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以发展为主题的发展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三大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基本内涵包括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科学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新的文化发展观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观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才淦 《南方论刊》2009,(9):33-3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执政理念,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4年6月2日召开的中科院全体院士大会上作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并主张以此指导未来的科技工作,实现中国科技事业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新的形势,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样需要完善的科学技术支撑系统。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质特征。现代科技发展观是先进的科技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践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世界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短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单一发展到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发展变迁过程。在当前,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发展观统领作用的理解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本文从哲学分析的角度,从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方面阐明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目标、模式及战略的统领作用,从而揭示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玲 《学术论坛》2007,30(12):49-5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陆昱 《理论界》2008,(12):19-2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一般性、系统化的抽象概括与理性认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层面的单一发展观、社会维度的综合发展观、历史视野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辩证过程。而科学发展观以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和时代确证。  相似文献   

11.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次重大的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与评估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需要建立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可以构成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根据我国国情与党的决定和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以界定这些指标的目标值。全国各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分为四个方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梯度显著。少数先发地区已经达到全面小康多数指标的目标值,开始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其中,推动科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科学创新将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与世界和谐关系中的作用。科学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自由全面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从社会总体性、实践总体性、方法总体性和人的总体性四个方面从整体上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要求和特征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二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共同实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的系统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维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配公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迈进新的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改革触及到深层次矛盾、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环节。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不仅深受他的个人经历和科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自然延伸。因此,爱因斯坦是在他的宇宙宗教“上帝”概念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和消除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种种社会不幸,主张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这种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和谐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的统一。在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时代局限和主观失误。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