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1995~2010年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分析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国家财政公共服务政策应着力于缩小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的协调发展,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2.
李文军 《新疆社会科学》2012,(5):122-128,152
1995年以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快速增长,但是支出力度不够,地区差距比较大。人均支出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大省低于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配上,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区域看,区域间差距是主要原因,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建议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1992年以来,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呈现以下特征:从总量看,东部地区占65%,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支出力度看,东部地区支持力度最大,且不断上升,其他地区支出力度小,甚至有不断下降趋势;人均支出方面,东部地区远超过平均值,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平均值;增量方面,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获得新增资源较少;泰尔指数不断上升,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是区域间差距造成,2010年开始区域内差距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科技转移支付;加强区域间科技横向合作,降低科技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4.
采用GE指数及区域分解法,对1998-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公平性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对不公平性贡献率差异较大;三大区域总体、区域内及区域间不公平性都呈下降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但区域内对不公平性贡献率远远大于区域间.因此,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投入,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障支出总体差异仍然非常必要.一是要加强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开征社会保障税.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主导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的重要战略目标。近1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且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基本变化不大;地方政府间的公共服务支出存在模仿性策略行为;国家的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起到很好作用,但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劫富济贫"的倾向;从区域分析上看,东部与东北地区公共服务优势缩小,西部地区得到改善,中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中央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以基本需求战略为核心,建立公共服务全国最低标准;整合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2000-2005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但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明显下降.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失衡是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是物质资本形成的来源,只有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存量后,才有可能获取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人力资本差异是当前引发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非均衡配置的重要因素,加大对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提高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对创新效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间的中介变量;不但本区域数字化能显著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而且本区域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当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比较高时,会增强数字经济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增长都会促使相邻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快速增长;在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逐渐下降。因此,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发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同时对周围区域进行的辐射和同化。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时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发展条件,构建多元化健康持续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优势、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加速期,故应将研究重点放在东部地区的网络城市化、中部地区的多元城市化、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结合的城市化和东北地区的品质立市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化发展上。  相似文献   

9.
受收入水平、预期收益、投资成本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于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西部农村向东部及本区域内城市地区的人力资本单向迁移,使农村发展失去人力资本支撑。这些导致了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创造价值发挥环境,逐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入力资本存量,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财政能力是否均等关系到能否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转移支付的调节,四大区域间财政均等化的水平有所改进,但区域内东部、西部地区的财政非均衡性较为明显,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果一般.在引入区域财政标准人分配模型后,度量出均等化区域内各省财力均等化的真实缺口,表现为中部、东北地区的财力均等化缺口较小,标准人财力分配比较均衡,而东部、西部地区的标准人实际财政支出与标准财力的缺口较大.据此,建议提高中央对各区域纵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及构建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转移支付制度,以提升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区域差距的测度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国各地区近六年的城乡差异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的城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2001-2006年内,城乡差异在西部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东部,中部的城乡差异最为微弱。6年里,在区域内部,西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在缩小,中部地区差距变化不大,而东部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异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与教育不平等密切相关.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农村区域文化教育设施拥有程度,劳动力资源、农业从业人员和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农村外出从业者从事的产业构成和流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发现:东部地区受教育年限最长,为8.24年;西部最短,为7.22年;东北比中部仅多0.11年.由此使得农村从业者从事的产业和从业流向有区别,继而获得的劳动收入差别较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缩小我国四大农村区域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快推进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进程,就要对农村教育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资.通过加大投资和适当的倾斜政策可以增加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进而提高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实证考察通货膨胀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当年通货膨胀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的特点.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可以采取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方式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抑制通货膨胀过快地增长或下降.  相似文献   

14.
公平是政府出资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公平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借鉴世界银行对我国初等教育公平程度的研究方法,考察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者,结果表明,东部高收入地区是我国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但支出利益的受损者并非是最低收入地区,而是中部的次低收入地区和中间收入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初等教育差距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进初等教育均衡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西部地区赶超势头强劲.本文在区域现状对比分析基础上,一是运用生产函数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型,中部经济发展必须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依靠内生动力科技进步的支撑上来;二是运用数学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科技进步是提高中部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实证分析了科技进步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中部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最后,提出中部地区依靠科技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经济、提升人力资本、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效率、产业集聚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DEA模型估算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历年的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西部在TFP方面要想和东部地区缩小差距在短期相当困难,西部能够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就是使自身经济更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水平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TFP和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中部地区的分工创新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部地区具有参与国内外生产分工的良好条件缩小中部地区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是中部地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是,从我国区域发展的现实来看,中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从1978年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地区由52.6%提高到58.3%,中部地区由30.8%下降到27.9%。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根源,就是中部地区在国内外生产分工中的低层次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值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并尽快提升中部地区的分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素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发散理论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缪尔达尔等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得到证实;劳动力等要素流动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几乎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政府目前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劳动力和资本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使东部地区的二元产业结构得以维系,这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19.
改革期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在物质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差距是改革以来两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人力资本存量则表现出有利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的失业问题及区域差别、人群特征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分析,区域差别上,首先,农村地区失业率低于城镇地区;其次,中部地区的失业率最高,东部居中,西部地区最低;再次,失业率与城镇规模没有必然的正向关系,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失业率明显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人群特征上,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长期失业者比例较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失业率逐渐降低,而城镇地区的失业率与年龄组呈现出W型关系;教育程度与失业率高度相关,农村地区的高教育程度人口的教育回报低于城镇。失业率不升反降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平稳的增长趋势也可以维持目前的充分就业,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失业率趋势基本能够保持平稳,甚至略微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