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1992年以来,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呈现以下特征:从总量看,东部地区占65%,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支出力度看,东部地区支持力度最大,且不断上升,其他地区支出力度小,甚至有不断下降趋势;人均支出方面,东部地区远超过平均值,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平均值;增量方面,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获得新增资源较少;泰尔指数不断上升,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是区域间差距造成,2010年开始区域内差距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科技转移支付;加强区域间科技横向合作,降低科技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寻求促进区域土地市场发展的应对之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一级土地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省际间的差异却有所扩大。三大区域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变化始终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变化的共同影响,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对总体差异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要提升我国土地市场化的水平,一要加大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加快西部土地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改革步伐。二要强化农地非农化市场的建设,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1995~2010年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分析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国家财政公共服务政策应着力于缩小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的协调发展,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4.
唐兴霖  李文军 《学术研究》2013,(7):79-86,159
作者采用1995—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数据,从教育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变化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区域教育支出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与西部地区高、中部与东北地区低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教育支出规模最小、力度最弱、获得增加值最少;由于区域内与区域外差距对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区域内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对中西部的支持,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稳定的教育支出增长机制,加强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出力度;在增加教育经费中,应考虑人口因素;加强区域内教育支出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相对落后省份,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内差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4年-2009年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MLD指数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发现在测量期间内湖南省区域收入分配差异总体呈持续扩大趋势,湘东、湘中、湘西区域间收入差异是影响全省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均衡地区间支付转移水平是解决收入差距日异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财政能力是否均等关系到能否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转移支付的调节,四大区域间财政均等化的水平有所改进,但区域内东部、西部地区的财政非均衡性较为明显,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果一般.在引入区域财政标准人分配模型后,度量出均等化区域内各省财力均等化的真实缺口,表现为中部、东北地区的财力均等化缺口较小,标准人财力分配比较均衡,而东部、西部地区的标准人实际财政支出与标准财力的缺口较大.据此,建议提高中央对各区域纵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及构建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转移支付制度,以提升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财政体现了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关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呈现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着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转变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职能,财政从竞争领域投资转向社会保障;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责任。  相似文献   

8.
李文军 《新疆社会科学》2012,(5):122-128,152
1995年以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快速增长,但是支出力度不够,地区差距比较大。人均支出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大省低于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配上,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区域看,区域间差距是主要原因,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建议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泰尔指数测定的方法讨论了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江苏省总的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要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主要来源于江苏三大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公平,即其内部苏南和苏中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较公平,并且苏南地区内部的配置公平性仍然在提高,但苏中地区内部的不公平性在扩大、苏北的卫生资源配置内部的不公平性最大,但有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界定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态补偿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分析了加强区域间的生态效益经济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俱乐部产品”理论、外部性内部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并提出为区域生态补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构建区域间多样化的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史,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主要经验,(1)明确区城开发的目标;(2)完善区域发展的法律制度,建立区域发展管理机构;(3)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4)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计划;(5)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协调区城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要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首先要建立综合性区城协调管理权威机构;其次加强立法,填补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空白;再次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转移支付制度;最后立足主体功能区的互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3.
产业变迁有空间上的区域间产业转移和时间上的区域内产业兴替.作为产业转移、产业兴替典型地区,顺德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经历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农工业→工业”的变迁.不同产业间的利益势差,形成了产业间的梯度,推动了某区域的产业兴替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这种利益势差,可源于产业链的区域分工,也可基于政府的产权制度和价格控制.  相似文献   

14.
省区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现存的问题包括:对下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支付资金结构不合理、支付计算方法不合理、民族省区以下政府间事权范围界定不清等.应该加大民族省区对下转移支付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民族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对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才能推动该制度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性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2-2008年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不平等程度不仅存在区域间扩大的趋势,也存在着"俱乐部发散"的现象.利用基尼系数分解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建议中央政府继续增加专项资金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居民增加生产性现金投入.各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规划上对农村地区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应"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及目标,以及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理论,转移支付制度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中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应力求在合理界定两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通过两类转移支付加大重点区域保障力度、优化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制度与考核以及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教育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供给方面的差异,教育供给不足,导致教育需求的畸形发展或发挥不出资源应有的效能,教育产出不高,而教育供给不足的关键就是教育经费短缺。我国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生均教育经费存在区域差异性,部分高校之间经费分配不均衡状况明显,反映各地方普通高校教育发展水平层次上有差异,且经费分配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必须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完善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开拓筹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格局,从总量上缩小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差距,同时各高校要避免因财务制度上的缺陷而造成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浙江社会科学》2015,(1):62-70,158
本文基于2001-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31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区域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关联效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很强的趋同效应与截面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技术创新均值、研发人力投入均值、研发资本存量均值对技术创新变动存在显著性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出很强的趋同效应。东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中西部地区要大,中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西部地区要大,而且研发人力投入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比研发资本存量要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导致博士后技术创新区域差异明显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客观因素和人文主观因素。从外部客观因素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的显著差异造成东部地区博士后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从人文主观因素来看,区域间不同的博士后进站制度、资助政策、合作导师遴选及其激励制度等也是造成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区域差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扶贫效率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差异进行分解,并运用Moran’s I指数对各地区金融扶贫效率的空间相关情况及空间关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扶贫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并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区域总差异在2012年以前主要体现为区域间差异,之后则受区域内差异影响较大,单个区域中,以大西北地区内各省差异最大;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聚集效应,且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此外,相邻地区间还存在较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应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把握区域差异特点,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