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对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正视当前的公共行政文化面临的根本性的冲击与挑战,建立开放型的行政体制文化,用法治文化取代传统人治文化,转变传统行政伦理观念,培养和塑造健康的行政心理,重建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精神文化正在由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而且文化的主导性正在由理想型主导向世俗型主导转变。面对这一当下语境,研究转型期社会的文化心理机制,对于构建新型的精神文化大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匮乏与满足从历史上看,每当社会处于大转折的时期,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分娩的痛苦和迷惘。由于传统的价值系统已失去存在的合法性,而新的价值体系又不能马上确立和完善,这样,人们一时失去了心理平衡的支点,处于一种精神的失重状态。但是,作为生命个体,还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于是,这一时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文化悖谬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现实,非规范文化范畴是可以解释这种现实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本文即是从对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的理论探索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文化建设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4.
社会协同是指社会各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和谐关系与相互支持的合作行动.社会协同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由此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协同是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区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协同.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将经历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三个阶段.需要培育“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协同良好环境;转变社会管理思路,调节社会协同定位;完善法律规范,建立社会协同准则;加强信息透明,形成社会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人们的心理也经历着激烈的震荡,呈现出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其成员所特有的精神困惑、心态迷失普遍化等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是思想理论传播的切入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社会成员对业已确立的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普遍认同和心理、行为上的凝聚,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对社会成员心理(心态)的分析、引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6.
潘晓婷  龙耘 《天府新论》2019,(1):134-140
隐喻通过建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规定、塑造了人的意识形态,甚至通过改变联想视角达到重塑现实的作用。本文对建国以来工厂生产动员的标语口号进行了语料库的整理与分析,认为其中发生了战争隐喻向建筑隐喻和金钱隐喻、机器和工具隐喻向家庭隐喻的转变,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经历了从政治泛化到回归劳动价值,从苏联式的集体主义到中国传统语境下的集体主义,从阶级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在隐喻建构的过程中,有生产劳动被凸显的特征,也有被遮蔽的面向。隐喻的替换与变迁,迎合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发展为纲的时代变迁,施喻者和受喻者在这一过程中启动了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协商。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治理危机和治理之道的变革。治理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资本的危机。而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危机则是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结构断裂性危机。因此,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不仅是消解社会资本危机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行治道之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李慧波 《兰州学刊》2010,(3):222-224
“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各种关系与组织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中包含着宗教信仰、相互感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生活是活动者对过去的回溯、未来的前瞻与当前的现实之间的融会。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着人,支配着人的生活。它们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9.
毛晖  汪莉 《江汉论坛》2012,(9):17-20
权力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力资本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存在形态,在中国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权力资本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制度背景,中国转型期的权力资本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价格双轨制带来的权力资本化和政府财力集中后的权力资本化。为了遏制权力资本化的蔓延,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及建设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庆东 《兰州学刊》2008,(Z1):142-143
当代中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带动发展模式向"和谐科学可持续"的多元统一的社会全面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变的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这种全社会范围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正在酝酿着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全新社会文明状态的形成,社会文明的进步则越来越彰显文化生产力的魅力,文化生产力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和谐文化制度建设则是新时期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生产关系和根本制度保障,和谐文化制度的建设首先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改革开放29年以后,正经历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悖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仔细分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这些社会矛盾对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持续发展与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应该从共识重构和制度建设的视角致力于建立政治共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社会资产、构筑和谐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各学科重要的解释范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转型期权力的过多参与,形成了我国社会资本的现状。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向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信”浊流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无疑为构建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的文化也在转型中。本文具体地概括分析了当前正在发生的文化转型状况。农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工业由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社会秩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官本位”观念正面临坍塌。由于“第三次浪潮”和现代信息手段的冲击,我国当前的文化转型超越了传统的所谓“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了崭新的“人类意识”,增添了以环保为中心的“绿色文化”内容,并在日益加重其色彩及影响力。我国当前狭义文化转型的三个趋势是:产业化与个人化,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多媒体电脑、VCD等为代表的电子视听文化占据中心位置与以往传统文化形态的“边缘化”,文化生产、传播、接受的时尚化与文化整体性的消费化等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是社会心理急剧动荡变化的时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心理结构迅速解构与重构的时期.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已成严重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背景,分析当前我国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四个主要原因:社会分化与相对剥夺心理加剧、社会失范与价值多元心理迷惘困境、社会变革与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现、传统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疏通渠道瓦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建立以情绪宣泄机制、心理支持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为核心的心理疏导机制.最后文章分析了心理疏导机制自身的局限性.指出实现社会公正、完善社保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是社会心理急剧动荡变化的时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心理结构迅速解构与重构的时期。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已成严重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背景,分析当前我国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四个主要原因:社会分化与相对剥夺心理加剧、社会失范与价值多元心理迷惘困境、社会变革与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现、传统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疏通渠道瓦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建立以情绪宣泄机制、心理支持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为核心的心理疏导机制。最后文章分析了心理疏导机制自身的局限性,指出实现社会公正、完善社保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司法调解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民间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法官把握案情、拟定调解方案以及促进调解协议的履行。民间规范的这些作用方式又与司法调解中各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这些社会心理机制具体包括个体决策、"和为贵"以及服从权威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区域合作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的顺利运行离不开信任、规范、参与网络、文化认同等社会资本.其中,社会参与网络是区域合作的渠道与载体;规范是区域合作的运行准则;信任是区域合作的心理基础;文化认同是区域合作的"黏合剂".当前我国区域合作存在诸多困境:区域合作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区域合作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等导致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发展缓慢、合作成本较高,需要将社会资本纳入区域合作的分析视角.除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层面的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之外,还应考虑社会资本的因素.在各行政区之间加强互惠互补的竞争合作意识、健全区域合作制度、建立区域合作网络、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区域信用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东盟自成立以来,在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推动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积极与重要的角色。随着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强化政治安全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的同时,向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在东盟社会与文化极其复杂与多样的环境下,社会文化原则的认同与规范一致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社会福利、社会正义、捍卫人权、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容与多元文化主义等现代的社会文化观念,成为建设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与重要原则。尤其值得指出,随着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深入发展,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规范原则以及实践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借鉴,这对中国全面深化与东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