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人学取向。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优化其针对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富有启发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紧握时代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重要的思想,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它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成了江泽民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价值、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呼唤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也是迎合国际形势变化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建构人本思想的关键是解读人的价值内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满足人的物质精神追求、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论点涵盖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深刻的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人学思想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政治思想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在政治上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它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显了人的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学基本精神,全面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辨证统一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学思想长期被国人误读,不仅仅出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中国学人的“文化人格缺陷”——缺乏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使得中国学人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和辻哲郎作为日本近现代的一位重要伦理学家,人学伦理学是其伦理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在和辻的个人生活以及学术创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他在伦理学建构上的两部作品<作为人学的伦理学>和<伦理学>为考察文本,着重于他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内容的阐发,以此试图阐明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源流在和过伦理学体系的展开.文章分析说明的共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伦理"、"人"、"世间"、"存在"等基本概念,其背后的实质则是和辻所规定的人之存在的时空二元性;其次是人学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即人伦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儒家的五伦思想;最后则是人学伦理学所提出的如何实现人伦之道.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人本思想刍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政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上 ,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影响的矫正以及对理论界在人的问题上“右”的错误的批判的基础上 ,形成了他鲜明的人本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他有关依靠人、尊重人、塑造高素质的人、满足人的需要、发掘人的潜能等方面的论述之中。实践性、时代性、全面性是这一思想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