调查采捕的1,800余尾江鳕群体标本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别鉴定分析出——该水域江鳕的性状变异没达到亚种分化的程度,仍属“江鳕指名亚种”Lota Lota Lota(Linné)。种群的年龄组成是0~+~6~+龄。耳石半径与体长的关系式为:L=0.9542+166.8599R。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3.6262~(-0.3)L~(3.2175)。3~+~4龄性腺成熟产卵。个体怀卵量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公式分别为:(?)=15.5778L~(2·7299)和(?)=4145.536+596.7289W。0~+~1~+龄幼鱼以石蝇稚虫为主的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为食,2龄为食性转变时期,2~+龄以上主食別种小型鱼类。生殖洄游上溯摄食不停,仅产卵时短暂停食,产毕即开食,降河回湖后为其摄食言肥旺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策略,探究其在摄食形态学上的适应性,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东方欧鳊生物学基础资料,为其人工增养殖提供技术支持。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三层流刺网、定置刺网和围网,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下游分季节连续采集东方欧鳊样本152尾。通过对鱼类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分别对东方欧鳊的摄食强度以及食物组成和摄食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2尾东方欧鳊样品的空肠率为30.92%。根据数量百分比分析,藻类在东方欧鳊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99.82%),其中硅藻门的比例最高(73.09%);通过重量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以及优势度指数指标分析,在每年的5-6月,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体,以摇蚊幼虫为主,藻类在食物组成中的比重极小;Amundsen图示法表明,此时东方欧鳊为偏动物食性的广食性鱼类,且不同个体间食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东方欧鳊的摄食消化器官形态与其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经度和水深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和钩虾(Gammarus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摄食习性和营养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期间对南海北部湾拖网渔获物中二长棘犁齿鲷采样所得的生物学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相关数据,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营养级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二长棘犁齿鲷在北部湾海域广泛摄食,包括中上层鱼类、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鉴定到种的饵料生物有23种,以鱼类为主要饵料生物,占79.74%,主要有麦氏犀鳕、康氏小公鱼、粗纹鲾等,其中麦氏犀鳕所占比例最大,每月均有出现,为58.38%;甲壳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0.86%、6.97%;根据IRI%分析可知,体长在30~59 mm时主要以小型饵料生物浮游动物为食,而60 mm及以上个体则主要以大型饵料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有食性转换现象;饱满指数(RI)有显著的体长变化(P0.05),随性腺发育变化也较明显(P0.05);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的范围为12.009×10-3~16.007×10-3,营养级随体长和月份的变化均不显著,根据饵料质量百分比及δ15N估算得出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营养级平均值分别为3.1和3.7。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17.
金洪宇  李雷  张泽鹏  马波 《水产学杂志》2023,(6):109-117+126
于2021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倭肯河流域(北纬45°46’49"~46°23’41",东经129°34’32"~131°30’51")设10个调查点,采用三层流刺网(中上层鱼类)和地笼(底层鱼类)相结合的采捕方法,调查了鱼类生物资源,以鱼类为指示物种,选取丰富度指数(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3)、均匀度指数(M4)、杂食性鱼类种类数百分比(M14)、产粘性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25)及特殊产卵方式鱼类数量百分比(M29)等6个指标构建了倭肯河流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在倭肯河流域采集鱼类28种,隶属于4目6科20属,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鲇(Silurus aso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为优势种。倭肯河流域上游江段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中、下游江段。河流状况处于“健康”(F-IBI≥3.45)的位点为40%;处于“亚健康”(3.45...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食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内含物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Coilia nasus)食物组成及其食性转变。基于胃内含物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刀鲚食物重量百分比(W%)在小个体(<99 mm)、中等个体(100~150 mm)和大个体(>150 mm)间两两差异显著;出现率(F%)和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大个体与其他 2 个体长组差异显著,后两者无显著差异;数量百分比(N%)各体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以上 4 种指数综合显示,小个体和大个体刀鲚分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虾鱼类,中等大小个体刀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F%、N%和 IRI%占优势)和鱼类(W%占优势);碳氮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亦表明,虾类和鱼类对大个体刀鲚有较大的食物贡献率。刀鲚的δ15N 随体长线性增加,δ13C 与体长呈二次多项函数关系,大个体的δ15N[(15.18±0.79)‰]和营养级(TL: 3.63±0.23)显著高于中等个体的δ15N[(13.87±0.68)‰]和 TL (3.26±0.20)(P<0.01),δ13C 差异不显著(P>0.05)。胃内含物法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刀鲚在生长发育中发生了食性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水层和底层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推测其作为优势种对该水库底层和水层食物网的营养耦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7月,在分析消化道内含物的基础上对长江江津段宜昌鳅舵的食性作了研究。蚊科幼虫出现频率最高(82.22%),其次是淡水壳菜(73.33%);淡水壳菜的重量百分比最高(75.92%),其次是水生昆虫(9.65%)。说明宜昌鳅能以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肠长指数(0.75~0.90)表明了其肉食性特征,肠道充塞度多为2级或3级。体重(W,g)和体长(L,cm)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W=0.0143L^3.0061,R^2=0.84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