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的反映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行动纲领、政治原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和思想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证明,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层次反映,意识形态建设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越来越具有迫切的意义。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有深刻的理论原因。把阶级斗争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时都把阶级斗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特别重视,并且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他甚至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阶级斗争学说。偏离了科学的阶级划分标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又一重要理论原因。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套关于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但在合作化中,却把“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分析社会阶级关系的依据,从而偏离了阶级分析的科学性。以“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划分阶级,是导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错误估量的主要原因,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眉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作好长期斗争的精神准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专政职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处理当前我国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这是我们党对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还灵不灵?阶级斗争是到处存在?还是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存在,还是长期存在?这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一、革命导师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回顾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3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性质是由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消灭阶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中更为深刻的,也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社会革命。改革就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基本的革命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消灭必须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消灭阶级就是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方面造成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主体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居于主导地位,是主体。与此同时,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但只居非主体地位(本文在使用“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非主体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时,不包括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内。在我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允许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的任务,就是针对那些持有非主体意识形态的社会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和教育,使他们逐步接受并坚持我国社会的主体意识形态,以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基础,广大劳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赖以推动的阶级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意识形态和民众的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伦·伍德在她的<新社会主义>一书中对后马克思主义中较有影响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New Tnle Socialism,简称NTS)这一思想流派做了批判性的考察.笔者认为,伍德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出发,针对NTS把政治实践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分离出去的观点,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理解,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对话.  相似文献   

9.
政教合一制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没有也不需要政治的时期;随着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出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形成国家时,政治才产生。而宗教的出现则远远早于政治。宗教发端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制社会,是随着氏族制的形成而产生的。宗教一般可分为自然宗教(或氏族宗教)和人为宗教(包括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自然宗教系指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的宗教,人为宗教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在原始社会,自然宗教仅仅同当时无阶级存在…  相似文献   

10.
拒斥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何根灶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而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和意识形态这两者是对立的,其主要理由是,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特定的阶级利...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其添入了新的科学成分和指导革命实践的积极内容。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标。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语境、社会结构语境、比较语境,列宁斯大林在阶级区分语境、阶级斗争语境,毛泽东在文化语境、阶级斗争扩大化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阐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和语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丛生是有其充足的学理依据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着手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要着力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社会理想的认同与人们的知情意等心理机制相关联,以认同的内外因统一的性质、水平为基本参照系,着重讨论以下三种社会理想的认同形式,即胁迫性认同、诱导性认同和自主性认同。一、胁迫认同形式社会理想作为一种社会认识、社会观念或意识,必然要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运动规律。我们知道,除了原始社会,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和阶段的历史。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利益,一定的认识、观念和意识总是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目的的体现。而任一社会中的“统治阶…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的阶级斗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处理当前我国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并且号召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必须作好长期的精神准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具体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用列宁的话来说,这个根本观点,是使我们能够在那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从而作出科学判断的一条指导性的线索(《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7页)。在我国生产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由广西区教委组织编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讲到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时,提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见该书93年第一版、96年第四次印刷195页)学生们看到这句话,认为什么艺术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997年该书发行第二版,对原书各章节都作了较大改动,在讲社会意识形态时,把“在阶段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句话删掉了。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讲到艺术时,有下面这段话:“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艺术,不仅具有不同的内容,而且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社会主义时期,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的艺术也是一种革命斗争武器。当然,也有些艺术表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并不是表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感情,为某个阶级服务。因此,我们在研究艺术作用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但又不能简单化,要作具体分析。”(见该书97年第二版185—186页)。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着重指出:承认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同时承认今后再不需要也再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这些基本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围现阶段阶级斗争必须遵循的根木依据,是  相似文献   

20.
1968年"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他深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等多种类型。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