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四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 。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 De Haan),由于它体形与斑节对虾较相似,故在雷州半岛西部沿海的渔农群众常误称为斑节对虾。本种分布于我国南海、北部湾,资源较丰富,尤以雷州半岛西部的产量最多,主要栖息水深为20—50米、底质为泥沙或沙泥的海区。性情温和、感觉迟钝,群体分散。产卵期为3—6月。它是对虾属中个体较大者,体长一般为150—210毫米、体重为60—130克,在虾池中收捕的最大个体体长240毫米、体重达300克(而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的体长一般为130—180毫米、体重为40—80克)。目前市场上的销价高于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养殖面积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生长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不同养殖面积(0.167 hm2、0.333 hm2、0.667 hm2)的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体长和体重进行跟踪测量,研究其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体长、体重生长特性表现在养殖早期(0~40d)各池对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50 d后,0.333 hm2池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明显快其余两组(P<0.05);60 d后,0.333 hm2池、0.167hm2池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明显大于0.667 hm2池(P<0.05);体长与养殖时间呈直线性关系;体重与养殖时间呈曲线性关系;0.333 hm2池的养殖成活率、单尾虾重、单产分别比0.167 hm2和0.667 hm2的养殖成活率提高9.7%和28.5%、11.6%和13.9%、22.5%和46.3%.3个池饵料系数分别为1.21、1.28和1.18.  相似文献   

5.
萍乡肉红鲫食性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萍乡肉红鲫主要分布于萍乡市境内的自然水体,在当地有悠久的养殖历史,为该地区传统的养殖品种。萍乡肉红鲫栖息于水体的下层,属杂食性鱼类。经检测:食物种类随体长的变化而改变,体长在4.9cm以下时,以轮虫、藻类及有机碎屑为主(有少量的人工饵料);在7cm以上时,除轮虫、藻类外,食物的组成中大量出现人工投喂的饵料。鳃耙结构与其食性相吻合,鳃耙数与体长的函数关系式为:y=29.7x0.149。肠长与体长的函数关系式为Y=2.85X+4.95。体长与体重的增长以当年鱼生长最快,平均个体达160g。体重增长高出3.3倍,体重与体长呈幂指数曲线关系y=0.057x2。857,丰满度(kf=w/L3.100)系数因鱼体长与季节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铜含量不同的饵料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锌和铁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饵料中铜含量为25.27mg/kg时,可使体长为30~40mm的中国对虾增长最快。饵料中铜含量与对虾头胸部铁含量呈负相关,而与对虾腹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澄茂 《水产学报》2001,25(2):116-119
研究了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同渤海的中国对虾一样,放流虾也表现出雌雄生长差异。雄性体生长较快,而雌性虾体可达到更大的个体:在相同体长条件下,放流虾体重比渤海野生虾大;体重生长拐点在102日龄左右。据此,笔者认为在7月中旬开始捕捞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黄国强 《水产学报》2006,30(1):56-62
采用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其生长的呼吸能消耗。不同规格的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与增重的关系都可以用线性方程Re=r×G k很好地描述,所有规格对虾的呼吸能(Re)与增重(G)和体重(W)的复合关系可用方程Re=r×G b×Wc很好地拟合。不同大小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饲料时每增长1g湿重、1g干重、1g蛋白质、1kJ能量的呼吸能消耗相应范围分别为12.660~17.785kJ、21.600~31.292kJ、31.572~45.537kJ、1.089~1.453kJ。但中国明对虾摄食不同饵料后,单位体重增长的能耗在不同饵料投喂的对虾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发现这些数值都明显比鱼类高。本文对表观特殊动力作用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生长不是导致表观特殊动力作用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常规室内养殖条件下,用2002年选育的2个中国明对虾全同胞家系HS01-1和HS02-2,分成4、5组放养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为期83天的生长比较试验,初步研究了试验池之间自然形成的环境差异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法估计了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试验数据采用SPSS和Excel软件辅助处理.结果表明:HS01-1的体长增长比HS02-2高出10.08%(♂)和11.01%(♀),而体重增长差别小甚至反向,分别为-1.14%(♂)和2.73%(♀);HS02-2的体长和体重组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HS01-1不显著;中国明对虾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范围为6.6-59.4%和8.2-56.0%,平均为18.27%和19.07%.总体上环境对中国明对虾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大,但对不同的家系影响表现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年5、8、11月和2009年2月开展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1998-1999年开展的“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资料,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生物学特性、数量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资源量为6 673 t.1998-1999年假长缝拟对虾雌虾平均体长71.0 mm,平均体重6.2g,雄虾平均体长68.7 mm,平均体重3.2g;2008-2009年雌虾平均体长89.1 mm,平均体重6.8g,雄虾平均体长83.0 mm,平均体重5.0g.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1998-1999年的平均渔获量资源密度指数为2.3 kg/h,2008-2009年的平均渔获量资源密度指数为1.6 kg/h.与1998-1999年相比,假长缝拟对虾群体中的体长和体重均略有增长,但资源密度却略有减少,表明假长缝拟对虾资源比较稳定,还有一定的利用潜力,但为了保障该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12.
对辽宁、盘锦二界沟镇养殖场池养对虾在6月25日至9月10日间的体长和体重变化进行了同步观测,依据观测结果建立了池养中国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和体长、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加速度方程。结果显示:(1)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2634IL~(2.6327),对虾肥满度大于自然水体增殖,但略差于南方;(2)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重生长拐点为48d,比自然增殖的对虾体重生长拐点相比提早7d,比南方池养中国对虾迟后6d;(3)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拐点为20d,比体重拐点提前近一个月,即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优先于体重生长。体长生长较体重生长提前结束;(4)北方池养的中国对虾极限体重为18.678g,极限体长为12.1cm,与南方池养和自然水域放流的中国对虾的极限体重和极限体长间存在很在并异,放速密度、水温期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上结果对优化北方中国对虾的池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对虾产卵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81年每年5—6月在渤海对虾的主要产卵场渤海湾连续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用9XX 周弟网垂直拖取对虾卵子、幼体定量标本,同时观测水温、盐度和饵料生物(微型浮游植物)等,研究对虾卵子、幼体数量分布和变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渤海湾对虾产卵期一般从5月初到6月初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始产卵时间的年间变化较大,与对虾性腺发育状况和5月份产卵场水温的高低有关。产卵期的底层水温为13—23℃。对虾产卵场卵子、幼体数量分布的年间变化较大,中心产卵场位于渤海湾水深3—10米,幼体的饵料生物密集在低盐度的海区,适盐范围为23—29‰。卵子、幼体悬浮在整个水体中,定点取样观察表明,卵子、幼体的数量随潮汐的周期性涨落而变动。卵子、幼体数量变动与产卵场产卵亲虾和饵料生物的数量以及平均盐度显著相关。渤海湾对虾世代补充量即幼对虾的相对数量与卵子、幼体数量变动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体长的凡纳对虾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不同:体长2~4.5cm为35%,体长4.5~9cm为25%,体长9~12cm为20%。因此,选用适当的饵料可以在保证对虾生长迅速的俞提下降低饵料成本,获得更好的经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黄(鱼安)(鱼康)资源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龙山  郑元甲 《海洋渔业》2004,26(3):179-183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研究分析了黄的洄游分布、渔业生物学特征和资源量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区黄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域 ,高资源密度主要分布在水深 4 0~ 10 0m海域 ,但各调查月份有差异 ;9月份黄个体平均体长为 2 15 .35mm ,优势体长组为 14 0~180mm ,占 5 3% ;平均体重为 397.83g ,优势体重组为 70~ 14 0g ,占 4 5 % ;现存资源量评估结果为 2 0 15t,但实际资源量估计约在 1× 10 4t以上 ,属于有潜在价值渔业。  相似文献   

