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村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不同于城市房屋拆迁,城中村房屋拆迁是一种征地拆迁,并不能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中,涉及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三方主体,由于缺少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拆迁补偿安置成为三方主体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问题。对于因拆迁补偿安置而产生的争议,应根据争议的性质采取调解、协商、诉讼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相似文献   

2.
土地增值是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支撑,城中村改造的焦点是土地增值利益分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土地增值的影响因素,指出影响城中村土地增值的显著原因是位置变化与外部性影响。在对西安市城中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组建长期利益分享联盟是解决土地增值利益分配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成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论"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中州学刊》2007,(2):116-118
"城中村"现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目前已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顽症,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改造"城中村"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事关政府、开发商、管理部门、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利益,需要克服多种体制性障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遵循科学规划、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的原则,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多策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出现了拆迁补偿矛盾、村集体资产流失、城中村基层腐败、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社会和谐.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把保障村民利益、改善村民生活作为改造的出发点,实质上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造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容框架以及改造过程中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利益主体关系问题,最后从权益保障、配套措施、腐败预防、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在其产生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越来越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不相适应,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已势在必行。按照改造主体进行分类,城中村改造可分为政府主导、开发商主导、村委会主导三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实施的优势劣势,必须统筹考虑,结合每个城中村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改造进程中矛盾丛生.从武汉市江汉区H村的"城中村"改造情况可以看到,开发商、村民、政府这三大利益主体的矛盾极为突出.为了探析这三大主体矛盾实质,理顺三主体间关系,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本文力图从理性选择视角分析这三大利益主体的矛盾关系及各自的理性选择,并就能够带来集体行动均衡的制度安排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珠三角的广州市和珠海市的城中村改造实践为例,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格局及利益关系的协调,认为城中村改造的关键问题是各方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政府在改造中必须切实履行好利益协调责任,并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种力量特别是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当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定位,注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利益协调渠道的构建,突出其利益协调者的角色.本文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协调转型时期的社会多元利益冲突有一定的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雷新华 《学术探索》2008,(4):129-132
昆明的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承担了廉租房的重任,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但也给昆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昆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就业培训。对村民的就业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就业为宗旨,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区分和质量的保证;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行政管理的效率与竞争性,主张将经济机制引入到行政管理中来,所以这一理论对城中村改造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对城中村改造事务进行分类管理,合理确定城市政府、城中村自治机构、社会经济和中介机构的边界,建立多中心的城中村改造治理秩序.创新城中村改造事务的治理机制是我国城中村改造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城中村"治理改造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涉及法律、情理、人文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济南市"城中村"的调查分析,就"城中村"治理改造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伦理建设都与其所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并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深刻阐述儒家伦理对于现代中国商业伦理重构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追究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缺失及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12.
震后教育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重建工作是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援建方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如美、日以及印尼的灾后教育重建已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重建具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灾后教育重建经验,有利于形成灾后教育重建的正确思路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学术概念,是现代社会中维持社会结构均衡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是社会转型的产物。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引发了传统社会结构的裂解,使得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均出现较大的变动,社会关系的重构在所难免。本文主要以非政府组织社会中间层的特征为分析视角,认为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促进利益关系的融洽以及促进社会信任的重建、修复社会纽带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它的存在有助于转型期社会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梅丽萍 《兰州学刊》2011,(9):121-12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5.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16.
张开云  张兴杰 《江海学刊》2012,(1):118-123,23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以维稳型、管制型、单向型和补救型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化、多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摒弃纯粹的"技术"或"工具"路径,理性选择"法治"或"制度"路径。为此,未来社会管理体制框架建构应以社会管理理念更新和准确定位为前提,以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优化为基础,以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及有效参与为关键,以社会管理方式信息化、多样化和人性化为重点。同时,从宏观层面和法治高度对社会管理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制度间的相互匹配和相互增强,推动社会管理发展,实现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管理重组是管理创新的新途径。在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企业管理者对管理重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应引用数学上线性相关的概念认识企业管理重组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涉及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三方利益主体,如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相应政策和制度对三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整合,使其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作功能,并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关利益人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是现阶段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试图通过构建我国农业保险中三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联动机制,来探讨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和方法,有效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以期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的重建”进行关联性的分析表明,社区与单位之间存在一种预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合作关系可能的“制度复归”现象,城市社区重建之症结即脱离单位制框架的束缚,使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重建在最深层、最本质的意义上将关涉到中国社会从何处获得自身发展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