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省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群 《茶叶》2000,26(1):42-45
本文着重对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五十年来特别是《标准化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来在组织研制、培训、宣贯和实施各类茶叶的标准、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等方面所开展的浙江省茶叶标准化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要回顾,同时对21世纪浙江省的茶叶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周仁贵 《中国茶叶》2008,30(4):10-10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归口和中国农林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农机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浙江省农业机械鉴定站、浙江省富阳茶叶机械总厂等单位主要负责起草,编制修订的茶叶机械行业标准,通过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程序,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2012,(4):27-27
正本刊讯3月27~28日,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松阳县政府在浙江省松阳县组织召开了全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0个重点产茶省的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生产企业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直书记、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王建强副处  相似文献   

4.
许咏梅 《茶叶》2010,36(4):216-218
本文以浙江省茶叶市场为案例,对浙江省村乡级茶叶集市、县市茶叶市场即初级茶叶市场与较成熟的县级茶叶市场之间纵向关联的表现形式、载体运行、价格传递、主体利益的转载、运行机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茶叶市场间纵向关联实质是茶叶市场由最初的村级集市,逐渐发展到乡镇级的初级茶市,再发展到高级形式即县级茶叶交易市场,比较成规模也相对比较成熟的交易市场。(2)茶叶市场间纵向关联主要是通过茶叶在茶农户、茶叶商贩和茶叶商之间的流通而成。(3)以茶叶为载体,茶农户、茶叶商贩和茶叶商之间进行茶叶流通交换的动力是茶叶流通过程中茶叶价值利益的重新分配,茶叶市场间纵向关联的运行流程作了佐证。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但茶叶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还相对较低,与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生产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农业部于2009年提出了"标准茶园"概念,并启动了全国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旨在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创建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茶叶是浙江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浙江省历来高度重视茶园基础建设,不仅全程参与了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  相似文献   

6.
肖东荪 《茶叶》2003,29(1):3-5
浙江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规划、基地配套,加强技术推广、确保服务到位,突出品种建设、注重改善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全省茶叶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茶类结构的合理,增强了茶叶产品的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提出了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主要内容的茶叶优化改造新思路与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茶园主要害虫无害化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杨  肖强 《中国茶叶》2010,32(7):28-29
2009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第一批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819个,其中蔬菜401个、水果300个、茶叶118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的重点是探索在园艺作物生产中建立生态栽培体系,采用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园艺产品食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园艺产业增效和园农增收。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叶》2014,(10):12-14
“中黄1号”(原名“天台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天台浙江九遮茶业有限公司和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共同选育而成,于2013年秋通过浙江省林木良种认定,认定编号浙R-SV-CS-008—2013。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11,(10):32-32
9月27日,农业部在福建武夷山市举办2011年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培训班。此次培训由农业部优农中心主办,福建省农业厅、武夷山市农业局协办。农业部优农中心副主任邢文英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 《中国茶叶》2012,(11):39-39
10月24日~26日,2012年国家茶树品种区试年会暨技术培训会在杭州召开。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点技术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宣布了新一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的组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任主任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副处长孙世贤研究员、江苏省农委张定副巡视员、浙江大学梁月荣教授等3人任副主任委员,其余委员由来自浙江、福建、安徽等各省茶叶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1.
茶叶杀青机的类别及其性能(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6,28(5):18-21
三、网带式茶叶蒸汽杀青机 当前生产中所应用的蒸汽杀青机,一种机型称为茶叶汽热杀青机(图3);另一种称作茶叶蒸青、脱水、冷却联合机(图4),均由浙江省的茶机生产企业所开发。云南、广西等茶区也先后开发出此类机型,但在茶区应用不够广泛。  相似文献   

12.
陈栋  卓敏 《中国茶叶》2009,31(2):7-10
4.茶叶研究机构对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民国初期,福建崇安、安徽祁门和广东鹤山等地曾经设立国立茶树改良场;中山大学设立茶蔗部,开启了中国官方的茶叶科学技术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红茶产业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南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英德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省发树主要病虫的发生较为频繁,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有茶毛虫、丽纹象甲、黑刺粉虱、小绿叶蝉、椰园蚧、叶螨类等10余种。因过去传统的防治方法是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所以在取得防治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病,如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致使天敌的大量伤亡、茶叶...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日前顺利通过了中国商检浙江评审中心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这是浙江省外贸专业公司第一家通过ISO9002认证的企业,也是我省茶叶行业第一家企业获得该殊荣。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绿茶出口商,出口茶类涉及眉茶、珠茶、龙井茶、红茶及其他特种菜等。为了稳定和提高产品抽量,一年前,公司确定"为顾客提供满意的'骆驼牌'茶叶及其服务"的质更方针,在我省外贸经营企业中率先导人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整个体系覆盖了茶叶内外贸经营和服务,涵盖了"骆驼牌"眉茶、珠茶、红茶和"狮峰牌"龙…  相似文献   

15.
2月8-10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与检测岗位在杭州组织召开了茶叶质量安全报告会。来自全国12个省(市、区)茶叶主管部门和浙江省各地(市)茶叶主管部门以及大型企业的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专题报告、典型经验介绍、监测网点情况通报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叶阳 《中国茶叶》2004,26(1):13-13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浙江省工程咨询管理协会的综合实力评估,经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获“农业(茶叶)工程咨询”丙级资质证书,成为国内茶叶行业首家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单位。服务范围涉及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规划咨询,编建议书,编  相似文献   

17.
茶情速览     
《茶世界》2018,(4)
正地方动态安徽省茶协应邀参加中茶协茶叶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3月28日下午,受会领导委托,安徽省茶协副秘书长、综合办公室主任左俊英参加了由中茶协主办、松阳县人民政府承办,在浙江省松阳县天元国际酒店举办的中茶协茶叶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浙江省茶协召开拓展西北茶叶市场研讨会3月28日下午,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在松阳县召开拓展西北茶叶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评为"区试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9.
见缝插针扩种大豆──浙江省“四园”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严兆南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少,采取“四园套种”见缝插针种植大豆,是我省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总产量的有效途径。“四园套种”即在茶园、桑园、果园和幼林(统称四园)的隙地套种大豆。利...  相似文献   

20.
试用“SWOT”法分析遂昌茶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永宏 《中国茶叶》2009,31(5):38-39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现有茶园9.89万亩, 2008年全县茶叶产量5690t,产值2.31亿元,是浙江省重点产茶县。当前,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文试用战略性营销决策分析模式——"SWOT"法,分析在新形势下该县茶产业的竞争优势("S"即Strength)、劣势("W"即Weaknesses)、面临的机遇("O"即Opportunities)和挑战("T"即Threats),并就如何提高遂昌县茶产业竞争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