16.
大瓶螺俗称福寿螺,具有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江苏省大丰县的水产科技人员,为解决对虾养殖中动物性饵料严重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大瓶螺作为对虾鲜活饵料的试验。科技人员从1990年7月下旬到9月上旬的40天试验期间,在对虾池中设置了大小、形状相同的网箱4只,每箱均放入规格基本一致、平均体长6.5厘米、平均体重3.296克的对虾50尾,分别投喂  相似文献   

17.
一、饵料的选择 南美白对虾对饵料蛋白质含量的需求较低,低于中国对虾(40%~50%)、日本对虾(50%~65%)和斑节对虾(35%~40%)。同时,不同体长的南美白对虾,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不同:体长2.0~4.5厘米的为35%,体长4.5~9.0厘米的为25%,体长9~12厘米的为20%。因此,选用适当的饵料可以在保证对虾生长迅速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8.
以两种规格的凡纳滨对虾为试验对象,研究了2种免疫增强剂(低聚糖、维生素与小肽复合物)对大规格虾以及EM(微生态制剂复合物)对小规格虾的促生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免疫增强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规格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对体重的促生长效果强于对体长的促生长效果。EM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促生长作用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湾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收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3 232尾中国对虾,对其体长、体重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渤海湾中对虾体长体重成幂指数关系:♂:W=6.8×10-6L3.076 2;♀:W=5.8×10-6L3.115 3;(2)同大多数其它对虾种类一样,中国明对虾也表现雌雄生长的差异。养殖前期,雌雄虾的体长、体重生长差异不明显,雄虾略高于雌虾,在49.1 d之后,雌虾生长速度高于雄虾;雄虾生长拐点出现在120.0 d左右,雌虾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55.3 d左右;(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出渤海中国明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184.79[1-e-0.015(t-45.11)];Wt=63.73[1-e-0.015(t-45.11)]3.076 3,♀:Lt=240.95[1-e-0.010 2(t-43.59)];Wt=164.21[1-e-0.010 2(t-43.59)]3.115 3;(4)渤海湾中国明对虾最大体长与体重有增大的趋势,生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这与渤海水温升高、水质污染及放流中国明对虾的时间早晚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江鲮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鲮鱼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鳞片新年轮逐月出现率的变化,表明年轮形成主要在3~10月份。计算出鳞片与体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3龄以前属于幼鱼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3 龄以后则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于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拐点位于 15.55龄,应属衰老拐点。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点。渔获物组成以性未成熟个体为主。限制捕捞3~+龄以下的个体,有利于渔获量稳定和扩大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