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外诺教再的文化生态失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发展进行了探讨,由此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外语教育及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文化生态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7,(3):139-141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从总体上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部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有效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现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和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人类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民族地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丰富翔实、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说,既具有显著的学术创新性,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缺失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四个缺失点,一是地理区位的边际性;二是人口分布的超载性;三是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四是经济贫困和生态退化的高度相关性。集生态脆弱、经济落后于一身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进行重点扶持的话,不仅小康目标难以实现,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都会被瓦解掉。因此,国家必须以非均衡的发展思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体做法,(1)经济上扶持;(2)生态上减压;(3)运作上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转换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文化是关于天人之道也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揭示和展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必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创新,转换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体系.务川仡佬族民族自治县要从促进生态农业形成和发展、培育生态工业以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业三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生态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在中国逐渐被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之中.此类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地区间及地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作为生态经济化的主导性制度安排,前者侧重于行政手段,后者侧重于市场手段.两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更强,且更灵活;而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稍弱,且呈现出生态补偿资金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8.
吴双全  胡珀 《兰州学刊》2005,(5):178-180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呈现出的严重恶化的趋势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对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制度文化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辨析。在西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法规、民间禁忌和传统习俗中包含着许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诸如草原保护、动植物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等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提升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成分,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源、人口和环境是当前面临的四大战略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已成为保证民族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对策。一、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是少数民族地区最主要的产业,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都很高;又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较为落后,没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着吃资源、卖资源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森林问题、草原生态问题和农田生态问…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是后移民时期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问题.从生态移民的地理空间看,需要移民的生态脆弱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生态移民社区面临着生态经济与文化生态重建的双重任务.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提供借鉴,通过仪式的功能发挥,建构巴巴所说的“杂糅空间”,重建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胡焕庸线"的生态涵义可归结为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它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可据此设计区域生态承载力方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并可基于此进一步对区域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公平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测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发现:全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相对其生态承载力,多数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各城市应据此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对因周边区域生态负载过高导致部分区域实际环境质量偏低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予以关注,并在评判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具象及深层原因,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寻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与障碍,加强文化引导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及其扶贫开发的特殊历程,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源环境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构建了扶贫开发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的耦合机制,提出关于扶贫开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之间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对于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存在普适性的环境权.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和现实的生产方式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交往有特殊性,凸显出少数民族环境权这一范畴.少数民族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的宪政体制框架下,它包括诸多的具体内容,应对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实施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续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厚道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梳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张承地区生态补偿进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张承地区和京津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张承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张承地区具体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等,为中国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借鉴和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变革的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社会生态环境也概莫能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生态变量流转变迁,这幅生动的变迁图景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政党制度的现状和未来,给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试图循着环境—政治的思维路径着重从三个生态视角分析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态环境给中国政党制度提出的新课题。一、经济制度的转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的变革是根本的社会变革。肇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代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 ,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必须走出“先发展、后治理”的误区 ,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必须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 ,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使西部大开发战略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