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涉的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即是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又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重构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时代理念,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以文化认同坚实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运普  刘士成 《兰州学刊》2011,(10):199-201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程度,这些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其中,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模范作用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主渠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教育程度是基础。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10,31(6):49-52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普及化和通俗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地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主要有: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会实践、进社区和新农村、进媒体等。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功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根本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目标诉求。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就相关问题作出理论阐述和回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需要。西方社会思潮、部分党员干部行为失范、低效宣传工作影响,制约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极力关注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普及,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遵循意识形态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新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着眼干新疆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要结合民族心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各族群众的现实需要与关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家工程”、“地方政府工程”和“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9.
丁翎  房广顺 《理论界》2012,(6):11-12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首先,高等学校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拥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社会、政府和高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氛围的同时,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大庆社会科学》2011,(5):159-159
薛瑞汉撰文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首先,要把理论武装群众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作出布局,在政治保证、政策导向、行政规制、社会动员等方面形成支撑体系。其次,要开辟大众化研究的世界向度和国际视野,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14.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轩 《理论界》2008,(11):21-2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战略决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伟大工程。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路径和方法,强调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蓬勃生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成员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主题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使其创新路径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是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而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师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等方式,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明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价值,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总结得出当前我国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基层体制机制不健全、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不完善、跨学段师资一体化滞后和跨学段社会实践教学不足等多重挑战。为此,需要积极从健全基层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引领带动作用、完善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加强跨学段师资一体化和丰富跨学段社会实践一体化等方面探寻破解路径,从而有效实现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近,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通相近表现在社会理想、伦理价值观、民本思想、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象、路径、对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49-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型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新型国家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同时,农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党以农民教育的形式,用马克思主义规训和改造农民,实现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去推动化大众,才能将其改造成为新型国家建设的依靠力量,实现了新型国家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农民教育相统一。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农民的独特性,不仅在理论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在实践层面开展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农民实际和乡土文化,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话语表达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