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排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之初至五、六十年代,主要研对象是关于贫困(poverty)研究领域中对贫困以及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ed)理论的探讨。如今社会排斥理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欧盟一体化进程和福利国家危机是社会排斥理论发展的主要背景.社会排斥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社会排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成员公民权利的实现.欧盟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在健康、就业、社会保护、教育和住房五个与社会政策相关的领域中存在.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达到社会融合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实施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公共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也不在少数。因而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消除因公共政策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深入剖析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发生和再生的可能性、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预防和解决因公共政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袁泽民  莫瑞丽 《理论界》2013,(11):54-57
刑释人员能否回归社会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许多排斥,这些排斥呈现系统性、隐蔽性、相对性等特点.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也有微观的家庭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消除对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建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7.
政策排斥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两面性等特征。资源稀缺性、社会问题复杂性、决策信息不对称,决策与执行者的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政策排斥性问题的形成与产生。消极性政策排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和轻视的,基于政策排斥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弥补政策自身不足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推动社会管理实践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刑释人员重返社会。由于监禁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刑释人员的自我排斥以及就业与经济状况、家人的管束等多种因素,刑释人员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社会排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支持,不仅是为了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社会排斥为分析视角,研究涉台婚姻问题及其社会后果,认为涉台婚姻存在意识形态化的政策排斥、歧视性的社会排斥、经济排斥、文化与观念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排斥,并且这种排斥还受到社会政策、法律、社会习俗的认可。需要两岸共同敦促与努力,寻找大陆新娘尽快融入台湾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共和构想”是社会包容性政策的核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能将"社会包容"一词单纯地理解为"社会排斥"的反义词。"社会排斥"强调的是个体正常的社会关联被边缘化的状态,它是一个与社会秩序相关的保守概念。而"社会包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远见的概念,它建立在社会团结的基础之上,它使得个体能够更多、更广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政策议程》、欧盟扩大与欧盟社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把社会政策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核心议题是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为了使新成员国的社会政策体系适应社会欧洲的建设需要,实现社会政策体制的顺利并轨,欧盟与新成员国签订了旨在提高新成员国社会保护水平的政策性文件,从而把新成员国纳入了欧盟的社会政策体系。欧盟还积极调整结构基金,帮助新成员国消除贫困和社会排斥,提高其社会融入水平。由此,欧洲社会模式随欧盟扩大而扩张到了新成员国。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维度打量了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社会排斥,说明残疾人群体被边缘化、弱势化的现实,审视了目前残疾人群体保护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问题:过程及其实践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忠明  迟兴臣 《文史哲》2003,6(5):138-143
社会问题的传统研究有客观化、静止化、实践空间狭隘化的倾向 ,而且 ,还有外在性的特点。社会问题的形成与存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社会问题是在就推断事态的认称 (以及事态中的人们的问题认称 )、针对推断事态认称的社会话语 (作为对认称的回应 )和国家 /政府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果。由于社会问题自身的实践性质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要求国家、政府采取集体行动 (社会政策 )进行回应。从主观角度和“问题群体”的主体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能使我们在社会问题的应对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可以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倡导社会团结理念,也涉及社会经济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这对于缓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快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设立相关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构成多元复杂的新加坡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遭遇族群冲突、邻里疏离和家庭分解等系列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发展社会团体、调整社会政策、重建集体意识等社会管理对策来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团结、族群团结和官民团结,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社会转型,也面临和新加坡同样的急剧社会分化和冲突,新加坡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提出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多重管理、管理空虚、管理黑洞、矛盾上传和管理盲区这五个问题,是社会管理中永续存在的难题,称得上是难解之题.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常解常新”,我们不断地去解决它,它又会出现不断地“翻新”形态.之所以出现这种“难解”现象,是由于我们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问题的成因;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可以用权变的思路,构建“5+1”的社会管理体系,与时俱进地缓解和化解这五个难解之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