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以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却面临着利益不断被剥蚀的局面。而要增加利益分享就必须推动禀赋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在发挥自身禀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在“干中学”中不断积累内生的比较优势,并在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实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要素禀赋结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趋势下 ,全球性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在全球性产业发展的同时 ,一部分产业又呈现高度地区化的特征 ,而地区间的产业集聚和分工是构筑产业新比较优势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更多地寻求产业内的比较优势 ,而不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无所不包的产业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也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全球性产业初步形成。国际产业分工 中出现了新的比较优势,差异化产业技术、区位条件、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等成为这种新比较优势的主要因 素。南京的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加快利用国际产业资本,参与国际产业分 工,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制造业领域,南京应调整产业政策,把重点放在构建产业内的比较优势,力 争把石油化工、电子和车辆制造三个行业建成全国一流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南京应通过和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的合作,有重点地发晨通信、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行 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此外,在发展新型服务业方面,南京应引入必要的国际资本和管理模式, 重点发展资讯服务、物流、会展、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提高南京服务业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论、新贸易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简述 ,探讨了其对浙江省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理论借鉴意义 ,并结合浙江省实际 ,提出了在当前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以产业基地 (产业带 )建设为突破口来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思路、原则、重点等  相似文献   

5.
一、西部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西部地区素有“地大物博”之美称。丰裕的自然资源为西部发展经济提供了优势 ,并由此实施了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短缺经济”时代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 ,这种低层次、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  相似文献   

6.
产能过剩源于不顾比较优势原理局限条件——分工的社会基础——而造成的城市竞争与产业地域分工的冲突。遏制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回归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但需要使竞争机制与社会治理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中相辅相成、互有补助。从这一观点出发,现阶段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在完善城市竞争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重新构筑以大都市区为地理单元的区域治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7.
西部的大开发离不开观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的条件之下判断和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只有在准确认识优势资源基础之上 ,我们才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西部的资源。长期以来 ,我们对西部资源的优势程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认识的 ,现在需要我们对此作新的判断。首先 ,必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开放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要素流动和国际分工 ,从而充分体现一个区域的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优势。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经济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产品…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在全球范围内布置产业链,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要素优势,即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全球化。产业全球化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皆为2 1世纪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国际流动条件下,利用价值链引资,发展产业集群是南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这里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与此相联系,这里所说的比较优势是指劳动力费用低廉或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严格地说,权衡比较优势是不能只看成本的,还要看效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则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的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在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着重要区别,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它们之间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得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承认各国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比较优势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与方法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也为跨国公司实施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国际分工的演进和跨国公司的企业重构以及二者的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这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发展中国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采取不同的升级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实施产业组织的模块化构造和企业的模块化经营,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环节的攀升,从而实现其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陈桢 《学术论坛》2005,(11):73-76
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已经超越了资源禀赋限制,由此催生出的新贸易理论在抛弃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定,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性经济的基础上,比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通过对国内厂商进行补贴和对进口品实施关税,以达到扶持国内产业发展和转移国外厂商垄断利润的目的。其借鉴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广泛的国际贸易促进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不应只注重贸易伙伴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因为资源和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也具有很大潜力,国际市场细化引起对贸易品需求更多的是异质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补产品。关键是选择适当的贸易保护方式,避免导致不合理竞争、贸易摩擦及报复。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相互交织一体的今天,城市群以其特有的整体协同效应,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和重新界定,阐明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其与规模经济之间的联系,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探讨比较优势对城市群内不同分工模式及其格局的决定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影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泉州产业集群能发展成现今的规模,是借助于早期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区位优势资源等所形成资源禀赋,当前这些资源已经优势不再。提升泉州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需要重建资源禀赋。可以从现有的竞争力资源中挖掘与提炼,将其转化成资源禀赋,以确立竞争优势,其主要途径是利用完整产业链资源转化为价值链控制力,利用市场占有优势资源转化为提升盈利力,利用集群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控制力。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中,我国为了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仅凭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难以避免面临"低端锁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的不利局面,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提升以"know-how"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企业家才能,并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优化,重新布局产业价值链的生产经营环节,增进动态比较优势.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可通过企业家才能的拓展而具有"双重性"、"互补协同性"、"内生性"的特征,从而使该优势的增进可持续.这一新视角可为比较优势理论增添新的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从而为全球化中我国扭转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提升开放经济的质量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传统国际分工格局逐步深化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在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国际产业转移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承接国际经济转移既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正面积极效应;也有价值增值低、技术依赖严重、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等负面消极效应.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发挥正面效应,规避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趋向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潘悦 《学术研究》2001,(5):24-28
在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工贸易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变得更加宽泛、更为长远.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发展,已是我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新的转折.本文从加工贸易投资者的比较优势状况、产业内要素禀赋状况、产业外政策因素和世界经济的制约因素等四方面对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给出相应的发展走势和政策趋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9.
泉州模式的形成,是基于当年特殊的政策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由此取得的比较优势。当前,这些资源禀赋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实现泉州模式转型升级,必需重建资源禀赋。重建资源禀赋要从现有资源中挖掘,主要途径是:利用名牌企业资源强化特色品牌经济效应,引领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利用产业集群的集成资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将新政策资源转化为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