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除了一般性人力资本溢出外,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与城市人力资本投入相比,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具有更强的私人性;二是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广泛的歧视,农村人力资本并不能获得与其边际贡献相应的报酬。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向城市的庞大价值转移。实证分析表明,超过四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由此形成的。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城市化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1978~2015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将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内生变量,将城市化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VAR模型,并依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实证分析,旨在探讨以上变量的相互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缩减城乡居民收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影响机理的角度上对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山东省的统计数据对三者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山东省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旧呈现为明显的粗放特征,第二、三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长期看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山东省应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与流动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助于阐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流动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也能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扩大私营部门就业需求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关键,但数字普惠金融带动农村流动劳动力创业增收和家庭财产增值的功能有待发挥,户籍制度依然是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来源。建议借助数字化技术增强精准普惠金融服务获得能力,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城市包容性就业促进功能,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金融素养与投资意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家庭的资产增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在对呼和浩特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问题.调研发现,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在逐年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总体水平低,克扣和拖欠工资现象比较突出.制度匮乏、政府行为不当、企业垄断及农村劳动力自身禀赋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合理分配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城乡收入差距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自1985年后显示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众多的学者在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时忽略了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所导致的城乡人口分组变化,由此分别高估和低估了实际的城市收入水平和农村收入水平,倘若再考虑到城乡劳动收入统计口径的差异及劳动力是否市场化的问题,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统计数据偏差更大.本文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利用1985-2007年全国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算,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长期来看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内部推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新型农业生产要素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以及粮食生产宏观条件改善而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用地减少、资本外流和劳动力结构失衡而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促使粮农收益长期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回归分析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表明,城乡工资收入比、城乡经营收入比、城乡转移和财产收入比四项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应采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支持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特点,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益于消灭城乡对立。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有: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相对较低、转移服务机制不完善、拉力不足。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要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与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城乡统筹,关键在于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非农地区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民变市民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的问题,文章首次引用阿玛蒂亚·森的权利分析方法,把经济社会中的人抽象为农村人和城市人,从二者的生产和劳动权利、交易权利、继承和转移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成因,并构建了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解决了城乡收入差距成因问题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依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   总被引:111,自引:0,他引:111  
本文把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纳入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考察其变化的几个临界点。 1978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打破了传统城乡关系政策赖以存在的制度均衡 ,导致农村经济改革。在改革期间 ,城市居民运用其特有的“投票”和“呼声”机制 ,影响着城乡关系政策 ,阻碍农村劳动力的永久转移 ,继续维系着城市偏向政策。然而 ,农民仍然可以通过“退出”机制即“用脚投票” ,最终推动城市偏向政策的改变。当城乡收入差距回复到改革之初的水平时 ,制度变革的条件将成熟 ,导致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出的资本所得由城镇人口所有的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构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会逐渐缩小;经济中资本所得份额越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减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随着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无论是理论模型及其推论还是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扩大而是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8.
构建包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冲击的城镇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化发展则有助于减轻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述效应由于受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劳动需求弹性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降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一方面,应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使城镇非农部门的劳动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形成制约和障碍,积极促进和帮助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的转移、分流、分化进而实现其充分就业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流与分化,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变迁,深化农用地改革,正确选用农业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力资本量,改善人力资本约束,十个指头弹琴,多渠道分而化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在三元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在三元经济模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必须采取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